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风格口诀
1.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风格
一、梳理所学诗文,归纳语言风格大致类型.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如白居易的诗等.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华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还有李商隐、李贺的诗.质朴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诗,李煜的词.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如李商隐的一些朦胧诗.“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二、古诗词语言风格鉴赏解题对策.3.比较两诗不同的语言风格型.答题对策:①用一两个词概括各自的语言风格.②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通过比。
2.古诗词语言主要有哪些风格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nice掠影
古诗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433623762词的语言风格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晦涩等类型。一般说:清新明快、古朴凝练、形象生动、含蓄委婉、(华丽)绚丽多彩、质朴无华、晦涩险怪、豪放与婉约等。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动静结合,语言清新生动。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特点是明白畅快,表情达意,直截了当,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如白居易的诗等。如唐代诗人王驾的《雨晴》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是一首即兴小诗。诗的第一、二两句通过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的第三、四句写诗人本已扫兴,而那蜂蝶却又纷纷过墙而去,以致诗人的心情又多一层惆怅,竟怀疑“阳春”长了脚,不住自家,而偏偏跑到邻家去。这里,虽没有大叫、大笑、大跳,但诗人那惜春之情抒发得直截了当,亦不失为明快。 3、凝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八句皆为工整对仗,全用实词,意象密集。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古诗词语言,一般都比较含蓄委婉,很多诗词句“意在言外”,意蕴丰富,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
3.诗词中的沉郁风格应怎样通过举例来说明
又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张难再述。这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前两句客观地描绘了贫富的对立,后两句主观地叙述了贫富的对立。从客观描绘转入主观叙述的时候,有个间歇转折, 其中蕴蓄着多少忧愤之情?这是杜甫对野有饿殍的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抗议! 杜甫之沉郁,其体重,故沉沉下坠,潜人心海,感情激荡,回旋迂曲。
杜甫 的诗,为浓郁之极。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
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 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 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沉郁这种风格需要有深厚的内容,激越的感情。内容不深厚,就浅露,感情不激越,就和缓,那就不能构成沉郁的风格。
4.诗词中的沉郁风格与诗词的深厚关联如何
沉郁所要求的深厚,具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沉郁所要求的深厚应是忠厚的、诚实的,而无半点虚伪和矫饰。正如《白雨斋词话》卷七中所言:“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沉郁顿挫,忠 厚缠绵”、“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斯为忠厚”。
其次,它扎根于生活的最底层,具有浓郁的泥土味。 所谓“沉厚之根柢深也”,唯其根深,故必然含蓄。
但含蓄不见得都沉郁,它深邃幽绝,妙不可 测。它常常山重水复,时时柳暗花明。
它把充沛的情感隐藏在心灵深处,让 其九曲回肠,尽情旋转,而从不恣意宣泄、倾泻无余。第三,沉郁所要求的深厚和忧愤结下了不解之缘。
它喜欢与悲慨、愤疾结伴,而不愿同诙谐、滑稽为邻。“沉郁苍凉,跳跃动荡”、“悲愤慷慨,郁结 于中”。
沉郁因情绪色彩的深浅浓淡而不同,有的沉而悲,有的郁而怨,有的沉而雄,有的郁而愤。但沉而谐、郁而谑者,则未之闻。
盖谐谑重外露而不尚 隐秀,且与忧愤相悖,故不能为沉郁也。 沉郁和顿挫,是水乳交融地结合为 一体的。
沉郁凭借顿挫,顿挫服从沉郁,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例如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梦绕神州路。
张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纸柱。
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 大白,听《金缕》。
此词“慷慨悲凉”,抒发了作者“抑塞磊落之气”,构成了沉郁的风格。作者的感情是深沉郁积的,用顿挫转折的笔来表达,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中, 只能曲折地透露一些。
投降派掌权,抗战的主张无法实现了,只能用梦到故 宫来透露。提出了为什么会砥柱倒塌,只能用天高难问来感叹。
送别的可悲, 不是为了个人的情谊,为什么呢?只用“目尽青天怀今古”来透露,这些都 是构成沉郁风格的表达手法。
5.诗词中的自然风格如何通过举例来说明
例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又如他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从上面三首诗看,王维描绘景物,写出一种幽静的境界。
不论桂花也罢,芙蓉也罢,只任它自开自落。月出时传来山鸟的惊鸣,在竹林里只有月亮为 伴,真是幽静极了。
诗人处在这种幽静的境界里,心情非常悠闲,他注意桂 花和芙蓉的开落,注意山鸟的惊鸣。诗人捕捉了这种幽静的境界,用画意的 笔写出来。
传达出诗人悠闲的心情,这样的诗是写得自然生动的。其他诸如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 微月,清光犹为君。”孟浩然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回瞻下山路,但 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刘眘虚的《缺题》“道由白云尽,春 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些诗跟上面的绝句一样,写的都是 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白天,诗人看到的是清溪里的落花远远地流去, 还像闻到一阵阵花香;晚上,诗人注意的是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有时感到 月亮的多情相照;在雨夜,听到雨中果落,灯下虫鸣;到了初冬的黄昏,诗 人一个人在山路上走,连做伴的樵夫都散失了,草虫声也听不见了。 诗人所 写的,就是这种极幽静的境界,从而反映出悠闲的心情。
陆机《文赋》中说道,“谢朝华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意思就是辞谢早上已经开过的花,开放晚上还没开过的花,也就是谢绝模仿,注重创造。 学诗者尤当如此。
陈腐之语,固不必涉笔。然求去陈腐不可得,而翻为怪怪 奇奇不可致诘之语以欺人,不独欺人而且自欺,诚学者之大病也。
6.古诗都有什么风格
1山水诗 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
2田园诗 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一般较清新、质朴,富有生活情调。
大多反应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3咏物诗 一般表面写物,尔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
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4怀古诗 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的反应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5送别诗 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念、或安慰、或祝福、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
7.快速,背过古诗的诗口诀是什么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圆圆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她读一些诗歌。我发现她既爱听,也爱记。
大约她三岁时,我学习电脑打字,每天背“五笔字型”字根口诀。五笔输入法发明人王永明先生把“字根表”编得像诗一样节奏明快,琅琅上口。
我背的时候圆圆在旁边听到了,到晚上关灯我躺在床上背的时候,有的地方想不起来,她竟然都能提示我。这些没有内容的东西,小家伙随意听来,居然记得比我还快,我很惊叹孩子的记忆力。
中国文字原本就蕴含着艺术美,周作人先生说,中国汉字具有游戏性、装饰性与音乐性的特点。 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浓缩了我们母语的精华,以其特有的节奏感、韵律感、美观性等特质,从古到今始终散发着迷人而高贵的气质。
我在教圆圆读诗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一个认识,即儿童应该大量背诵诗歌,尤其是古诗。 从圆圆四、五岁时,我开始正式教她读古诗。
我们最早用的读本是一套配有插图的《幼儿读古诗》,共六本,大约有一百多首诗,那些诗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我经常和她一起朗读这些古诗,等读熟了再一起背。
这方面并没有做计划,做得比较随意,但因为持续不断地做,到她6岁上小学前,这些诗基本上都会背了。近年看过一些资料,有的人反对在孩子小时候教他们读古诗。
认为孩子不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记住一些音节,所以提议在孩子小时候应该教他读儿歌,不要背古诗。我个人不太认同这样的观点。
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幼儿学古诗并不重在理解,古诗词平仄押韵,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
儿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取代古诗。每个人的学习时间都非常有限,我们应该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
如果家长拿出读儿歌的轻松和愉快来教孩子读古诗,孩子是感受不到这两种文字在愉悦感和美感上的差别的。另外,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
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古典诗歌,我觉得它值得一个人从小背到老。
人们因为古诗“难懂”产生的另一个错误想法是,教孩子学古诗时,要尽可能给他讲解,把每一句都“翻译”成“白话”。事实是,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
其原因,一是基于对儿童领悟力的信任;二是诗文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它们原本就是无须解释的,一解释就是对想象力的束缚,就是对语言美的破坏。在孩子两三岁前,读诗不用解释,只要把读诗当作唱歌,体会其中的韵律感就行。
到孩子四五岁,懂些事情时,再加进“讲解”。但这讲解一定要简单,简要地说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同时把影响到理解的一些词解释一下就行了。
比如我在教圆圆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时,由于诗本身明白如话,只解释一下什么是“曲项”就可以了。少解释不等于不“解读”。
我和圆圆对一些非常美的句子经常会反复品味,比如看到“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会关注它的对仗工整,体会每个用字的精致;看到“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就想象那样一种生活场景是多么朴实有趣。这就是读诗的享受。
但对于每一首诗,我和圆圆更多地是把时间花在一次次的读和一次次的背诵上。我们从学习中体会到,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前人对这一点已总结得很精辟了。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简单刻板,实际上很有道理。
著名学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就自然领悟了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言不烦地点拨,就自然‘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
” “少讲多读”并没有影响圆圆对诗歌的理解,我经常发现自己以为简要的解释,有时也是多余。记得圆圆5岁时第一次读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时,她觉得李白好潇洒,觉得这首诗特别好玩。
我们刚刚读完,她就对这首诗进行了“改编”——把“李白”改成“圆圆”,把“长安”改成“烟台”,把“臣”改成“俺”——逗得我一家三口都哈哈大笑起来。无须解释一个字,我知道她已经理解这首诗了。
读得多背得多了,不仅字面意思圆圆很容易理解,她也逐渐学会领略诗歌中方方面面的美。圆圆上小学时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读杜甫的《登高》,当我们读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她沉默片刻,轻叹一口气,忍不住地说“写得真好呀!”我从未解释过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