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历史评价诸葛亮的诗词

    1.评价诸葛亮的诗词

    八阵图·刘禹锡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回答者:烟淼 - 魔法师 四级 10-29 23:31

    --------------------------------------------------------------------------------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提起诸葛亮,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尤其是历代的诗人和民间都有很多精彩的诗句和对联来描述其不凡的业绩。

    过去有这样一幅对联概观诸葛亮平生业绩,倒是非常传神。也是历来神化了的观点。当时的上联出来后,很久无人对出,几成“绝对”,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早年游三峡的时候逛白帝城,那有个托孤堂,里面就有这样的一组塑像,描述的就是“草堂托孤”的故事:刘备头上缠着绷带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用手指着跪在地上的两个小儿子,床的旁边站列着诸葛亮和一班大臣。当时的背景是刘备兵败东吴,蜀国元气大伤,行将就木的他担心蜀国的未来和儿子们的安危,也怕孔明夺位,就故意试探说:“如果我的儿子不行的话,丞相可以取而代之”。其实诸葛亮的一生真是光明磊落的。

    诗圣杜甫有一首五绝描绘诸葛亮和此时情形很恰当:

    ??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这首诗前两句极言诸葛亮之功名,后两句所说兵败东吴,遂成千古遗恨。此时,三国的格局已不可能再打破,弱小的蜀国再也无所作为。只能修养生息,以待天时。

    看三国每每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总觉得沉闷和伤感,特别是以弱小的蜀国去攻打强大的魏国实在是勉强而为。蜀中大将魏延几次劝诸葛亮兵出子午谷,可是武侯没有考虑,我虽然不懂兵法,可也觉得如果老是兵败的话,应该考虑变换另一种策略。

    ??

    再看现代人的观点:《武侯叹》/徐文华

    ??

    七纵七擒强压弱,六征六败将非神。

    鞠躬尽瘁雕枯朽,徒弄聪明误蜀人。

    ??

    初看此诗有点别扭,细细思考一下,才发现它很新颖,历来都把诸葛亮当作神一样的供奉,他是我们民族智慧的象征,其实里面有很多的历史原因,过去的汉家正统和历来尊刘贬曹的思想都有拔高了诸葛亮的倾向?!不用说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是《武侯叹》的作者却很清醒,他提出的观点让我们眼睛一亮。

    其实诸葛亮的一生何尝不是带点悲情色彩?过去的那种为主尽忠、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可以说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完完全全的体现。

    真正怜惜诸葛亮的是杜甫,他还有两首七律写诸葛亮的,对其评价极高。

    蜀相: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诗句:

    ??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让后人留下多少叹息!假如诸葛亮跟从曹操,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也许那时的中国早就统一了!

    2.有关诸葛亮的评价其中要有一句诗句,.

    葛亮热情地倡导“立大志”、“修人品”,强调“志当存高远”、“恢弘志士之气”,告诫青年要力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玩物丧志,无所作为.他自己正是实践这样的人生要求.他忠于他的事业,没有个人权力野心,为实现统一大业,他呕尽心血,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遗憾的是,他死后并未后已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后代的评价带有高有低、有好有坏、有正有邪,但数千年来,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却都是正面的,或许有程度的高低,但基本立场则是清一色的赞扬、钦敬及仟念. 但是20世纪以来,这种现象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一种随着后现代解构主义而引发的历史翻案风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日趋多元化,并且带有一种将历史改写的倾向.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也开始多有微词,开始对他最后没有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经过进行重新评价,在将他从神坛上拉下来的同时,也有了一些并不是那么公正的评价所谓矫枉过正也.这种现象的出现,当然对于历史文化的多元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传统观念的背离,却使很多人开始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看待历史,人们开始对于自己所接受的长期的历史教育发生了动摇,对史官的春秋笔法进行怀疑,从而产生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对历史事物的完全不信任,这种倾向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也是有害处的.我想说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真实或许应该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一种理性分析而不是感情引发的真实,我们可以凭着自己的个人好恶来评价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也可以笑谈、戏说和大话历史,但是这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真正的历史. 我不喜欢咬文嚼字去考证历史典籍.但现在有某些人,引用只言片语.例如,看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妄言他独揽大权,有狼子野心,进而怀疑他的鞠躬尽瘁(历史典籍的一句话就引出了长篇大论的主观臆断).诸葛有隆中对,就创造一个鲁肃的吴中对,来弱化隆中对.三国中,像这样对当时局势的分析何止于十,但是又有哪个能企及隆中对,包括什么吴中对! 晋臣陈寿(其父因罪为诸葛所杀)的《诸葛亮传》对诸葛也是肯定的称颂的,可又为何那些自称学究古今一切从历史出发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贬低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当然,历史是苍白的.如果只看历史,轰轰烈烈的三国时代也许和五代十国一样不被人熟悉.幸亏一部三国演义,结合断代史《三国志》和 评书和传说,再艺术加工.要不然我不会喜欢三国,更不会敲这么些字来写这篇文章. 实际上,易中天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还是沿袭许多史学家的“定论”,即,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当然对三国演义、民间流传的诸葛亮的神话用兵全盘否定,甚至将“锦囊妙计”看成笑话,否定诸葛亮之智,认为是民间的胡编乱造. 诸葛亮究竟是军事家,还是政治家?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个人以为,诸葛亮首先是个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其次才是杰出的政治家,理由如下:首先,身为乱世的谋士,而且是取得丰硕成果的“军师”,必须要有独特、敏锐、反常的战略眼光,这一点,我们从《隆中对》就足以领略到诸葛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战略眼光;其次,刘备本来是屡败屡战的人物,虽然有刘、关、张、赵,仍然无济于事,直到诸葛亮出山,才扭转乾坤,成为一方霸主,然后三分天下,其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最后,诸葛亮的政治才华其实远不及军事才能,在后来的治蜀中,如果诸葛亮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要战争不断,而是与民休养生息、使民以时,那么,蜀国是不可能总在战争中不断消耗实力,最后败亡的,“自古兵者非好战,后人治蜀要深思”确实是有道理的. 因此,诸葛亮首先是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其次才是较为优秀的政治家. 那么,历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历史以来,无论演义、民间对诸葛亮赞扬太高了,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最自负,通常有舍我其谁的毛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就更不可能办到,而诸葛亮能做到的事情,简直是神话的奇迹,那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是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他们是绝对不允许神化的“诸葛亮”存在的;那么,世界上有没有超智慧的人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实际上,今天我们按美国成功学拿破仑希尔的“二八定律”来看,很多所谓的优秀的“知识分子”,确实属于第一层的百分之二十之列,但二八定律再二八分,二八的二八的再二八,再继续,再继续,那么真正杰出、优秀的人就寥寥无几了,历史上真正超凡入神的又有几人?又何必去妒嫉那样伟人呢?否定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提高自身的价值吗? 二、历史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喜欢随波逐流,都爱凑热闹,喜欢名利,能够真正维持知识分子本色的人是相当少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耐得住寂寞,真正为求学、求知而孜孜不倦,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真正有大成就的很少,而停留于表面的很多,按爱因斯坦。

    3.评价诸葛亮的诗句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书愤》第二联的“楼船夜雪瓜洲渡”说的是虞允文长江破金兵的故事,后一句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是一场少见的胜利的战役。宋朝对外民族的战争中,胜利的战役简直是凤毛麟角,难得有几场,何况瓜州之役的领导者虞允文以一个文官督师而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自然更成了陆游的“偶像”了。最后一联更举出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比。陆游以这些儒将自许,希望能象孔明、虞允文那样为国做一番事业,可惜,“镜中衰鬓已先斑”。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叙述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另外也倾诉了诗人自己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4.有谁能帮我找找历史上评价诸葛亮的诗句,要很有名的哦

    诸葛亮诗歌】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 唐?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阁夜 唐?杜甫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咏怀古迹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有感 宋?文天祥 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卧龙 明?佚名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诸葛亮对联】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赋于诸葛草庐的门联 驽马并麒麟; 寒鸦配鸾凤。

    ——罗贯中《在国演义》中以除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经天纬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计。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再以徐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丞相当年曾驻马; 江山终古此蟠龙。 ——佚名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荐公一掬建业水; 听我三终梁父吟。

    ——顾孝廉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许先帝驰驱来连吴会; 有儒者气象上继伊周。 ——刘忠诚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风景依然,名士曾杭衣带水; 云霄如在,寓公为集草堂资。

    ——陈宗濂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驻马此重经,莫问渠天发残碑,临硎断阙; 卧龙如何作,愿为我翦除他族,开济清时。 ——冯梦华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慕纶巾羽扇风流,俎豆维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阳庐舍; 冠钟阜石城名胜,江山依旧,渺矣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佚名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词 八千余年上下古; 七十二家文字奇。 ——清?顾槐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云归大漠随舒卷; 门对寒流自古今。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龙去崇朝作霖雨; 我来高卧想羲皇。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诸葛大名垂宇宙; 元戎小队出郊垧。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真人白水生文叙; 名士青山卧武侯。

    ——陶澍典诸葛亮题湖南省南阳城楼 旨寻六家,业窥五际; 内学七纬,旁通三微。 ——清?顾嘉蘅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 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单家驹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清?顾嘉蘅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器学潜藏,抱膝长吟田父乐; 经纶跃展,鞠躬尽瘁老臣心。

    ——吴庆桐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庵垂两千年,问吴宫魏阙安在; 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吕何如。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先生本天下才,世人莫之许也; 数语备当时事,将军岂有意乎。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德深于众,名垂青史,江河行地; 功高于世,声震寰宇,日月经天。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地无论宛襄,有诸葛庐自堪千古; 统并存吴魏,读隆中对早定三分。

    ——黄剑三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纵论三分天下,审势通策佐先主; 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 ——胡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张焕然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烧博望、平南蛮、出祁山,功垂宇宙; 拼司马、骂王朗、气周瑜,名振古今。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 帝王谁正统,文公特笔,为表明当日怀忠。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 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赓梁父,可有遗音。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隐; 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慰老臣心。

    ——金国钧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心县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耕。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 结庐在紫峰白水一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

    5.历史上关于诸葛亮的诗句

    八阵图·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杨慎所引的武侯庙·杨慎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曰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唐 杜甫诗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 名成八阵图 , 江流石不转 , 遗恨失吞吴 。

    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蜀主窥吴向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外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长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塑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长星昨夜坠前营 讣报先生此日倾 虎帐不闻施号令 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 辜负胸中十万兵 好看绿阴清昼里 于今无复雅歌声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常使英雄泪满襟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 柯如青铜根如石 双皮溜雨四十围 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 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 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 先主武侯同地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 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 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 正直元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 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 未辞剪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 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 古来材大难为用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先主武侯庙 岑参 先主与武侯,相逢云雷际。

    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 遗庙空萧然,英灵贯千岁。

    刘禹锡 观八阵图 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 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 波涛无动势,鳞介避余威; 会有知兵者,临流指是非. 李商隐诗 蜀相阶前柏 龙蛇捧閟宫 阴成外江畔 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 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 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 金刀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 一为问昭融! 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 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 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 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 梁父吟成恨有余 诸葛丞相庙 武少仪 执简焚香入庙门,武侯神象俨如存。 因机定蜀延衰汉,以计连吴振弱孙。

    欲尽智能倾僭盗,善持忠节转庸昏。 宣王请战贻巾帼,始见才吞亦气吞。

    北宋 八声甘州 王质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 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沈了英雄。

    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 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渭上,忽一星飞坠,万事成空。 使一曹三马,云雨动蛟龙。

    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 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诸葛武侯 王安石 恸哭杨顒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诸葛武侯 王安石 汉日落西南,中原一星黄。 群盗伺昏黑,联翩各飞扬。

    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 掉头梁甫吟,羞与众争光。

    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强。

    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 势欲起六龙,东回出扶桑。

    惜哉沦中路,怨者为悲伤。 竖子祖余策,犹能走强梁。

    南宋 游诸葛武侯书台 陆游 沔阳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 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

    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 松风想像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 世上俗锦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 明 杨 慎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于 谦 <过南阳挽孔明> 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 大星不向营前坠,混一寰区未可知. 清 何绍基 <武侯祠> 名儒开济自天秋,筹笔勤劳苦未休, 陵墓永照昭烈帝,祠堂偏属武乡侯. 锦城葱郁遗踪遍(踪应为车旁右边一个从字,字库无此字,以踪代之) 青史推崇正统留, 一代朝廷虽小小,君臣气象近虞周.。

    6.对唐诗宋词的评价

    说一下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从综合国力来看。

    诸葛亮接手的蜀国,是一个刚刚遭受彝陵惨败,元气大伤的蜀国,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蜀国。彝陵之战,蜀国丧失了数万东出的精锐部队,丧失了无数的军资器械,丧失了傅彤、程畿、张南、冯习、杜路、刘宁、黄权、马良这样的将领人才,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

    再者,除了彝陵之战,蜀国的其他人才也相继损失。章武二年(222年),蜀国太傅许靖、尚书令刘巴、骠骑将军马超又相继逝世,使得蜀国的人才危机雪上加霜。

    除了人才危机以外,南中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处理。在蜀国建立初期,南中越崔夷首领高定率众反叛,军至新道县结果被李严击败。

    而汉嘉郡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在永安病重,于章武二年十二月起兵反叛。次年三月,黄元又利用诸葛亮赴永安探望刘备的机会,率军火烧了临邛县。

    最后被蜀军所平。虽然这两次叛乱都被平定,但由于蜀国建立时间不长,“南抚夷越”的措施一直未能得到执行。

    而且蜀国之主刘备又于章武三年病逝。 彝陵新败、元气大伤、人才危机、黄元叛乱、南中问题以及新丧国主,这些都是蜀国的内忧。

    而蜀国的外患,指的孙刘联盟的破裂。前面在分析“隆中对”时已经提到过了。

    东和孙权在“隆中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刘备、诸葛亮只是在荆州完全被夺,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意图完全无法实施的基础上,才愿意和孙吴做彻底决裂的。

    在彝陵战败后,新生蜀国的国力几近耗竭,而这时与东吴的敌对关系却仍未得以改善。这时的蜀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要面对宿敌曹魏,又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孙吴。

    如果长期与孙吴这样敌对下去,蜀国就始终无法摆脱自己在外交上的被动与危机,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也就更难得到实现了。 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说法来称之,实在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从政治角度来看。由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可以说是三国之中,最有条理的一个国家。

    在其执政最初二三年时间里,采取闭关息民的方法,立求恢复蜀国元气,随后平定了南中,得用南中地区的富饶,进一步充实了国力,再加上以“严刑峻法”来打击“专权自恣”的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蜀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清明、安定的局面。 在政治上也是非常优秀的。

    但是蜀国毕竟建国不久,如果从刘备取得益州开始算起,一直到诸葛亮逝世不过就20年时间。而与曹魏已历三世前后40年的历史相比,显然不如曹魏历史长久。

    再者,曹操、曹丕、曹睿三人的执政水平也是较高的。做为同样是优秀政治家的曹操,他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后的魏国政治总体框架也是基本由曹操构建的。

    曹丕在其执政的六、七年时间里,也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措施,如颁布了一些有利或关心庶民的诏令;禁止妇人、宦官、外戚干预政事;选用智谋贤德之士;推行九品官人之法。曹睿则在诸葛亮逝世前,也表现出比较优秀的政治才能。

    如在善为军计、明察断狱、容人直谏、不杀谏臣等方面,都有过比较杰出的表现。 因此,在曹操、曹丕、曹睿前期(指诸葛亮逝世前),魏国的政治情况也是较好的,但曹魏要比蜀汉早建立20年,这20年时间对于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政权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曹魏就总体政治局势来看,仍要优于蜀汉,其统治根基也要比蜀汉来得稳固。 从军事方面来看。

    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是否强盛,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国的军队的多寡。而兵与民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

    它具体表现为:兵来自于民,民众的数量制约着兵众的数量,这是一个绝对数量指标;另一个是相对数量指标,指军队的绝对总量与民众总数量的比例。 因为兵是靠民养活的,所以兵与民之间必须要有个适当的比例。

    蜀国地寡人少。地不过一州,人口总数不过九十万。

    而曹魏却拥有九州之地。据《通典》上记载,魏亡时有人口440万之多!当然是诸葛亮执政时期,魏国是否有如此之多的人数值得疑问。

    但退而求其次地说魏国有三百多万人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蜀国当时的军队总数约有14万左右,其平均不到二户就要养一名士兵的比例,几已到蜀国对军队承担力的极限。

    即使是这样,仍然比魏国40多万的军队,规模要小得多。故“蜀兵轻锐”这一情况,是客观实在的。

    补充: 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大为美化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 但最近,批评诸葛亮的人越来越多,说他“不足以言智”。

    对词,我觉得应该对诸葛亮作出正确的评价。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因此他当然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

    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

    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然。

    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

    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 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

    7.评价诸葛亮的诗是什么

    杜甫《蜀相》赏析 蜀 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沉郁顿挫 统体浑成 ——杜甫《蜀相》赏析 《蜀相》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作。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勋业。

    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为他建立了祠堂。后来桓温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只有武侯祠完整无损。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他们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旧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称成都为锦官城、锦城或锦里。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成都地近锦江,这里山川明丽,美如绣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树和得高大而茂密。

    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

    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

    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级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

    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

    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团糟,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

    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

    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

    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是,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

    “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济”,有完成的意思。

    8.关于诸葛亮的诗词及历史对于他的评价.

    说一下诸葛亮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从综合国力来看。

    诸葛亮接手的蜀国,是一个刚刚遭受彝陵惨败,元气大伤的蜀国,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蜀国。彝陵之战,蜀国丧失了数万东出的精锐部队,丧失了无数的军资器械,丧失了傅彤、程畿、张南、冯习、杜路、刘宁、黄权、马良这样的将领人才,新生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

    再者,除了彝陵之战,蜀国的其他人才也相继损失。章武二年(222年),蜀国太傅许靖、尚书令刘巴、骠骑将军马超又相继逝世,使得蜀国的人才危机雪上加霜。

    除了人才危机以外,南中问题也越来越需要处理。在蜀国建立初期,南中越崔夷首领高定率众反叛,军至新道县结果被李严击败。

    而汉嘉郡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在永安病重,于章武二年十二月起兵反叛。次年三月,黄元又利用诸葛亮赴永安探望刘备的机会,率军火烧了临邛县。

    最后被蜀军所平。虽然这两次叛乱都被平定,但由于蜀国建立时间不长,“南抚夷越”的措施一直未能得到执行。

    而且蜀国之主刘备又于章武三年病逝。 彝陵新败、元气大伤、人才危机、黄元叛乱、南中问题以及新丧国主,这些都是蜀国的内忧。

    而蜀国的外患,指的孙刘联盟的破裂。前面在分析“隆中对”时已经提到过了。

    东和孙权在“隆中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刘备、诸葛亮只是在荆州完全被夺,两路夹击中原的战略意图完全无法实施的基础上,才愿意和孙吴做彻底决裂的。

    在彝陵战败后,新生蜀国的国力几近耗竭,而这时与东吴的敌对关系却仍未得以改善。这时的蜀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仅要面对宿敌曹魏,又多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孙吴。

    如果长期与孙吴这样敌对下去,蜀国就始终无法摆脱自己在外交上的被动与危机,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也就更难得到实现了。 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说法来称之,实在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从政治角度来看。由诸葛亮治理下的蜀国可以说是三国之中,最有条理的一个国家。

    在其执政最初二三年时间里,采取闭关息民的方法,立求恢复蜀国元气,随后平定了南中,得用南中地区的富饶,进一步充实了国力,再加上以“严刑峻法”来打击“专权自恣”的贪官污吏和地方豪强,蜀国上下呈现出一片清明、安定的局面。 在政治上也是非常优秀的。

    但是蜀国毕竟建国不久,如果从刘备取得益州开始算起,一直到诸葛亮逝世不过就20年时间。而与曹魏已历三世前后40年的历史相比,显然不如曹魏历史长久。

    再者,曹操、曹丕、曹睿三人的执政水平也是较高的。做为同样是优秀政治家的曹操,他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而其后的魏国政治总体框架也是基本由曹操构建的。

    曹丕在其执政的六、七年时间里,也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政治措施,如颁布了一些有利或关心庶民的诏令;禁止妇人、宦官、外戚干预政事;选用智谋贤德之士;推行九品官人之法。曹睿则在诸葛亮逝世前,也表现出比较优秀的政治才能。

    如在善为军计、明察断狱、容人直谏、不杀谏臣等方面,都有过比较杰出的表现。 因此,在曹操、曹丕、曹睿前期(指诸葛亮逝世前),魏国的政治情况也是较好的,但曹魏要比蜀汉早建立20年,这20年时间对于一个处于发展中的政权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曹魏就总体政治局势来看,仍要优于蜀汉,其统治根基也要比蜀汉来得稳固。 从军事方面来看。

    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是否强盛,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国的军队的多寡。而兵与民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

    它具体表现为:兵来自于民,民众的数量制约着兵众的数量,这是一个绝对数量指标;另一个是相对数量指标,指军队的绝对总量与民众总数量的比例。 因为兵是靠民养活的,所以兵与民之间必须要有个适当的比例。

    蜀国地寡人少。地不过一州,人口总数不过九十万。

    而曹魏却拥有九州之地。据《通典》上记载,魏亡时有人口440万之多!当然是诸葛亮执政时期,魏国是否有如此之多的人数值得疑问。

    但退而求其次地说魏国有三百多万人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蜀国当时的军队总数约有14万左右,其平均不到二户就要养一名士兵的比例,几已到蜀国对军队承担力的极限。

    即使是这样,仍然比魏国40多万的军队,规模要小得多。故“蜀兵轻锐”这一情况,是客观实在的。

    补充: 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大为美化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 但最近,批评诸葛亮的人越来越多,说他“不足以言智”。

    对词,我觉得应该对诸葛亮作出正确的评价。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因此他当然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

    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诸葛亮居然根据骨相说他久后必反,这多么荒唐。

    虽然孔明未能杀死魏延,却对魏延抱有成见,认为他不忠不义。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实不然。

    虽然魏延不断被孔明排斥,却仍中心地效劳与蜀国,屡建奇功:斩王双,战张颌等都足以证明魏延是个不可忽视的人才。孔明最错的是在毫无根据之下,留下锦囊杀死了魏延。

    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误还有让马谡守街亭,导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败、关羽守荆州的失误,从某种意义上是诸葛亮一手造成的。 在识人方面,刘备明显。

    9.评价诸葛亮的诗句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书愤》第二联的“楼船夜雪瓜洲渡”说的是虞允文长江破金兵的故事,后一句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是一场少见的胜利的战役。

    宋朝对外民族的战争中,胜利的战役简直是凤毛麟角,难得有几场,何况瓜州之役的领导者虞允文以一个文官督师而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自然更成了陆游的“偶像”了。最后一联更举出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比。

    陆游以这些儒将自许,希望能象孔明、虞允文那样为国做一番事业,可惜,“镜中衰鬓已先斑”。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叙述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另外也倾诉了诗人自己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