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烧门神纸古诗词

    1. 烧门神纸是什么意思

    烧门神纸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农历正月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的说法。

    中文名

    烧门神纸

    民族

    汉族

    属于

    民俗文化

    时间

    农历正月初三日夜

    简介

    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特色

    烧门神纸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的说法。

    2. 如果正月初三没给新亡人烧新床怎么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位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为什么正月初三这一天不互相探访呢?一般说这一天是不吉利的日子。

    史载,明代嘉靖年间前后,以JP浪人为主的倭寇,在福建、浙江、广东沿海为害达八十年之久,给福建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灾难。 有一个时期,倭寇占据浯屿一带,并以悟屿为据点不断扰乱厦门和龙海各地。

    有一年,倭寇在厦门等地登陆,杀人、抢劫、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害得厦门等地人民不得安宁。后来厦门人民配合明朝官军把倭寇打败并赶走。

    倭寇最后退出的时间刚好是农历正月初三早晨。 沿海民众为了庆祝抗倭斗争的胜利,欢天喜地转告消息。

    内地民众得知这胜利消息,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赶到沿海厦门等地探望亲友,表示祝贺。可谁也没想到,沿海民众十之八九遭到倭寇屠杀,这时倭寇虽然被赶走了,可到处是一片凄惨景象,目不忍睹。

    内地人原是来探望亲友的,到这里后却成了吊丧者。 触目惊心的惨剧,给民众的刺激太大了。

    后来许多人把正月初三日看成是凶日,一般居民在这一天都忌亲友探访,自己也不到别人家探访,久了成为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这只是初三的风俗,我见到的只是在路边烧纸的人们,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悲伤,毕竟给死去的亲人烧纸会有些不愉快,他们会想起亲人在世的点点滴滴,现在这只是一种怀念的方式。

    我对此深有感触,每当听到别人的哭涕心中总有种很怪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脱离不了生死,即使科技在发达,医疗水平再高,我们作为人类必须遵循生老病死这个铁律,否则《第六日》将不只再会是一部科幻电影。

    每个人说到死都会有些不甘,刚刚有享受的条件就要失去,人都是这样的,永远都是那么贪心。与其这样,还不如抓紧时间好好享受人生的每一个时刻。

    人死不能复生,珍惜身边的人,不要让自己只有对亲人的怀念! 在此,悼念那些远去的亲人。

    3. 【有关谐音特点的古诗】

    古诗谐音: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共郎长行莫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竹枝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欧阳修 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注:这个只是故事,很可能是后人杜撰,我未曾考证. 山歌 冯梦龙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颠倒看, 横也丝来竖也丝(思),这般心事有谁知. 岭东恋歌 李金发 味碟种菜园分(缘分)小,扁柴烧火炭(叹)不圆. 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 这个比较通俗. 对联谐音: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题(蹄)--解 缙 狗啃河上(和尚)骨 --苏 轼 水流东坡诗(尸) --佛 印 向阳门第春常在 --苏 轼 积善人家庆(罄)有余(鱼) --佛 印 师姑田上担禾上(和尚) 美女堂前抱绣裁(秀才) 孔子生于舟(周)未 光舞(武)起自汉中 (光舞:闪电;汉中:天空) 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荷(何)藕(偶)杏(幸)梅(媒)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小品表演)大意:过年了,一个卖豆芽的老汉请苏东坡为自己写一幅对联,苏东坡写下: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蚓满腹泥心 丝--私 泥--疑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饥鸡盗稻童筒打; 暑鼠凉梁客咳惊. 密云无雨,通州水不通舟; 巨野有秋,即墨田多积麦.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缺一少十 谐音是缺衣少食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姜维)实难旅步(吕布)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曹操),恨关羽不得张飞 两舟竞渡,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百管争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谐音歇后语: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精装茅台——好久(酒) 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 小苏他爹——老输(苏)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一二三五六--没事(四) 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一斤面粉摊张饼--落后(烙厚) 一头栽到炭堆里--霉(煤)到顶 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一根灯草点灯--无二心(芯) 一辈子做寡妇--老手(守) 土地堂里填窟窿--不妙(补庙) 土地爷坐秤盘--志诚(自称) 土地爷坐班房--劳(牢)神了 土地爷洗脸--失(湿)面子 土地爷掉井--劳(捞)不起大驾 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土地老爷穿素--白跑(袍) 土杏儿--苦孩(核)子 土蚕钻进花生壳--假充好人(仁) 下雨天不打伞--吝啬(淋湿) 下雨天出太阳--假情(晴) 下雨天不戴帽--临(淋)到头上 丈二宽的褂子--大摇(腰)大摆 上鸡窝摔筋头--笨(奔)蛋 山上滚石头--实(石)打实(石) 山头上吹喇叭--名(鸣)声远扬 山西的胡桃--瞒人(满仁) 山沟里敲鼓--回想(响) 千年的枯庙--没声(僧 门神里卷灶神--话(画)里有话(画) 门神老爷吃甘蔗--指教(纸嚼)。

    4.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习俗 传说

    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

    “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

    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演变】 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元旦与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

    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

    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

    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打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就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呢?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

    游行后,把纸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打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因此,人们就把立春叫做“打春”。)

    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

    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

    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编辑本段]【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

    5. 中国传统佳节有哪些

    编辑本段节日表 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 农历(正)一月 1、正月初一, 春节,鸡日,神话中元始天尊诞辰,神话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路神诞辰 6,正月初六,,马日 7,正月初七,人日,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神话中阎王爷诞辰 9,正月初九,天日,神话中玉皇大帝诞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12,正月十五 ,上元节,元宵节,正灯日,神话中天宫诞辰 13,正月十八,落灯日 14,正月二十五,天仓(填仓)节(日) 农历二月 1,二月初一,太阳生日 2,二月初二 ,春龙节, 又叫龙抬头、青龙节 ,神话中济公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4,二月十二,百花生日(花期) 5、二月十五 ,神话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神话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6,二月十九,神话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6,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 7,二月二十一,神话中普贤菩萨诞辰 农历三月 1,三月初三 ,上巳节 ,姑娘回娘家,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2,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元帅诞辰,神话中泰山老母诞辰 农历四月 1,四月初一,祭雹神 2,四月初四,神话中文殊菩萨诞辰 4,四月初八 ,浴佛节,(龙华会),神话中释迦牟尼诞辰 5,四月十二,神话中蛇王诞辰 6,四月十四,神话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7,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8,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农历五月 1,五月初五, 端午节 2,五月十三,雨节(轩辕黄帝诞辰) 农历六月 1,六月初一,半年节(过半年) 2、六月初六,晒衣节,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3,六月十九,神话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4,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农历七月 1,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2,七月初七,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3,七月十五 ,中元节,又称鬼节,神话中地官诞辰(盂兰盆节) 4,七月十八,神话中西王母诞辰 5,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6,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7,七月三十 ,神话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 农历八月 1,八月初一,天医节 2,八月初三,神话中灶君生日 3,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4、八月十五 ,中秋节 5,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7,八月二十八,孔夫子诞辰 农历九月 1、九月九 ,重阳节 2,九月十九,神话中观世音菩萨出家 农历十月 1,十月初一 ,十月朝,寒衣节,又称祭祖节 2、十月十五 ,下元节 ,神话中水官诞辰 农历十一月 1,十一月二十二, 冬至 农历十二(腊)月 1,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神话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2,十二月二十三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3,十二月二十五,神话中接玉皇 4,,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 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 关帝诞:六月廿四 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 苍颉至圣先师诞 :三月廿八 鲁班公诞:六月十三(五月初七) 伏羲诞辰:五月十三(传说中龙的生日) 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 黄帝诞辰:二月初二 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 孟子诞辰:四月初二 岳飞诞辰:二月十五 老子诞辰:二月十五 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 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 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 附1: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 祭灶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 洗浴 腊月二十九 小除夕 正月初二 迎婿日,闺女回娘家。 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 正月初四 迎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正月初七 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 正月初八 谷日/顺星 众星下界之日 也称“祭星”、“接星” 正月初十 石头生日 “石不动”“十不动” 老鼠嫁女 附2:其它节日: “半年节” 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 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 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 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 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

    又叫添仓节、天仓节,是祭祀仓神的节日。

    6. 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意义,活动(习俗)还有诗词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

    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

    "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

    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

    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

    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

    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

    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

    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

    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7a64e78988e69d8331333234333334"。

    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

    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

    "《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

    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

    年长月久出了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