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关于因材施教的古诗词

    1.类似“因材施教”的成语,古诗词有哪些

    类似“因材施教”的成语:

    1. 量体裁衣

    [liàng tǐ cái yī]

    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2. 有的放矢

    [yǒu dì fàng shǐ]

    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3. 因地制宜

    [yīn dì zhì yí]

    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当的措施。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4. 一针见血

    [yī zhēn jiàn xiě]

    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5. 一语道破

    [yī yǔ dào pò]

    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

    6. 对症发药

    [duì zhèng fā yào]

    针对病根下药。比喻针对缺点错误采取相应办法。

    7. 对症下药

    [duì zhèng xià yào]

    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

    类似“因材施教”的古诗词:

    1.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2. 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评:“非子长之才长于写秦汉;短于写三代;正是其量体裁衣;相题立格;有不得不如此者耳。”

    3. 宋·叶适《水心别集》:“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4.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廓;立仓库;因地制宜。”

    5. 清·戏确《与张考夫书》:“自唐虞至战国二千余年,圣人相传心法,一语道破。”

    6.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四十二卷:“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读音:[yīn cái shī jiào]

    释义: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例句:

    1. 纵能做到有教无类,却做不到因材施教。

    2. 根据学生的国别、性格特点,因材施教。

    3. 高等职业教育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对策。

    4. 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5. 孔子在教育生涯中具有因材施教的思想和行为。

    2.有没有类似“因材施教”的成语,古诗词句子

    一字师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

    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白首北面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出处:《文中子·立命》:“夫子十五为人师焉,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 百年树人 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百世之师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不堪造就 指没有培养前途。

    出处:茅盾《蚀·追求》八:“第三是学生们既然做不出文章,便是不堪造就,应当淘汰出去──这是清校。” 传道受业 受:通“授”。

    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出处:唐·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无常师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口传心授 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出处: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

    亦作“老手宿儒”。 能者为师 会的人就当老师。

    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青出于蓝 青:靛青;蓝:蓼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

    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过于蓝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同“青出于蓝”。 出处:宋·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孺子可教 指年轻人可培养。

    出处:《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师道尊严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师严道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授业解惑 授:教,传授。

    惑:疑难。传授学业,解除疑难。

    桃李之教 指老师的教诲。 无师自通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出处: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学如穿井 穿:凿通。

    求学如同凿井。比喻在学习当中,学到的知识越深也就越难,因此为了获得更深的学问,必须要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学无常师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出处:《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言传身教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

    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衣钵相传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

    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出处:《旧唐书·神秀传》:“昔后魏末,有僧达摩者,本天竺王子,以护国出家,入南海,得禅宗妙法,云自释迦相传,有衣钵为记,世相付授。”

    因材施教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尊师重道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

    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

    桃李满天下 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武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

    3.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文言文有哪些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编辑本段译文

    孔子常教导学生要言行一致,不可巧言令色。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 “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 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他们都需要你去照顾,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孔子恐怕子路还未孝养父兄,就去杀身成仁了。 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先生!我从您这里听到的那些仁义之道,就应该立即去实行吗?” 孔子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 这下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先生!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有父兄在,不何以马上就实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请教先生?” 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不同意他。”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论语·颜渊》)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问礼”、“问政”、“问君子”等。

    4.“因材施教”的名言有哪些

    一、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出自:〔中〕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 二、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出自:〔中〕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 三、教育的对象是文化生长。

    教育若能陶冶人格而推动社会生长,便算尽了能事,此外实在别无捷径。 出自:〔中〕林砺儒《林砺儒教育文选》 四、国民教育,由形式言,是国民的权利。

    某一国国民教育的量与其实现的民权成正比。又由内容言,国民教育是国民生活。

    国民教育的程度与其生活之发展成正比。 出自:〔中〕林砺儒《林砺儒教育文选》 五、教育上最重要的事是要给学生一种改造环境的能力,平民教育是改造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

    出自:〔中〕陶行知《陶行知论普及教育》。

    5.因材施教的名言

    1、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物种起源》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陶行知《古庙敲钟录》 3、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赞科夫《论小学教学》 4、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儿童科学丛书》 5、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陶《稻草人》 6、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卢梭《新爱洛伊丝》 7、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8、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 9、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波莉亚《数学的发现》 10、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 扩展资料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6.因材施教的名言

    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陶行知

    3.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

    ——赞科夫

    4.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5.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