•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歌赋是什么修辞手法

    诗词歌赋是什么修辞手法

    1. 诗词歌赋的常用修辞方法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下面具体说说。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借代 是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常鳞用的古文借代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部分代全体。

    例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是鱼的一部分,这里代指整体的鱼。第二种是以特征代事物(人)本身。

    例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布衣”本指没官职的人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平民。第三种是以具体代抽象。

    例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年不见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丝和竹来是制做两种乐器的原料。因而可以代指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第四种是人名代本体。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五、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 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

    “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六、对偶 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

    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方式。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反指是指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多对对偶的形式。

    如:“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串对也叫流水对,是指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七、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

    如“蜀僧抱绿绮,西下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浚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八、设问 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目的是引起注意,启发人进行思考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中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又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九、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

    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

    2. 诗歌常用的修辞和写法是什么

    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 不太常见的有: 一、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二、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运用“列锦”,可以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凝炼美。

    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散文、小说不允许成分缺少,否则就是病句。而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陈的修辞效果。

    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飞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词,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陈,意境开阔。

    2.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全部运用名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

    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形象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3.含蓄美。

    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

    3. '顶真'修辞手法的诗词歌赋,请大家发点

    元人无名氏的小令[越调]《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汉乐府诗《平陵东》是较早的顶真诗: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高堂下,

    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

    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东犊。

    又如李白的《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如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相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字顶真联,是以字为顶真单位。如:

    水面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

    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又如: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空天;

    求人难,难求人,人人逢难求人难。

    词顶真联,是以词为顶真单位。如:

    年年喜鹊衔红梅,红梅吐芳映红日;

    岁岁捷报入春联,春联含笑迎春风。

    句中顶真联,即在句中断续处顶真。如: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句间顶真联,即在各断句间顶真。如:

    黄黍地中走黄鼠,鼠拖黍穗;

    白杨树下卧白羊,羊啃杨枝。

    句句顶真联,即在各断句间以整句顶真。如:

    千古流,千古楼,千古楼上望千古流,流楼共千古;

    人月印,人月影,人月影里合人月印,印影同人月。

    另外,顶真联如果同其他修辞手法结合运用则更为耐读。如;

    天心阁,阁落鸽,鸽飞阁未飞;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此联中 阁-鸽-阁、洲-舟-洲 巧用谐音、回环,新颖别致.

    4. 语文 鉴赏诗词歌赋有哪些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

    (3)拟人。(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1)先读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把握本诗重点。 (2)再读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3)再读注解,寻找诗歌内容的线索。 (4)通读全诗。

    通读时要特别注意每句至少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要发挥想象,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

    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结合诗题、描述、议论、抒情推断这首写什么内容。

    (5)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

    5. 诗词歌赋是什么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

    但在古代,特鹪诤禾剖笔ó敫惩⒕倭疲硬茇У摹笆?秤觥焙吐交摹笆?登槎裁遥程逦锒痢笨煽四摺? 那么,何为赋呢?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

    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

    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

    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

    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

    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

    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

    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

    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

    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6. 诗词修辞手法夸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夸饰的作用其实就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1) 夸饰可以使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更鲜明,从而烘托气氛。夸饰以变形的手法,改变事物原来的面貌,创造出一种陌生的全新形象,使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鲜明,因而能够给人一种愉悦的新奇感受,从而 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噫吁巇,危乎高哉!蜀道 之难,难于上青天”等诗句,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2) 夸饰可以把人的情感表现得更典型、更理想。

    夸饰能充分表现人的情感,让诗词的原始动力生发更加蓬勃。 有人说,情感是诗歌面颊上的红晕,没有了情感,诗就显得苍白无力。

    夸饰能够充分 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的情感特征。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 《将进酒》),诗中人生苦短的悲哀,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如排山倒海而来, 让人震惊,让人叹服,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3) 夸饰可以把自然界的景物描绘得更生动、更形象,瑰丽多姿,大放 异彩。 夸饰把描写的对象放大,从而创造出比外部世界更加博大的天地,把自然界的景物描绘得更加生动、瑰丽,从而把人带进崇高的境界。

    例如岑参的边塞诗,无论是“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的塞外奇寒,还是“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走马穿狂风;无论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的雪夜急行军,还是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激烈战斗场面,都给人雄奇壮伟的艺 术感受,将塞北景致描绘得多彩多姿。

    7. 诗词修辞手法夸饰的运用方法是什么

    诗词修辞手法夸饰的运用方法是:(1)要有现实基础,是故意的合理夸大。

    夸饰和其他修辞方式一样,都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也就是说,夸饰只能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夸张,否则就是空洞的大话或十足的昏话。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月亮是凉的,太阳是热 的,我们要夸饰只能在现实基础上说“赤日炎炎似火烧”和“夜吟应觉月光 寒”。 (2) 要有心理节制,要符合人物的生活个性特征。

    夸饰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心理调适,反映作者对某种事物、某种现象的深切感受和由此产生的强烈心理反应。因此,夸饰虽然是言过其实, 但要有心理节制,并不是夸得越厉害越好。

    夸饰是通过超过实际的“虚”,来 表现思想或情感上的“实”,即“言虚而情实”。 李白为人狂放不羁、傲岸不 群,他诗歌中的夸饰显得特别大胆、汪洋而恣肆,例如夸饰“愁”是“白发 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假如李清照也像李白那样大呼“闲 愁万斛酒不敌”,或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但与诗人的心理不符, 读者也难以接受。

    (3) 夸饰要新颖,要做前人所未做。汉代学者王充在《论衡》中说“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

    喜新厌旧、好奇恶俗是人之常情,在夸饰运用上也是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 夸饰也是一种创造。

    运用夸饰要力求新颖、别致,要有创造性,不落俗套。

    8. 什么叫诗词歌赋

    关于诗词歌赋首先是诗:《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这是一种分法。沉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

    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

    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诗"。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经不再配音乐了。

    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

    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

    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b、押平声韵;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d、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

    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一般是五言的[2],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叫排律[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

    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4]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1.形式是自由的2.内涵是开放的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

    “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现代诗的出现,溯自于一九一七年新文学运动,是比较稳当的说法。

    新文学运动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要打倒旧文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古典文学”。胡适是新文学运动主要人物,他在当时提倡创作新诗(此时尚未有“现代诗”一词的使用)的三大准则为:(一)打破五言七言的格式。

    (二)打破平仄。(三)废除押韵。

    现代诗和古典诗在意象经营上最大的不同,就是突破我国传统文学的文字经营方式来呈显诗中的意象。现代诗的许多独特意象表现,是透过不同于传统文字的形式来予以展现的。

    这种现象,最早是受法国象征主义所提倡的“自由诗体”的影响。至于这种自由诗体,原是为了摆脱西方古典诗的规则限制而出现的。

    就现代诗而言,突破中国古典诗固有文字经营方式的创作方法,是可以展现出另一种文学之美的。这种自由诗体由于创作时不必为形式所限,而且可以多重显示作者的心境,所以直至今日,仍然广为现代诗人采用,现代诗许多颇具韵味的作品,大多是以此种自由诗体创作而成的。

    接下来是词一、词调词是曲子词的简称,最初是配乐的歌词,有自己的乐谱,写词必须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填写,要做到“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有时还要区别四声,所以称之为填词又叫“倚声”。词调同宫调有密切的联系,填词必须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宫调。

    宫调由七声十二律构成,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其中任何一声都可以构成一种调式。

    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合称 “宫调”。乐音的音高标准称“律”,分六律(阳律):黄钟、太簇、姑冼(xian)、蕤宝、夷则、亡射(wu yi);六吕(阴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

    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八十四宫调,但在唐及北宋实际应用只四声二十八调。即宫声七调:正宫、高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商声七调: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商调、越调;角声七调:大石角。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