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中的古代婚姻文化

    为什么中国古代爱情婚姻诗词偏重于相思离别

    我国自古以来,重含蓄内敛,情感婉转深沉男儿志在四方,都要离开家乡,行军作战、离乡赶考、贬谪迁徙、行商游历等等,都是离别,尤其是夫妇分离、朋友相别,多是长久而遥远的,交通、通信都不方便,只有思念和守候,心境自然就孤苦而幽怨,作诗行文中,难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游子念母,怨妇思夫,都是当时文人的必经之路,但苦于无处诉说,不能抱怨,就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书信往来也好,自怨自艾以供娱乐也好,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固定的风格套路和意象象征,例如,流水、柳树、扬花、残月、长亭等等。再加之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统治地位,佛、道的仁厚温润,顺应自然等核心观点的配合下,中国古代男女贵贱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十分明显而深刻,封建社会君主制的大趋势和背景下,婚姻不但不是自主自愿的,更多已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对包办被迫而做的“错事”。

    与此同时,势必在“内心”抗争反驳,“自由恋爱”成为一种人人争取的奢望,无论是烟花柳巷还是妻妾成群,亦或是私定终身、有名无份,总之古人尤其是文人,一个男子都远远不止一位“爱人”,沾花惹草成为一种“规律”,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就造成了女子被抛弃或者不能厮守相伴一生,男子不能娶她进门,无法正式白头偕老。家不成家,爱不能爱,情非常情的相思之痛、别离在所难免,愁苦必然相随。

    生离死别,一直是比携手白头更“深邃”的记忆。悲剧,总比喜剧更能撼动人心,因为可以刺穿人掩藏的脆弱。

    人,无论何时何地的人,无论何种身份背景,无一例外都希望得到一种不离不弃专属的真爱。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无论文学、艺术、还是生活。

    而婚姻自古是维系彼此的红线,别离,也是不可忽略不能规避的伤口,相思,出于别离,别离,源自相聚。在分分合合、嬉笑怒骂甜蜜悲苦中,爱情周而复始,人性绵延不绝。

    为什么中国古代爱情婚姻诗词偏重于相思离别

    我国自古以来,重含蓄内敛,情感婉转深沉

    男儿志在四方,都要离开家乡,行军作战、离乡赶考、贬谪迁徙、行商游历等等,都是离别,尤其是夫妇分离、朋友相别,多是长久而遥远的,交通、通信都不方便,只有思念和守候,心境自然就孤苦而幽怨,作诗行文中,难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游子念母,怨妇思夫,都是当时文人的必经之路,但苦于无处诉说,不能抱怨,就寄情于诗词歌赋之中,书信往来也好,自怨自艾以供娱乐也好,久而久之,也形成了固定的风格套路和意象象征,例如,流水、柳树、扬花、残月、长亭等等。

    再加之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统治地位,佛、道的仁厚温润,顺应自然等核心观点的配合下,中国古代男女贵贱长幼尊卑的等级观念十分明显而深刻,封建社会君主制的大趋势和背景下,婚姻不但不是自主自愿的,更多已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对包办被迫而做的“错事”。

    与此同时,势必在“内心”抗争反驳,“自由恋爱”成为一种人人争取的奢望,无论是烟花柳巷还是妻妾成群,亦或是私定终身、有名无份,总之古人尤其是文人,一个男子都远远不止一位“爱人”,沾花惹草成为一种“规律”,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就造成了女子被抛弃或者不能厮守相伴一生,男子不能娶她进门,无法正式白头偕老。家不成家,爱不能爱,情非常情的相思之痛、别离在所难免,愁苦必然相随。

    生离死别,一直是比携手白头更“深邃”的记忆。悲剧,总比喜剧更能撼动人心,因为可以刺穿人掩藏的脆弱。

    人,无论何时何地的人,无论何种身份背景,无一例外都希望得到一种不离不弃专属的真爱。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无论文学、艺术、还是生活。而婚姻自古是维系彼此的红线,别离,也是不可忽略不能规避的伤口,相思,出于别离,别离,源自相聚。

    在分分合合、嬉笑怒骂甜蜜悲苦中,爱情周而复始,人性绵延不绝。

    收集中国古人爱情诗,为了了解中国古代爱情文化!为了发扬咱们中国

    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简直可以说是一部爱的颂辞,其起句就是以爱来开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成了后世人们追求爱情和如意伴侣的诗化理由,当后人将《诗经》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后,“诗三百”里面的大量炽热烫手的爱情诗篇纷纷站了出来,衬出了雍容礼教的无比苍白,无数男欢女爱的诗篇传遍大地,使得历史中的某段时间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

    我们现在来看“王风”里的一首《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彀则异室,死则同穴。

    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其中第一段如果用现代人表达就是:“轰隆隆响的你那大车啊,菼草一样翠绿的你那衣服呀,如何能说我不思念你呀,就怕你不敢与我一起逃亡!”,多么大胆率真的表白,显然,这样浓烈的爱情醇酒可不是每一个平庸的男子都配得上喝的!而“彀则异室,死则同穴”,则连空间的强行阻隔都被他们的爱情摧毁了! 为什么要逃亡,为什么不能活在同一空间而要死于同穴,我们可以猜想出这份爱必是某种悖离常规的情怀。

    是由于现实的阻挠?父母的拒绝?婚姻的羁绊?但有了爱怕什么,那是不熄的光芒啊!“谓予不信,有如皎日”,此心乃有太阳和火焰的质地,爱情如斯,现实又能奈其何也!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最喜欢“邶风”《击鼓》中一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话的确精彩,这句话也因张的传扬被现代都市小资们久久传唱。真难想象,一句如此柔软而又坚韧的誓言,居然具有铺天盖地的能量。

    爱情创造的奇迹之一是:情侣之间可以在战火纷飞的天涯海角依靠心灵来传递心灵的确切信息。这种内在的联络方式用唐人李商隐的话讲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确是这样,一对拥有真爱的男女把手牵在了一起,时间和空间的联手又如何会是对手,因为他们凭借的力量是来自于更高的永恒和无限啊!而就她们有限的生命来说,至少,爱的长度也就是生命的长度! 这些古代的女子在时间的荒野里显得那么柔弱而又轻盈,但却因拥有了爱而开始变得异常强大,即使现实以绝对的力量逼迫她们,她们照样懂得如何去赢得最终的胜利,也许偶尔也会有妥协,但那至多也是一种暂时的策略。

    我们一起来欣赏“郑风”中的一首《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个被唤作“仲子”的男子无疑是个爬墙翻园的行家里手,但这种偷情的方式除了赢得少女的芳心以外,显然还无法获得父母兄弟的垂青,自然也惧怕人们可畏的谣诼,于是,因爱而变得机智的女主角必须寻求另外一种更能奏效的方法,因为她渴望的原本就不是时时的偷欢,而是能够长久厮守的稳固爱情,所以这女子说“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求求你了,好人,请不要再爬围墙了!你应该寻求更有效的进攻方略和途径啊!看来,莎士比亚关于“女人是弱者”的名言在上古无法得到有力的印证。

    而“郑风”当中的《野有蔓草》和《溱洧》则更是一种自由奔放、来去无牵挂的野恋了,到了屈原的《山鬼》《湘夫人》等爱情诗中,女性又被披上了一层神秘幽深的面纱: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 ——《九歌?山鬼》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 其实我们今日尚有将所爱的女子神化的倾向,我想,这也很可能就是来自于《楚辞》中的这种浓郁的浪漫主义和人神杂处的美学思维。 而在古希腊,有一位神奇的女子——来自于勒斯波思岛的萨福,其所写的诗、所言说的情爱,大胆、热烈,丝毫不在《诗经》之下,而因其抒情诗体所达到的精美和哀婉的离奇程度,以至于被人们命名为萨福体,她本人也被唤之为第十位缪斯。

    柏拉图曾说:“人都说九个缪斯——你再数一数;请看第十位:勒斯波思岛的萨福。 ”而且据贺拉斯说,在柏拉图——这个将诗人逐出理想国的哲人——逝世之后,人们从他的枕席下面,居然发现了一册萨福的诗卷! 只可惜亚历山大城的一把大火使得我们无缘亲睹那些诗歌的原貌,萨福的诗歌留传给后人的也只剩下了一些残片。

    即便如此,其惊心动魄的抒情方式照样令我们目瞪口呆!萨福曾经借古罗马大诗人奥维德的诗说过:“为什么我要运用对句,既然我更长于抒情体裁?唉,那是因为我必须为爱哭泣――而恋歌/才是哭泣的文体/我不能不调整我的竖琴/让它适应我的眼泪。 ” 在这首《萨福致法翁》的诗中,奥维德还摹仿萨福的口吻说道: “我燃烧――凶猛的火焰受到狂风鼓舞, 它们的热情烧干了沃野。

    法翁居住的田园远在爱特纳, 我的心正像是爱特纳火山。 …… 我爱过上百的人――作孽的爱――可是现在 你这冤家,以前为众人所有的,现在属了你的人。

    你就是美,你的年龄最适合风流享乐, 你的魅力是袭击我的伏兵。 若你拿起竖琴,你就。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诗经》中婚恋诗的艺术风格 《诗经》中所体现有艺术风格是自然、浑厚、不加雕饰的。

    作为婚恋诗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美的环境描写。

    《诗经》中的环境描写随着其所描绘的场景不同而变化的,有时环境也能体现着其情节的不同。就拿《陈风·东门之杨》来说吧,“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这首诗写了三个场景:一个是杨树的叶子,一个是黄昏,一个是天上的星星,描绘出黄昏时分迷迷茫茫而宁静的氛围,与诗的内容浑然融为一体。黄婚时分,一对情人,在沙沙的杨树林中,望着天上的星星,那种心情、那种景象是何等的美妙!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那生长在河边颜色苍青的茂密芦苇,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茫茫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这为我们描绘出一个美丽清冷、朦胧迷茫的艺术境界,这不仅是秋天那种特有景物的描写,更能表现出男子追求不到女子那种心境,通过意境深远的环境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相思和追怀之情。

    (二)浓烈的抒情。 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当然,《诗经》中的婚恋诗本身也就是抒情诗。

    《卫风·氓》女主人公现为情所动,在悲情所困,继而以身相许。在婚姻生活中, 她谨守妇道,日夜操持家务,成就家业。

    可不曾想,负心男子“二三其德”,反复无常,凶暴相加,在年老色衰之时,弃之如敝屣不顾。抒情主人公通过叙述有相恋到遭弃的悲剧过程表达不尽的懊悔和深深的怨愤。

    《周南·关雎》的中的男主人公眼前出现的是一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人物形象极富个性化。 《诗经》中的爱情诗不论长短,都有一定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形象的描绘上都极具有个性化。

    就拿《卫风·氓》这首诗来说吧,首先写出了女主人公对心上人一片痴情的形象。“匪我衍期,子无良媒”因不合礼节女主人公并没有答应心上人的要求,这引起了心上人的不满,但这女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劝心上人不要生气,“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不见到心上不禁忧伤哭泣起来,这为我们描绘出一位极其温顺、极其多情的女孩子的形象。

    另外,“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我们描绘出一位一个吃苦耐劳的妇女形象。诗的最后“淇则有岸,隰则有畔”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刚决果断的女子形象。 三、《诗经》中婚恋诗比兴修辞方法和优美和谐的韵律。

    (一)比兴的的运用。 诗经中最突出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兴,作为婚恋诗也不例外,《周南·关雎》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彼此起伏的水鸟和鸣,比喻青年男妇求偶。《溱洧》全诗两章,分别以“溱与洧,方涣涣兮”、“溱与洧,浏其清兮”起兴,描写青年恋人群游嬉戏的情景,烘托出美好温馨的气氛。

    《谷风》的起兴句“习习谷风,以阴其雨”,用风雨交加的自然物象,比喻夫妻关系的破裂和丈夫的暴躁。《桃夭》首章的起兴句“桃之际夭夭,灼灼其华”,以其盛开的鲜艳桃花象征美丽的新娘,同时也渲染了出嫁的热烈气氛。

    这些诗中的比兴修辞极富典型性。 (二)优美和谐的韵律 (1)叠韵、双声的运用。

    《诗经》中的语言很有特色,不但词汇丰富,就双声叠韵的运用也十分普遍,作为《诗经》中的婚恋诗,叠韵、双声的运用当然也很是不少:如《关雎》中的“窈窕”、“参差”、“辗转”等,这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活泼的情状。 (2)四言为主的句式,整齐中显示参差错落之美。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有四言,有三言,也有五言,但四言为主,显得错落有致。重章复沓的形式,造成回环跌宕的气势。

    《诗经》中的诗歌大都四言为主,采取重章复沓的形式,婚恋诗也不例外,《周南·关雎》中都是四。

    《诗经》中婚制和婚俗的研究综述

    《诗经》中的爱情诗一度被曲解,近来逐步恢复原貌。

    其中的婉转情韵,虽经千载,如今读来仍有感于心,它反映出的当时婚俗与民俗也极具研究价值。一.一夫一妻制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原始群婚、血族群婚、亚血族婚、对偶婚等形态,后来才正式确立了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由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实行,女子离开自己氏族嫁到男方,从夫居住,所生子女由父系计算世系。《周官》记载:“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书之。

    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这种活动很可能是从群婚制到对偶婚制的过渡形态遗留。至今苗族仍有“游方”等类似社交活动。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一夫一妻制已确立下来。《周南·桃夭》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明显是女子出嫁到男家。

    《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从中可看出对爱情的专一已是一种通行的道德观念,并有信誓来坚定专一的爱情。

    这种观念只有在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确立时才可能产生。至于《鄘风·柏舟》中“之死矢靡他”的激烈誓言,就更加动人心魄了。

    其《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以及《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唐风·羔裘》“岂无他人?维子之故”,无疑是一种与现代极为接近的专一爱情观。

    二.婚礼制度周代有一整套婚礼仪式。据《仪礼·士昏礼》规定,媒聘婚有六道程序是为六礼。

    包括:(1)纳采。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得到女方应允后派使者送上雁为礼物,向女家正式提出缔婚要求。

    (2)问名。男方使者问女子生母之名,以分嫡庶,并问女子名字、排行、出生年月,以用占卜。

    (3)纳吉。男方占卜,获吉兆后派人带着雁到女家报喜,行纳吉礼后,婚约正式确定,凶兆则无须纳吉。

    (4)纳征。亦称纳成,向女方送聘礼。

    (5)请期。男方占卜选好结婚吉日后,征求女方同意。

    (6)亲迎。到婚期,新郎乘黑漆车亲往女家迎娶。

    这种制度在《诗经》中有所反映。《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即体现了占卜和迎娶。《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回忆新婚的景况。《郑风·将仲子》“父母之言,亦可畏也”,描写了情人订婚后,女子仍怕人言可畏。

    《诗经》中还有对媒的描写。如《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周代的六礼与男女双方家族的关系密切,要有双方父母、媒人等一系列手续。

    但这并不等同于后世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关于这一点在以下还有叙述。三.婚年与婚时《周官》记:“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越语》勾践法令则规定男二十娶,女十七嫁。一般认为,男三十、女二十是极限,不可超过,可以嫁娶之年则为男十六、女十四。

    战乱过后需要多增人口时,婚年就早,过期不嫁娶还要受处罚。再来看《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女子心情如此迫切,不能简单地以“有女怀春”(《召南·野有死麕》)来概括之了。

    关于婚时也有规定。《荀子·大略》:“霜降逆女,冰泮杀止。”

    古代农民冬则居邑,春则居野。田牧之世,分散尤甚。

    故嫁娶必始秋末。迄春初,雁来而以为礼,燕来则祀高媒,皆可见嫁娶之时节。

    《媒氏》:“仲春奔者不禁,盖以时过而犹不克昏,则必乏于财,故许其杀礼。”(吕思勉《先秦史》)《卫风·氓》中诗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女主人公提出的婚期正是秋天。在六礼中,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要以雁为礼物,有说是取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象征阴阳和顺,也有说象征爱情忠贞。

    但我认为其初始来源还是与季节有关,以雁为礼则限制了婚礼的季节。正如吕思勉先生分析,秋末至春初是农闲时节,又因收成而有余财办婚礼。

    可见礼制不是凭空规定,而是与当时社会情况相适应的。(罡风案:由此想到《史记·礼书》中司马迁所概括的“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实礼并不是现代人所臆断的“形式主义”,礼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这里补充一句,由古籍“奔者不禁”、“令会男女”的记载看,当时男女交际较自由,《诗经》中大量的情诗证实了这一点。从《王风·大车》“岂不尔思,畏子不奔”也可看出当时青年状况之一斑。

    当时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后世礼教压制下的情况及今人的想象是不同的,子女也有一定自主权。繁复的婚礼意义在为当事男女作公证,确认将来的子女、财产分配等问题,是对双方的保护,无疑具有社会进步意义。

    这与后人臆想的是大相径庭的。 婚,古写作昏。

    婚礼都是在黄昏进行的。《唐风·绸缪》“三星在天”,可见婚礼在晚上举行。

    有意见认为《陈风·东门之杨》是写男女在城外相会,实际应是写新婚。“昏以为。

    适合恭贺朋友结婚的古代的经典情诗词?有朋友要结婚了,看见网上有

    推荐几组喜事常用歌词: 1。

    快婿如今喜乘龙,浓妆淡抹展花容,明年共庆麟儿获,美满夫妻唱阿侬。 2。

    自是传家彩笔真,择婚闺秀辩琴人,郎才女貌桃华宴,珍重同心达道身。 3。

    银蟾映影异寻常;风送新妆出画堂,学识原知才咏絮,相夫刻烛有余光。 4。

    鸳鸯比翼日相亲,爱甚画眉敬似宾,痴伯今朝无所赠,愿期早获玉麒麟;喜值阳春二月天,双修慧福缔良缘,华堂争看神仙侣,璧合珠联恰斗妍。 5。

    拥上氍毹双璧人,笙箫迭奏瑞光臻,红丝一系偿心愿,好向三生问夙因。 6。

    蓬瀛春暖艳阳骄,引凤初吹紫玉箫,良夜漏长更似闰;百花伫待庆生朝。 7。

    天长地久两多情,伦理绵延百世赓,为祝人间仙眷属,齐家先叶风鸾鸣。 8。

    标梅迨吉订红丝,宝炬光辉乐可知,绣罢鸳鸯移玉步。诗成柳絮展花枝;珠楼喜见乘龙选,璇阁还闻跨风姿,奏得催妆歌一曲,相夫有礼室家宜。

    9。雪案初吟柳絮飘,凤台香谱奏今朝,红丝远系鸳鸯耦,五指轻挥琴瑟调;才女惟应逢雅士,彩鸾端合配文箫,并肩人立如双璧,遥看星光耀碧霄。

    10。光辉凤烛乐怡怡,女貌郎才俊俏奇,好学精明通哲理,耽吟风雅幕唐诗;鸳鸯注定朱丝结,锦帐花开玉蕊技,对镜画眉纤细细,双双丽影美丰仪。

    11。春生葭律暧风吹,淑女于归正及期,情意甚绸红豆室,情何款密碧纱帏;子平欣遂浮生愿,谦益却工嫁女诗,一柬招邀朋谊厚,老饕准拟醉千卮。

    12。鸥鹭联盟萃一堂,于归志庆颂隆昌,□君喜凤如心愿,□女祥龙得意偿。

    13。吉日于归灿锦娘,家风十德配钦郎,和耽和乐谐琴瑟,双宿双飞羡凤凰;彩线结心缘夙缔,赤绳系足愿初偿,河山合咏欢今夕,举案深期比孟光。

    14。于归爱女老心怡,选婿挑来绝世奇,秀质灵苗原有种,凤呜燕喜岂无诗;凝香髻乱朦胧月,舞影风摇连理枝,快意而翁开口笑,璧人成对见容仪。

    15。风卜于归恰约年,三生有约缔良缘,绿云环髻簪钗艳,白首盟心铁石坚;秋霁明蟾征慧秀,春风化雨见恭虔,翠楼酣醉吟声响,争诵而翁嫁女篇。

    16。河洲窈窕两怡怡,坦腹东床足炫奇,掌上明琰双彩笔,座中骚客合欢诗;同心曲唱扬金阕,并蒂花开满玉枝,律应黄钟调岁令,苑梅新放映丰仪。

    17。欣闻令媛正华年,两姓联姻缔夙愿,仰慕钱江人溢喜,更传锦绣女情坚;承欢初试调羹手,姆训常遵德妇虔,贵客同声歌好合,纷投珠玉短长篇。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怎么样的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个老婆,但那个时候的内容只要有条件,可以娶很多个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称妻。

    妾下面还有通房丫头。只有办了手续的通房丫头才能称妾。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人类社会的三大生产中,婚姻是实现人类自身生产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实体。

    由于人类自身生产使人类的生命得到延续,从而形成各种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心理和礼俗。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事于生产资料和生活日用品的生产,其中一些产品则成为文化的物化成果;而人类精神生产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又作为精神文化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和人类的自身生产。

    正是由于婚姻在上述三大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被称为“婚姻大事”。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把婚姻当做人际关系的开端。

    《易·系辞》:“天地絪?,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自然界由阴、阳二气交感所产生,人类是由男女交接而产生。纳西族东巴经象形文字中有关于人类自然产生的观念,与《易·系辞》的说法相近。

    在天地之间产生气,气变成蛙,蛙变为人类(男人由天上生,女人由地上生,天地产生人类)。这是对产生人类的原始看法。

    中国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认为:“昏(婚)礼者,礼之本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政”(1)。

    它把婚姻家庭视为组成社会肌体的胚胎。 我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于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准改嫁,从一而终。

    而男子却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宫六院,一般的达官贵人亦都妻妾成群。一个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没有受到法律的限制,而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只有被称为正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资格,其余只能处於从属地位。

    翻开《红楼梦》看看,王夫人和赵姨娘的家庭地位是多么不同,就是她们的儿子在家中的地位也是天壤之别。但在众多妻妾中正室只能是一人,否则,为什么贾宝玉不能同时娶林黛玉和薛宝钗为妻呢?所以我国古代实行的实际上是一种“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

    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千百年来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剧?它是强加在我国古代妇女身上的沉重枷锁。 中国婚姻关系的本质精髓所在,即为“伦理”。

    它刚开始是作为一种社会风气习俗以及道德观念而存在,直至唐朝才以法律的形式完整而全面的确认了这种封建伦常关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即《唐律?户婚律》。《唐律?户婚律》是关于户籍、土地、赋税以及婚姻家庭制度等方面的法律。

    其中的婚姻家庭制度包括了婚姻关系的缔结、保持以及解除。在此本文仅从婚姻家庭制度中婚姻关系的解除方面来看唐朝伦理道德思想渗入社会生活乃至婚姻关系的状况。

    《唐律?户婚律》对离婚有二种规定。第一,强制离婚,它包括官府强制离婚和丈夫强制离婚。

    官府强制离婚是指夫妻凡发现有“违律为婚”、“嫁娶违律”、“义绝”者,实施强制离婚。丈夫强制离婚是指妻子犯了“七出”之条,丈夫提出的强制离婚,即所谓的“出妻”“休妻”;第二,协议离婚,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异,即所谓“和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