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古诗词中常见乐器情感

    1.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ningmengchaqaz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1、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场所类1、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1、芳草:(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莲:由于”7a6431333433623736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3、梅花:洁、不屈不挠的品格。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5、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6、“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

    2.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1.月——思乡,怀人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6.梧桐——凄凉悲伤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8.秋蝉——高洁,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10.柳——离情依依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12.芳草——离恨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诗词常见意象集释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

    “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试题答案)?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由此启发我们,在2003年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

    3.古诗词中常用意象及其意义有哪些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2、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4、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5、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7、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 ,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8、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中的鹧鸪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9、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10、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以雁写思的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等。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11、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12、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1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1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15 冰 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16、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17牡丹 寄寓富贵。

    杨花 有飘零之意。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

    4.边塞征战诗常见意象

    一、概念:

    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

    边塞诗由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初唐——愤激与沉郁;盛唐——雄浑与自豪;中唐——苍凉与幽怨;晚唐——萧飒与悲苦。宋代——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与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是范仲淹。

    二、思想内容

    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表达山河沦丧的痛苦及久居边关的乡愁;描写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及民族风情、民族交往;讽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怨而不怒、悲而能壮,主旋律是爱国主义。同时思想感情复杂而又矛盾,有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穷兵黩武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三、艺术特色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征人怨》《关山月》《从军行》等。

    2.常见意象:用品及乐器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笳、琵琶、羌笛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等;景物有:大漠、关山、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

    3.景物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5.语言风格:雄壮豪迈,崇高壮美,委婉清丽,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三、艺术特色

    分析边塞征战诗所用的特定词语或意向的作用;分析鉴赏边塞征战诗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区辨并鉴赏边塞征战诗运用的表现手法的作用等。 【方法点拨】

    1.知人论世,从诗人境况及创作时代背景全面理解诗歌主旨及情感。

    边塞征战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要理解诗意就不能忽略诗人所处的时代。盛唐时期,即使征战,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多悲壮,几多忧伤。到了宋代,外辱不断,国难当头,可统治者却软弱无能,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更多的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