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我们欣赏古代诗词应该全面了解

    1.古代诗歌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回答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2.怎么欣赏中国古代诗词

    这位朋友,本人想谈谈我的想法

    中国诗词的欣赏是很难的,因为我们现在很难去了解到古人那时候的想法,我们有时候会问自己:当时李白写: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真的就是想家吗?还是为了押韵,或者根本没那么想家。一首诗二十个字或者二十八个字,有时候鉴赏下来几百个之多,其实都是我们后人的猜想。

    这就牵扯到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猜想能够符合当时诗人的心情吗?对于这一点,我同意楼上说的,但是楼上说的并不完全。

    1. 时代背景。这一点很重要的,李白的豪放派,杜甫的现实派,就是因为大时代的不同,一个是盛唐,一个是晚唐。大环境的影响,是影响一个诗人最大的元素。

    2. 诗人本人的背景。这一点李清照的词最为有代表性。李清照虽然生活在盛世,但是他的感情波折影响到她早期和晚期的风格差异。

    3. 所处环境。这里有一首诗代表。“人言落日即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诗人的的确确是想回家都回不了家的时候,这种诗词才是真正的思乡之情。

    4. 身份。男女区别,地位的区别,特殊身份的区别。这个在鉴赏诗词的时候至关重要。仓英嘉措的诗词,再有感情,切莫忘记,他是佛家弟子,六世达赖,鉴赏他的词的时候,一定要加入佛家的感觉。

    希望对你诗词鉴赏有帮助

    3.古诗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赏析

    1、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的事物入手。

    叙事或抒情、议论带有诗人极浓厚、强烈的感情成分、感情色彩。所以,品味诗歌中具有浓厚情感的词句或强烈感情色彩的事物,是我们迅速地把握诗歌中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2、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

    诗人们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因而,使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独特的思想,从而形成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也就有了古人追求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

    3、从“诗眼”入手。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有“语不惊人死不休”;有被称为“红杏尚书”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e68a84e79fa5e9819331333431353339意闹”着一“闹”字,就静中显动,使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

    4、从“意象”入手。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它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它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象和场景)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和谐交融和辨证的统一。

    5、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入手。

    在诗歌鉴赏中,抓住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我们可以探求诗人运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把握诗歌的内涵及诗人内心感情。

    扩展资料:

    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诗词赏析

    4.古典诗词应怎样鉴赏

    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5.谈谈你对诗词鉴赏的深刻认识2000字

    一、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即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最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都是一些大家的不太出名的作品。因此,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2005年的北京卷选的是陆游《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2005年的浙江卷选的是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2005年的湖北卷选的是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2006年的高考全国Ⅰ卷选取的是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 陆游、杨万里、杜牧、黄庭坚都是当时的大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诗歌流派和诗作风格,我们应该在把握的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只有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才能理解的全面透彻,真正的理解诗人情感,才能真“解其中味”。由此推想,不了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就难以理解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逍遥;不了解杜甫的大济苍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乱的战火惨烈,就难以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不了解文天祥的抗元历程,就难以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

    所以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会历史的了解。实际上,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品位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的复合体,是作者的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质的统一,它是由情和景这两个因素组成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就是意境。

    通过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境的指向意义,就能深入的理解诗歌内容,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意图。 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颈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鸡声、茅店、月、人、板桥、霜六种意象,构成了一幅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商旅图,仅两句十字,倾注了作者对商旅的同情心。

    有些物象和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搭配,这些值得我们注意把握。如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松、菊、梅、竹与性格高洁相联系;折柳与古代的送行相固定。

    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是王维的《过香积寺》。作者运用了云峰、古墓、无人径、深山、钟声、泉、石、青松。

    我们的头脑当中应该形成这样一幅图画 :在林木参天、荒芜人烟的深山里,看流泉苦苦挣扎,夕阳余辉冷气嗖嗖;听寺庙隐隐钟声以及和尚诵经之声,多么荒僻,多么幽静,多么孤寂。王维晚年诗作常写一种恬淡宁静的幽遂环境,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遂环境,从而形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

    学生通过这些直接或间接的想象,完全可以领略诗的意境,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里领略到无限宽广的艺术内容。可见,鉴赏诗歌把握眼睛、发生想象是多么重要。

    三、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

    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的描述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的背景上,则给人以茫茫之感。

    二字将直线之美誉浑圆之美融为一体,面目壮观,别的字确实难以替代,这“直”和“圆”正是该似的诗眼。 杜甫的《蜀相》中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就是该句得诗眼。

    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诗眼。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

    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四、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

    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 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

    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如2006年的高考鉴赏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

    6.怎么才能对古诗的理解更全面

    近几年的文学鉴赏题中,对诗歌内容的考查以理解为主,侧重于对关键词语的诠释、对诗句的整体理解、对诗歌意境感悟以及对诗歌主旨意图的体会.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测试以评价赏析为主.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抒情性、形象性的特色非常突出,考查时侧重于语言运用的效果;诗歌的表达技巧很多,测试重点涉及到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典故运用、行文构思、作品风格等多方面.一、抓住诗眼,从整体上把握诗歌诗歌以语言凝练见长,讲究一字传神,在极为短小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达到“简练”的境界.简练不是简单,简单是一览无余,简练是字面以外还有含义,言有尽而意无穷,即言语理解有尽头,但表现的含义理解就可因人而异.于是就有了“诗眼”.所谓诗眼即诗词中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也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抓住诗眼就可基本上从整体上把握诗歌,便可知晓诗歌的情感脉络.分析诗眼,能进入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旨意,探究艺术手法.所以,阅读诗歌应尽可能抓住诗眼,以求正确把握诗歌.这一点,以往注意不够,现在强调它,虽有放马后炮之嫌,但却是很有必要的.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在诗句中的诗眼有的有其它的字陪衬,影响我们的视线.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字.古人是从形式上炼字炼出诗眼的,我们则应该结合对内容的理解来抓诗眼.诗眼一般不在名词上,若在名词上则必定是名词活用.大多数情况是诗眼和关键词往往是在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数词上.若单纯地看第三、五字,有时难免会发生错误,如果结合动词、形容词、数词,并从全诗的角度来考虑,抓住诗歌的含义就比较有把握.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二、体会意境,从微观上理解诗歌“意象”这一术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历代又多有发展变化,含义不尽一致.但也有趋于一致的表述: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心与物的同一,情与景的交融.“意象是具体化的一种感受”(艾青语).成功的诗作常常以捕捉、提炼意象为创作的起点.对意象的鉴赏,也是高考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所要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如,2002年全国统考题就是在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提出了与意象有关的问题.其所问“折柳”原是指“折取柳枝”,是一个含义丰富的传统意象.“意象”和意境,两者的构成元素都是情和景,但“意境”常就全诗而论,“意象”则多半指构成全诗意境的较小的组成部分.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境界当中自成高格”“写感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意境不仅仅是环境,还要跟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只讲情境,不讲意境,学生容易走偏,答题不准确.因此,在诗歌阅读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难以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我们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把握诗歌语言的特性,消除情绪、时空和逻辑的障碍,力求把诗句浓缩的意义扩展开来,把减少的成分补充出来,把省略的过程焊接起来,把跳跃的情感连缀起来,把诗中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内在情愫弥补起来,再现诗歌的形象和画面,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深层次的意境之中,领略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三、考察环境,从全方位鉴赏诗歌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古诗词主要写自然环境(景物),这是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背景,衬托心情,抒发情感,用景物描写衬托暗示感情,或作为感情的某种象征,达到情景交融的高度,使诗歌深厚,含蓄,精炼,意味隽永,余味无穷.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去确定意境的基调,去理解,去感受“此时”“此景”中的“此人”“此情”是什么;去感悟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感悟情感是读者在进入诗词意境后的心理反应活动,它是鉴赏阅读的重要环节.鉴赏诗词必须真正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的生活场景中去,同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共同去感受诗词中的意境。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保留现有水源的基础上,杭

    C

    试题分析:本题是《201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语文》积累与运用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常见的 语病类型的分析,方法:识记 常见的 语病类型,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A选项中,成分残缺,缺失宾语,应该是“形成……的格局”,所以,应该在“多水源供水”的后面加“的格局”。B选项中,搭配不当,“减少人口增长速度”动宾搭配不当,速度不能减少,应该将“减少”换成“减慢”。D选项中,“这都源于写作者平时注重知识和生活的积累为基础”这一句句式杂糅,修改时去掉“为积累”。

    8.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

    我是一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喜欢读诗,写诗,背诗。

    自从人类群居集体生产和生活的时候开始就有诗歌产生了,诗歌,记录了人类的每一步发展,描写生活,歌颂美好,歌颂爱情,赞美圣贤或批判丑恶。从魏晋风度到大唐盛世,诗歌更是达到了顶峰,优秀诗人层层辈出。

    诗与词也是齐头并进。到了宋代,词的发展也是登峰造极。

    我欣赏古诗词就是从最早的诗经读起,以诗歌来探寻古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诗词把中国的文明与文化艺术达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

    通过欣赏古典诗词,更加了解了文明古国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欣赏诗词要了解诗词的出处,社会背景和诗人所著诗词的艺术形式和高度,也读一读诸如【人间词话】解析类工具书,通过它更能广泛和深入的解析诗词的艺术形式,艺术高度,和社会意义。

    这仅是个人的一己之见,希望能给予借鉴。

    9.通过这三首古诗词,你了解到了古人在乡下都做了什么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 1.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动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音韵铿锵,且“敲”字有声音,以响衬静,突出了居处的僻静。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或写人物的动作行为,或写周围环境,或直抒胸臆,将诗人遭受一系列深创巨痛之后的茫然若失、凄凉、悲残、悲戚的情怀,全面准确地刻画出来。同时读起来又有韵律感。

    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所以单独列出。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写出了秋叶在风中飘零而下的声音,让人联想到诗人绵延不尽的愁思。 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2.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等,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锦瑟》《无题》等。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过华清宫》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亲切,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常用的概括诗歌语言特色的术语: 生动活泼 机智辛辣 长短结合 舒卷自如 奔放流畅 词采瑰丽 言浅意深 简练流畅 言简意赅 音韵和谐 简洁幽默 用语警策 隐含哲理 用语工丽 用语精妙 一呼一应 自然天成 语丽情悲 言近旨远 含蓄蕴藉 音节响亮 通俗易懂 明白如话 朴素自然 通俗精练 古拙淳朴 清新明丽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分析诗歌意象 1.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2.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征蓬、归雁—思念(思乡) 流水—时光流逝 梅花—傲视 南冠—囚犯 松竹梅 — 高尚情操 大海—开阔 古迹—怀古伤今 小草—平凡、生命力顽强或弱不禁风 哀鸿—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如:“鸿雁遍野”“哀鸿遍野”即指百姓流离失所 白衣苍狗,又白云苍狗—世事变幻无穷 吴钩—宝刀、利剑,指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 莼羹、鲈脍、莼鲈秋思—思乡之情 双鲤—书信 庄周梦蝶—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采薇—隐居生活 碧血—为正义事业流的血 苌弘化碧—梦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折桂—科举及第 怀桔—孝顺双亲 红 叶—以诗传情 红豆-相思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 。

    10.古代诗歌鉴赏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回答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E.作品艺术特点的综合评价(往往带有总结的意味). 如果不要求很完整,则可不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两部分. ⑵主题分析法—就诗歌最突出的方面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采用这种写法时,往往只抓住一个方面,如意境、语言表现力、某一手法的表达思想情感的妙处等等.对于其他方面,则不论及,因而它的篇幅一般较短小. 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采用那一种写法,都应该有欣赏者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力戒人云亦云、甚或抄袭.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赏析古代的诗歌作品,是我们古代文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研究的一个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古典诗歌进行分析呢?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诗的基础.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而且古典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那就是要合乎情理,至少自己感觉这样理解是合乎情理的,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才可能有说服力.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诗歌进行分析:一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情况,要深入分析诗歌作品,必须先了解作者.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二是对作品自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对较短的作品,如律诗、绝句等可以逐句分析,对较长的作品可以作问题分析或段落分析.这是作品分析的主体.我们所分析的作品必然具有赏析的价值,我们在阅读一首诗歌的时候,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感悟,我们写分析文章就是为了把作品的价值展现出来,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作品的分析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注意辞采,要尽可能做到语言的优美凝练.三是可以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在比较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临洞庭》都是描写洞庭湖的佳作,但是我们通过对比就会发现《登岳阳楼》向我们展示了“诗圣”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悲悯,而《临洞庭》却只囿于对个人遭际的自伤自怜,相比之下,两位诗人的胸襟品格、思想境界高下立判.四是了解作品的地位及影响,这也是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一个途径,如我们了解了《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咏物诗,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是《橘颂》的独创,而这一手法对后代的咏物诗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