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献刀的诗词
1.孟德献刀的原文
且说董卓欲杀袁绍,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杀。”
袁绍手提宝剑,辞别百官而出,悬节东门,奔冀州去了。卓谓太傅袁隗曰:“汝侄无礼,吾看汝面,姑恕之。
废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见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议者,以军法从事!”群臣震恐,皆云一听尊命。
宴罢,卓问侍中周毖、校尉伍琼曰:“袁绍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绍忿忿而去,若购之急,势必为变。且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倘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山东非公有也。
不如赦之,拜为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伍琼曰:“袁绍好谋无断,不足为虑;诚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
卓从之,即日差人拜袁为渤海太守。知 九月朔,请帝升嘉德殿,大会文武。
卓拔剑在手,对众曰:“天子暗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为宣读。”
乃命李儒读策曰:“孝灵皇帝,早弃臣民;皇帝承嗣,海内侧望。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
皇太后教无母仪,统政荒乱。永乐太后暴崩,众论惑焉。
三纲之道,天地之纪,毋乃有阙?陈留王协,圣德伟懋,规矩肃然;居丧哀戚,言不以邪;休声美誉,天下所闻,宜承洪业,为万世统。兹废皇帝为弘农王,皇太后还政,请奉陈留王为皇帝,应天顺人,以慰生灵之望。”
李儒读策毕,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玺绶,北面长跪,称臣听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
帝后皆号哭,群臣无不悲惨。阶下一大臣,愤怒高叫曰:“贼臣董卓,敢为欺天之谋,吾当以颈血溅之!”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
卓大怒,喝武士拿下:乃尚书丁管也。卓命牵出斩之。
管骂不绝口,至死神色不变。后人有诗叹之曰:“董贼潜怀废立图,汉家宗社委丘墟。
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卓请陈留王登殿。
群臣朝贺毕,卓命扶何太后并弘农王及帝妃唐氏于永安宫闲住,封锁宫门,禁群臣无得擅入。可怜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废。
卓所立陈留王协,表字伯和,灵帝中子,即献帝也;时年九岁。改元初平。
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李儒劝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荐蔡邕之才。
卓命征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
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见邕大喜,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
却说少帝与何太后、唐妃困于永安宫中,衣服饮食,渐渐少缺;少帝泪不曾干。一日,偶见双燕飞于庭中,遂吟诗一首。
诗曰:“嫩草绿凝烟,袅袅双飞燕。洛水一条青,陌上人称羡。
远望碧云深,是吾旧宫殿。何人仗忠义,泄我心中怨!”董卓时常使人探听。
是日获得此诗,来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诗,杀之有名矣。”
遂命李儒带武士十人,入宫弑帝。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
儒以鸩酒奉帝,帝问何故。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
太后曰:“既云寿酒,汝可先饮。”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
儒叱曰:“汝何人,可代王死?”乃举酒与何太后曰:“汝可先饮?”后大骂何进无谋,引贼入京,致有今日之祸。儒催逼帝,帝曰:“容我与太后作别。”
乃大恸而作歌,其歌曰:“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为臣逼兮命不久,大势去兮空泪潸!”唐妃亦作歌曰:“皇天将崩兮后土颓,身为帝姬兮命不随。
生死异路兮从此毕,奈何茕速兮心中悲!”歌罢,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国立等回报,汝等俄延,望谁救耶?”太后大骂:“董贼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恶,必当灭族!”儒大怒,双手扯住太后,直撺下楼;叱武士绞死唐妃;以鸩酒灌杀少帝。还报董卓,卓命葬于城外。
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
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越骑校尉伍孚,字德瑜,见卓残暴,愤恨不平,尝于朝服内披小铠,藏短刀,欲伺便杀卓。
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阁下,拔刀直刺卓。卓气力大,两手抠住;吕布便入,揪倒伍孚。
卓问曰:“谁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孚至死骂不绝口。
后人有诗赞之曰:“汉末忠臣说伍孚,冲天豪气世间无。朝堂杀贼名犹在,万堪称大丈夫!”董卓自此出入常带甲士护卫。
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
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
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
众官皆曰:“必来祝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
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
2.概括情节曹孟德献刀
董卓残暴凶狠,常怀不臣之心.朝廷中很多耿直之臣,千方百计要除掉董卓,但都没有成功,曹操早有刺杀董卓之心.一日,曹操随身暗藏一口七星宝刀,见董卓坐于床上,义子吕布侍立于侧.董卓问道:“孟德为何来迟?”曹操答:“马不好,行走不快,故而来迟.”董卓听了,命吕布去选一匹西凉好马送给曹操,吕布领令而出.曹操暗想:“此贼合死.即欲拔刀行刺,又惧怕董卓力大,未敢轻举妄动,只好站在一边. 董卓身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曹操见他躺下,又暗自想道: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忙回身问道:“孟德何为?”此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曹操情急智生,忙持刀跪在地上,说道:“我有宝刀一口,今日特来献给恩相.”董卓接过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然是一口宝刀.董卓顺手递于吕布收了,曹操忙解下刀鞘交给吕布. 董卓下床,引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谢道:“愿借试一骑.”董卓教与鞍辔.曹操牵马走出相府,急忙翻身上马,加鞭望东南而去. 等到董卓、吕布醒悟过来,派人去捉拿曹操时,曹操早就逃出城外,无影无踪了.。
3.曹操献刀原文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对曹操献刀一事是这样描述的:“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
7a6431333339656534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
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
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
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
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
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
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
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
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卓然其说,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
去了良久,回报曰:“操不曾回寓,乘马飞出东门。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
儒曰:“操贼心虚逃窜,行刺无疑矣。”卓大怒曰:“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儒曰:“此必有同谋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
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4.曹操献刀中的曹操形象
一、
原文如下:
……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卓然其说,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
从上面文字即可看出,曹操的“献刀”之说实在牵强——背后拔刀,不解刀鞘,慌慌张张地下跪辩解,得了坐骑就飞马而去……都令人不得不心生疑窦。当时在场的吕布、董卓二人都看了出来。(卓曰:“吾亦疑之。”)
行刺董卓时的曹操,与其说是“奸雄”,不如说是“准奸雄”,还远远不像后来那样高明老辣。至于说“特点”,只能说:1、胆大心细,2、随机应变。
二、曹操到底有没有行刺过董卓?
电视剧《新三国》里,不但和小说《三国演义》里一样刻画了一个行刺董卓的曹操,甚至还将曹操描绘成一个为行刺董卓而不惜屈身事贼、忍辱负众这么一个形象。但事实上,历史上压根就没有发生过曹操刺董这档事。
按史书记载,董卓进京之后,由于大将军何进已被宦官所杀,军强马壮的董卓成了洛阳城中的最强势力,他迅速收编了多股原本听命于何进的势力,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策反吕布收编了丁原的部下。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威信和权势,董卓又想出了废掉少帝,立献帝的招数,结果遭到了以卢植、袁绍等人的强烈反对,其中作为少壮派势力代表的袁绍公然悬节于洛阳东门,东奔冀州。
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大的事,因为袁绍当时所任官职是司隶校尉,司隶有点象后来的直隶,是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而且拥有参劾百官的权力,而何进在谋诛宦官时还授予了袁绍“假节”的权力。所谓“假节”就是在军事行动中拥有绝对的指挥权,违令者斩。我们可见袁绍当时在朝中的权重。
作为袁绍在政治上的同盟者,曹操当时正是董卓极力拉拢的对象,被授予骁骑校尉之职。袁绍的离开对包括曹操在内的少壮派势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他们继续留在朝中,必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最终很可能被董卓各个击破,因此,曹操迅速作出反应,也弃官逃出了京师,曹操出逃的方向是向西出武关,经中牟到陈留。
史书记载曹操在途中确实被中牟县的官员(史书记载是一位不知名的亭长)当作可疑人员截住,但当地官员有认识曹操的,有史书记载是县里的功曹,功曹是负责人事的官员,可以算是县令的副手兼师爷,结果曹操便这样又被放走了。
不论抓曹操还是放曹操的人,都不可能是陈宫,此时的陈宫,可能还在东郡做一个小小的地方官员。陈宫与曹操的故事,这里暂且不提,我们需要澄清的是,曹操在当时根本没有刺杀过董卓,所谓的刺董,是后人编造出来的。
但这个编造并不是完全凭空,因为野史记载,曹操年轻时还确实做过一回刺客。他行刺的对象是当时权倾朝野的中常侍张让,张让就是大名鼎鼎的十常侍中的一位,但就象故事里曹操刺董失败一样,曹操行刺张让也没成功,被张让发觉了,结果曹操“舞手戟于庭”,翻墙跑掉了。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记载,才让后人们创造出曹操刺董的故事来吧。
事实上,在当时,刺杀董卓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很受董卓信赖的城门校尉伍琼就是一位真正刺董的义士,结果失败,被杀身亡。这位伍琼的故事,也很有可能是曹操刺董的灵感来源之一,不同的是,在故事里,曹操虽然行刺不成,但还是全身而退。但事实上,如果曹操真的单身前往行刺,逃走的机会是非常之小的。
5.《三国演义》中孟德献刀的情节100字概括
概括:董卓专权,欺凌汉室。
曹操自告奋勇,求的王允宝刀,假意献给董卓,以谋行刺。到了董卓家里,碰到吕布一会儿走了。
董卓睡在床上,曹操欲刺董卓,被卓发现,于是假称献刀,骗过董卓,赶紧逃走了。行刺没有成功。
这个故事给三国演义小说增添了生动的情节,推动了小说故事的发展。也让读者对曹操的人性上有所了解,三国时代,动荡不安,将曹操直接评价为汉贼也有所不妥。
孟德献刀的故事正好说明的曹操的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为日后成就大业做出了铺垫。 扩展资料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军事上精通兵法,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生活上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唐朝张怀瓘在《书断》将曹操的章草评为“妙品”。 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
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
社会风气有所好转。 曹操精于兵法,在统一北方起到了积极作用,黄巾起义之后,东汉解体,军阀混战。
在混战中,不仅董卓、李傕等凉州军阀到处屠杀人民、抢劫财物,因而普遍出现了“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荒凉景象。 从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战争历时17年,是曹魏的立国之战,并为后来西晋统一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