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高中诗词教学

    1.下面是某中学高三教学楼楼道的照片,楼梯上贴满了一条条小横幅,

    本题是某中学高三教学楼楼道的照片,楼梯上贴满了一条条小横幅,涵盖了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9个学科的知识点.据统计,每个学科32条共288条,贴满高三年级4层教学搂的4个楼道,根据楼道上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楼梯从满知识,根据楼梯内容可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见解或看法要自圆其说,语句通顺连贯;参考答案:(1)示例:知识的阶梯、中学楼梯贴满高考知识横条等;(2)示例一:知识是需要积累和强化的,该校的做法有新意,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成绩.学生每天走在这样的“知识阶梯”上,会自觉不自觉地记忆或回忆某 方面的知识.长期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会更牢固; 示例二:这样的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知识倦怠.学生处于青春年少时期,如果每天面对这样死板的知识,他们很容易倦怠,对于知识的掌握反而没有益处.横幅换成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名言警句,将更能激励学生,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批阅学生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汪老师,说句您不要生气的话,我总觉得最近《唐诗宋词》你上得太乏味,总想打瞌睡。

    《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同学们有很多没有您那样喜欢李白,也难达到您欣赏水平。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敞开心河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伤感,也有些埋怨。

    二: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三: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

    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

    《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

    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

    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

    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

    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

    3.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古人云:“诗者天地之心,君德之祖,百福之宗,万物之户。”由此可见,鉴赏诗词不仅增加修养和德行,而且有触类旁通的借鉴功能。作为“诗的国度”,关于古诗词的学习与传承历来为华夏民族所重视、青睐和推崇。在学校教育中,无论何种时代何种版本,古诗词内容及其教学活动总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那么,如何开展古诗词板块的有效教学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意象教学

    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意蕴含蓄、意境深远,其中包含多类物象和作者的丰富情感,有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无限魅力,能给人传递可观可感、可触可叹的意象。什么是意象呢?简单地说,是指诗词中的客观物象经过创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活动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性形象。它是创作者“情”和“志”的充分结合,也是作品精华灵魂之所在。抓住“意象”开展教学,犹如抓住“牛鼻子”,能够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

    以欧阳修的《踏莎行》为例:侯馆和溪桥点明了征途,对事件地点做出了描述;还用梅残和柳细说明了时令;同时创设“行人”想象妻子在凭栏远望和盈盈流泪,是写“行人”抛家别妻的愁苦之象。作品中的具体时令与地点是实象所在,行人离愁之情寓于其中则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尤其末尾一句“行人更在春山外”,是情景一体和主客观世界的充分显现,既是“景”的升华,更是“情”的升华。就是说,从“实景讲解”到“情志分析”到“妙语升华”,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层层递进式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文学素养。

    二、新意教学

    在古诗词作品中,意象有些明显,有些则比较模糊。对于意象模糊的诗词作品,可采用“古文新意”教学法。什么是“古文新意”教学法?就是激励并引导学生对意象模糊的古诗词,在尊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解读与品析,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探究能力。

    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由于诗的内涵意象比较模糊,所以,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强势取代学生的认知观点,而应当有效地“激励、唤醒、鼓舞”他们凭借自身的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去阅读并“观赏”其中所展现的多彩画面,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诗词理解。无论观点是否正确合理,只要能顺理成章和自圆其说,就值得赞赏与肯定。

    三、比较异同

    比较异同是古诗词教学中的常用方法。就是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词或者不同作者在背景、风格、手法上相同的诗词放在一起做比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和《一剪梅》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两首词所表达的愁思开展比较阅读:《一剪梅》描绘的是作者早期生活中的相思之情――新婚未久的丈夫离家外出,词人因独居寂寞急切思念而流露出来的离别心情;《声声慢》则是表达了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愁思――丈夫已逝、国破家亡,旧爱难寻、颠沛流离。再如,同样以项羽为对象,同样以乌江亭为题:王安石从民心向背入手,认为项羽因失去民心而失败;杜牧从用兵角度,批评项羽未能正确地面对失败而乌江自刎;李清照则是从做人气节出发,认为无论生死都要轰轰烈烈,赞扬项羽“生是人杰、死亦鬼雄”。通过比较,能够有效地开启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思维。

    四、古今联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和宝贵精神财富,它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一直发挥着陶冶心灵、凝炼人心和熔铸精神的正强化作用。“粗布大褂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之类的名言俗语,都在强调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诗词文对于丰厚学识、人格修养等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影响。尤其在民族文化不断遭受冲击的今天,重视和开展古诗词教学与改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血肉丰满、情义十足、志气蓬勃的现代公民。

    4.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个步骤

    以定风波为例课题:《定风波》科目: 语文教学对象: 高二课时: 1提供者:尹区英单位: 榆次四中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来源于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成就思想,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欣赏、评价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4。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5。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通过平时上诗歌阅读课时的穿插讲解,学生已经对于诗歌鉴赏的方法有了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把握;2。

    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及上课的表现观察得出学生基础较差的事实,适合引导式教学;3。对于苏轼,学生高一的学习对其生平及风格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让学生运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探究文中的“词眼”,并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

    2。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主旨句的分析、感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人生风雨的精神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 遇雨定人生平常事一桩。

    你途中遇雨会怎样?2。走进《定风波》去感受苏轼是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说说自己旅途中突然遇雨的表现结合学生实际,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知人论世: 1。

    知人:作者简介:苏轼(1)基本信息(2)人生经历:《定题金山画像》(3)成就风格:①成就 ②风格2。论世:背景链接:(1)乌台诗案一贬谪黄山(2)沙湖道中遇雨(二)全体感知:1。

    小序交代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都在描写雨中的情况吗?3。

    本词的词眼是什么?1。| 时间: 3月7日 丨地点:沙湖道中 丨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丨人物:仆人、同行、余。

    丨 情感:狼狈不觉→作用:说明了写作缘由。2。

    →雨中事:踏雨吟啸 → 怡然自乐→雨后情:蓦然回首 → 云淡风清3。 →一蓑烟雨任平生 / 也无风雨也无晴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怎本内容,对词的内容有个整体性的把握。1。

    从词中我们可以剖析出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这首词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成就其艺术高度的?1.→一个拄拐杖、踩草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藐视祸难、镇定从容、旷达洒脱的词人形象。 (1)雨中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2)雨后看破人生得失的智者2。

    表现手法:① 以小见大② 曲笔一语双关③ 对比④ 隐喻寄托(象征)。 学生合作探究,点拨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他人他物衬托对比),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学生从中可以分析总结出分析鉴赏诗词的方法技巧以及着手点。

    整体系统的了解一下诗歌的表现手法,细致入微地掌握这几类表现手法的含义并可以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轻而易举地分析。 作业处理:写日常小事一桩,来反应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求:以小见大的手法,300字左右)评价归纳定 这人:苏轼风 这景:风雨波 这情:旷达课堂练笔/课后练笔培养学生的及时运用一些高超的技巧来构建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评价设计1。 学生系统的具体的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式方法。

    2。 本课内容有些过多,学习对词的表现手法中,能完全理解对比及以小见大的手法,对一语双关仍有待拓展。

    3。 学生互动积极,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己“动”起来。

    八、板书设计定 这人:苏轼 一智者//达者风 这景:风雨 ——自然//人生波 这情:旷达洒脱。

    5.怎样进行中学古诗教学

    中学古诗教学方法:1、认真备课。

    (因材施教)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根据新大纲要求,根据学生实际,细读文本,在教学中自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品赏文本,进而接纳和传承古代先哲的思想。长此以往,学生的古诗文语感就会得到培养。

    2、疏通文意。(解字词,析诗句) 在疏通文意方面,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精讲”的教法,看似抓住了古诗文教学的根本,实质上是忽视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大大伤害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中,应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会翻译的词、句,组内解决不了的提请全班同学或老师。教师可以设计“讲故事、做表演”等形式来检查学生到底读懂了没有。

    这样,课堂就极具生动、极具创新了。3、重视诵读和积累。

    (诵诗句) “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诵读的形式方法很多。可以笑着读,呼喊着读,也可以摇头晃脑的读;可以自由读、齐声读,也可以个别展读;可以共性赏读,亦可个性品读。

    总之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读中熏陶。 积累是古诗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靠培养语感,积累词汇,尤其是诗词的积累。有效积累途径不是死记硬背,去背字典,做专题词汇练习,而是让学生在活的语境中把握那些熟悉的字的陌生的意义。

    4、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

    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

    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更多古诗词教学方法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古典诗词教学栏目。5、拓展学习方式,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又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主要应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确定探究的问题。如“诗的意象与诗的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的风格与诗词的主题”、“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应该分为更具体更小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等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

    三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把学习的结果进行交流。 总之,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赏析,评价,探究,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只有这样,古诗词的教学才抓住了根本。

    6.如何做好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批阅学生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汪老师,说句您不要生气的话,我总觉得最近《唐诗宋词》你上得太乏味,总想打瞌睡。

    《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同学们有很多没有您那样喜欢李白,也难达到您欣赏水平。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敞开心河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伤感,也有些埋怨。

    二:笔者正任教高二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笔者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笔者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三: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我班文艺委员许燕上自习时听Mp3,我非常生气,班干竟然带头违纪,拿到办公室一听,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她噘着嘴说是为了学习古典诗词,我想她确实不是狡辩,这些流行歌曲的确都与古典诗词有关,心中怒气消解了许多,批评其违纪的同时更多的赞扬…… 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或许古典与流行之间就有一种默契。 [案例原因探寻] 经调查了解,这种现象并非笔者所教的学生如此,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于是,笔者想:现在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兴起了读背古诗之风,为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古典文学底蕴反而变得如此贫乏?到底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学生?到底是什么导致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兴趣的减退?如何才能重新唤起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呢? 由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开始了深一层地思考。 (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 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

    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我们的学生都在看些什么书呢?我们经常看到有老师从学生那里没收到动漫、武侠或者言情一类的书。

    我的学生是理科班,整天忙于数理化,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在这类书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

    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 如《离骚》,就有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古奥难懂,提不起兴趣。

    《离骚》虽然是我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源头,距离学生的时代比较久远。虽然前面学生已经接触了《诗经》,但对于楚辞,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仍然是陌生的。

    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 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这是一种畏难心理。

    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

    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 古典诗词不是外语,而是我们民族古代的语言形式。

    学习古典诗词就是回望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源头,没有它,我们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好好学习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我们就愧对于祖先,愧对于血管。

    7.如何打造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高效课堂

    诗歌是文学中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

    现行的人教版 高中语文教材中,仅必修的五本教材中所选的诗歌讲授篇目就有近二十 首,拓展内容更是数量庞大。诗歌作品上起《诗经》,如《氓》、《采 薇》,下迄当代新诗,如《雨巷》、《再别康桥》,体式各别,风格各 异,大致可以反映我国诗歌发展的轮廓。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作 了这样的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 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文学修养。” 我任教高二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 的学习兴趣和我想像的相差甚远。

    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 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课本的扉页上和摘抄的笔记本上都认真地写着最 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 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 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我的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

    有时,我在课 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这让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隐 隐有些担忧。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甚至有学生会在 我要求背诵一些课外诗歌名篇的时候说“老师,这个高考又不考,不要 背了。”

    上课的时候也总是抱怨说“老师,讲诗歌的课太乏味了,那么 几句话翻来覆去的讲好几节课,我们都瞌睡了。” 作为一个高中语文老师,面对此种状况,我开始去探索如果能让诗 歌教学的课堂高效,更好的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算 是高效呢?诗歌教学的高效课堂又以什么为衡量标准呢?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 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 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 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 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 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

    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 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 发的愉悦交往过程。对照上述高效课堂的标准,我发现自己当前的诗歌 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第一,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只注重了对诗歌中具体 的表现手法和中心思想的鉴赏,缺乏对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的重视。

    第二,诗歌教学中以讲授为主,多属于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和答题技 巧,诗歌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缺少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导致学生缺少自主的思考与感悟。 第三,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很好的利用教辅资料,多媒体等教学辅 助手段,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较少,使得课堂不够生 动丰富,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致高涨。

    第四,讲练关系处理不好,表现在:课堂练习设计不精,教学与练 脱节;以讲代练,教与学脱节;有布置无反馈,练与评脱节。 对于上述不足,我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尝试,也自己总 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对此我下面将主要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课前准备: 1.通过书籍和网络查阅和搜集构建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相关资料,观看名师诗歌教学的课堂实录视频,听师傅以及教研组各位老师诗歌教 学的课,从中学习构建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 2.备课过程中加强对诗歌教学高效课堂的探究,多设计侧重学生自 主学习、互动互助的环节,将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方法与 新型的创新型自主探究式课堂模式相结合。

    二、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改变以往的从介绍作者生平、诗歌写作背景等内容 的传统模式入手,而是借助歌曲、照片、漫画等多媒体手段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与画面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如,在讲李商隐的《马嵬》之前,先给学生播放李玉刚《新贵妃醉酒》的演唱视频,从而引出唐明皇、杨贵妃二人爱情故事,以此切入诗歌。

    又如,在讲《蜀道难》之前,先让学生观看蜀道的照片,让他们直观的 感受到蜀道的艰险,对诗人对友人过蜀道的担忧之情有所体会。通过这 些新颖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也有助于他们更加直观 的感受到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经典的“先学、后教、再练”的教学流程,将 该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诗歌教学的特点紧密融合,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自 己的高效诗歌教学之路。以下以陆游《书愤》的课堂教学环节为例,阐 述我在构建诗歌高效课堂过程中的具体做法: 1、“先学”,即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先进行 自学。

    该环节中教师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 学要求自学,老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自学结束后让学生汇报 自学结果并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以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和积极性。 我在这首诗歌的。

    8.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尝试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高中新课改实施后,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诗词,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反映出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可以说教材已为实施古诗词教学提供了充分、理想的载体,但从教与学两个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目前诗词教学的现状,就会发现状况并不容乐观。(一)教的误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不良现状,表现为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失去兴趣,但是,反观老师的教学,也不无遗憾。

    1、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忽略了文本特征,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不少教师教古典诗词时,或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以教师独断专行一元阐释取代了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悟的少;或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把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或忽略利用文本和对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仅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滥用多媒体。

    这些忽略学生的主体存在,忽略诗歌的文体特征,忽略文本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规律的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让最富空灵性,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诗词失去了它的特有魅力。

    2、教师为应考而教,重形式而轻内容。一些教师教古诗词,“紧扣”高考大纲规定的“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现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不越雷池,不是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就是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忽视了诗词意象、意境之间的联系,更无法从营造出的意境中去体悟诗人的心境。

    3、重读赏、轻运用,忽视诗词写作教学。运用无疑是最好的学习,然而高考作文中大多数学生不会选择诗歌这种文体,于是,很多教师过分注重高考作文的文体要求,对诗词的教学只停留在读、赏的层面,带有太大的功利性,根本不对诗词写作加以指导。

    忽略了诗词写作走进课堂,能起到滋润学生心灵,提高人文精神素养,升华学生情感的作用,忽略了学生在运用层面上感悟诗词艺术的魅力的尝试。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