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南海观音诗词

    1. 描写观音的诗词

    观音偈

    观音菩萨妙难酬, 清净庄严累劫修。

    三十二应周尘刹, 百千万劫化阎浮。

    瓶中甘露常遍洒, 手内杨枝不计秋。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度人舟。

    《西游记》这样描述: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兰心欣紫竹,蕙性爱香藤。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观音。

    2. 描写观音的诗句

    1.行道观音赞

    【作者:释智朋】

    尽闻不住,业识忙忙。

    空所空灭,遍界难藏。

    特地经行往那方。

    2.观音赞

    【作者:释子益】

    杨柳枝头,琉璃瓶里。

    一滴浑无,千波竞起。

    步步金莲衬足生,何曾踏著自家底。

    3.哑子观音赞

    【作者:释子益】

    赞者舌秃,画者口哑。

    篮里锦鳞,愈增高价。

    4.观音赞二首

    【作者:释祖钦】

    鳌翔海运,地迥天空。

    一瓶净水,五浊恶风。

    安得众生界具证圆通。

    5.自在观音赞

    【作者:释心月】

    日高花影重,风暖鸟声碎。

    在在圆通门,门门观自在。

    宝陀峰顶较些些,片月分辉照沧海。

    拓展资料: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vara),观世音是鸠摩罗什的旧译,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

    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

    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

    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

    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极为普及,所谓“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浙江的舟山群岛,636f7079e79fa5e9819331333365656634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

    3. 南海观世音

    观世音 庙堂里,观世音一般放在佛祖释边牟尼的大雄宝殿之后的大悲殿来供奉。

    但是在民间,观世音的影响和知名度却远远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 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等。

    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 所谓观音,即是说神通广大的观世音,时时都在观照着世间受苦受难的众生,一旦称诵其名。

    她就立刻前往解救。 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7世纪,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典里就记载了"观世音"。

    不过,婆罗门教里的观世音不是人,而是一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又叫双马神童,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善神,象征慈悲和善良,而且神力宏大。 据说这对双马神童能使盲人复明,病者康复,残者健全,不育妇女生子,公牛产乳,朽木开花。

    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双马神童被佛教接纳,成了一位慈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形象依然是匹可爱的小马驹。 后来佛教徒把观世音人格化,变成一位威武的伟丈夫,并创造了观世音出身王族的新身世。

    据《悲华经》的说法,观世音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名不拘。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断绝众生诸苦及烦恼,使众生常住安乐,为此,佛祖给他起名叫观世音。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不过那时的观世音还是个威武的男子。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时的雕像,观音皆作男身,嘴唇上还长着两撇漂亮的小胡子。

    随着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到南北朝时,出现了大批出家的尼姑和女信徒。历史证明,西方的各路神明要想在中国站住脚根,必须汉化、世俗化。

    因此必须造出一位女菩萨,满足民间信众的需要。 这个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观世音的身上。

    首先他是善神,其次他又可以有33个化身,可男可女,因此干脆就让他变为女菩萨,这大约在隋唐之际。 到了北宋,中国人又创造了新的关于观音身世的故事。

    说是有位妙庄王,生了3个女儿,名妙因、妙缘、妙善。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就是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执意出家。

    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山仙长。

    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来作药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修行的妙善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

    佛祖被其孝心感动,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干手干眼的观世音。 这个故事揉进了儒家的"孝"和道家的神仙思想(妙善修行为"仙长"),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

    至此观世音不但已完全中国化,而且同印度的佛教"真经"相去很远了。 恰恰是这样中国化和世俗化了的观音,成为中国民间最流行的信仰。

    同样,也是厦门民间最流行的信仰。把旧时那些观音亭之类的小店都忽略去不算,现今厦门供奉观音的寺庙就有30多处。

    厦门最大的寺院内普陀,是闽南最大也是全国有名的观音梵刹。 据说观音诞生于农历二月卜九,涅盘于九月十九,成道于六月十九。

    这三个日子厦门皆称为"佛祖生"。每逢这三日,南普陀寺人山人海,水泄不通,香火之鼎盛,令人吃惊。

    不仅仅在寺院,在厦门许多普通百姓的家庭,都供着观音像,早晚一炉香。 观音崇拜在厦门民间历久不衰,实在值得思索。

    仔细想来.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许许多多并不了解观世音来历的善男信女对观音的崇拜,其实只是寄托一种对"善"的追求和希望,于民风民俗,不无正面的影响 。 。

    4. 关于普陀山古诗词

    七律·游普陀山(辘轳格)万里涛声绕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飞。

    千年普济香烟袅,百尺莲台佛像巍。登石磐陀观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风光旖旎媲三岛,大士当年不肯离。佩文诗韵五微、四支注:相传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回国,经过普陀莲花洋时,突然海上遍是铁莲花,船不能通行,慧锷以为观音不肯去,于是把圣像留在普陀山,从此普陀便成了专门供奉观音的道场。

    游普陀山七律(之一)云霓明灭涌灜洲,海上仙山梦里游。绿掩瑶台浮玉塔,云飘广宇绕琼楼。

    莲池赏月依歪柳,石岸听涛傍扁舟。更访八仙奇渡处,遍勘神巧品****。

    七律·游普陀山(二)玉树琼枝万象欣,寻经问道拜观音。知因济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顾万民。

    不慕仙瀛轻渡海,甘同黔首共融心。轰传巨塑开光日,又显佛轮万道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