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李煜诗词毛笔字帖

    1. 李煜的书法作品搜集

    萧墙之内的险恶风涛,把从嘉的生命之舟推进了光怪陆离的文山艺海。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他得到了有生以平从未享受过的欢乐和自由,往日内心积淀的忧虑和烦恼,被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灿烂光芒驱赶得烟消云散。历代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和精美作品,象磁石吸引铁屑那般,以它特有的磁性紧紧粘住了这位好学上进的年轻皇子,使他在精神上找到了归宿。于是,他如饥似渴地去奋力求索,废寝忘食地徜徉在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广阔天地里。触目所见,琳琅珠玉,犹如山阴道上风光,使他应接不暇,流连忘返。

    他于书法,初学唐柳公权;继而揣模唐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彦远诸家;最后溯源于魏晋书法大家钟繇、卫铄、王羲之。在众多的书法家当中,他最崇拜的是卫夫人,即女书法家、王羲之的业师卫铄。他常以自己能深悟她的书法真谛而自豪。

    由于从嘉善于博采众长,为已所用,又善于推陈出新,匠心独运,终于创制出具有独特风格的“金错刀”体书法。他对于这种“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阳刚美与阴柔美交融的书法,可谓就轻驾熟,得心应手,出神入化,小大由之。有时书写斗方,竟可弃笔不用,卷帛而书,用笔结字尽如人意,世称“撮襟书”。从嘉平生喜作行书,落笔瘦硬,风骨嶙峋,后人将其书法喻为“倔强丈夫”。他的书法手迹,曾在世间盛传一时。直到南唐灭亡一百五十多年以后,宋徽宗赵佶招令编撰《宣和书谱》,内府还收藏他的行书墨帖二十四种,计有:《淮南子》、《春草赋》、《义天秤尺记》、《浩歌行》、《克已处分》、《批元奏状》、《礼三宝众圣贤仪》、《八师经》、《宫相诗》、《李璟草堂等诗》、《高秋等诗》、《牡丹等诗》、《古风诗二》、《论道贴》、《招贤诗贴》、《乐章罗贴》、《乐府三》、《临江仙》、《杂文稿》、《金书心经》、《智藏道师真赞》。公元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陆游出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途经金陵,去清凉山广慧寺凭吊,在德庆堂遗址附近也见到从嘉以撮襟书书写的堂榜刻石。令人遗憾的是,岁月迢迢,沧桑迭变,致使他的墨宝散佚殆尽,鲜为后人所知。即使如此,他仍不失为一位有建树的书法家。

    从嘉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还是一位书法理论家。据目前所知,他有两篇专论书法的文章传世:一为《书述》,一为《书评》。前者是论述书法的风格、流变和基本要领,后者则是评论几位知名书法家的长短得失。

    在《书述》中,他以人的气质变化为喻,论述书法说:字如其人。壮年时期,血气方刚,锋芒外露;书法亦多刚健挺拔,气势开张。就象西汉霍去病,十八岁从军,初拥千骑,驰骋大漠,东拼西杀,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及至老年,稳健持重,成竹在胸;书法技艺精湛,用笔娴熟,结字却少风骨。就象三国诸葛亮指挥三军征战西戎,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可是他却轻摇羽扇,不露声色,难见其咄咄逼人的锋芒。由此观之,壮年和老年的书法风格不同,功用殊异。此中奥妙,似乎只有书苑同仁之间方能意会言传。其实,书法并不神秘,所谓“拨镫”之法,也不过是自卫铄、钟繇、王羲之,经欧阳询、颜真卿、褚遂良、陆彦远诸人衣钵相承,世人难于掌握的书法基本要领罢了。因为前人于书法一道多是口耳相传,很少见诸文字,所以偶得这一要诀的人便秘而宝之,不肯轻易示人。幸而我精心探研,悟得真传。“所谓法者,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当今传世的颜真卿的墨迹,就是遵循“拨镫法”书写的。我担心此法失传,使将来有志于书法的学子无所适从,特作如上扼要记述。

    从嘉对累世相传的书法基本要领的归纳与披露,特别是关于书法风格因人的壮老而不同有及功用殊异的论述,更是独具慧眼,发人所未发,为历代书家所不意及,这对于弘扬我国的书法艺术,具有不容忽视的低估的作用与贡献。

    在《书评》中,从嘉又以一代大才所特有的高超书法鉴赏力,对王羲之以后的几位著名书法家逐一作了公允的评价。他认为,这些人虽然师承于王羲之,但都有失偏颇,只掌握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某一方面,“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独有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俱得”,但又“失于惊急,无蕴籍态度”。从上述这种持论精当、切中肯綮的辩证评析中,可以看出,从嘉还是一位极有见地的书法评论家。

    2. 速求李煜《虞美人》的小篆体字帖

    李煜 (937-978) 【概述】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3. 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草书法赏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朝代:五代作者:李煜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鉴赏: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

    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

    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1333363366165寐。

    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