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苏东坡诗词颂楚贴四条幅价值多少

    1.关于苏轼的诗有哪些五言联句四句

    苏轼的五言绝句集牡丹花好长患稀,花多信佳否。

    未有四十枝,枝枝大如斗。桃花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李不及梨英软,应惭梅萼红。

    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穠。杏开花送余寒,结子及新火。

    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石榴风流意不尽,独自送残芳。

    色作裙腰染,名随酒盏狂。槐采撷殊未厌,忽然已成阴。

    蝉鸣看不见,鹤立赴还深。桧强致南山树,来经渭水滩。

    生成未有意,鸦鹊莫相干。 轩窗东邻多白杨,夜作雨声急。

    窗下独无眠,秋虫见灯入。曲槛流水照朱栏,浮萍乱明鉴。

    谁见槛上人,无言观物泛。双池汧流入城郭,亹亹渡千家。

    不见双池水,长漂十里花。荷叶田田抗朝阳,节节卧春水。

    平铺乱萍叶,屡动报鱼子。鱼湖上移鱼子,初生不畏人。

    自从识钩饵,欲见更无因。 梨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为尝蠲夏渴,长见助春冰。枣居人几番老,枣树未城槎。

    汝长才堪轴,吾归已及瓜。樱桃独绕樱桃树,酒醒喉肺乾。

    莫除枝上露,从向口中溥。松依依古松子,郁郁绿毛身。

    每长须成节,明年渐庇人。柳今年手自栽,问我何年去?他年我复来,摇落伤人意。

    北亭谁人筑短墙,横绝拥吾堂。不作新亭槛,幽花为谁香。

    横池明月入我池,皎皎铺紵缟。何日变成缁,《太玄》吾懒草。

    短墙谁能铺白簟,永日卧朱桥。 树影栏边转,波光版底摇。

    2.如何评价苏轼《寒食帖》的文学价值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苏轼是北宋一代伟大的大文豪,他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与诗人,而且是一位久负盛名的书法艺术大师,在诗、词、文及书法方面均有较高成就。

    苏轼的书法风格独特,《黄州寒食帖》就是其行书的代表作,属于遣兴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第3年的寒食节所作。此贴为诗书双璧之作,且以苏轼的自身遭遇作为创作题材,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

    因此,在对此贴的欣赏中,应诗书并读。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黄庭坚于此卷后题跋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此跋评论精当,书法也精妙,与苏帖可谓珠联璧合。

    明代董其昌跋语说“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清代将《寒食帖》收入内府,并刻入《三希堂帖》。

    乾隆皇帝亲自作跋,位于此帖与黄庭坚跋之间,曰“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又特书“雪堂余韵”四大字作为引首。

    元丰五年初春,苏翁在黄冈城内东坡下废园筑草屋数间。堂成之日,适逢大雪纷飞,东坡居士喜得所居,名曰“雪堂”。

    《寒食诗》当作于“雪堂”。“雪堂余韵”悠长,千余年过去了,只要我们面对《寒食帖》,就会听到那豪情跌宕的乐章。

    3.苏轼曾对过一个对联,下联是”四诗风雅颂”请问上联

    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

    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下了一跳。

    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

    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

    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

    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 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

    另还有: 三光日月星; 一阵风雷雨。 三光日月星; 四德元亨利。

    (四德本为元亨利贞,此避宋仁宗庙讳) 三光日月星; 两朝兄弟邦。 三光日月星; 六脉寸关尺。

    三光日月星; 一官归去来。 三光日月星; 八旗满蒙汉。

    (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

    4.苏轼名句 ”三星日月光,四诗风雅颂”赏析

    上联”三星日月光“,第一词“三”是数目字,对句必找一个相对数目字,日、月、星是三样发光的自然界物体,与前面词直接联系,对句也必须与之相对应,看来不难,实则不易。

    下联“四诗风雅颂”,“诗”指的“诗经”,它由《风》《雅》《颂》组成。“雅”又分“大雅”“小雅”,合起来是四部分。

    所以称“四诗风雅颂”。 该句为苏轼因出知杭州有功,被任命为翰林乘旨上朝谢恩,辽使挑衅,出上联“三星日月光”,宋若对上即为上邦,否则便为下邦,天子传旨有能对者加官进爵,满朝文武百官都默不做声,天子又急又恼,无可奈何时,苏轼施大礼道:“四诗风雅颂”,辽使听了哑口无言,扫兴而去,事后,朝廷果然为苏东坡加官,提为礼部尚书。

    扩展资料: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

    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由于苏轼把封建社会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 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5.苏轼《寒食诗帖》背景,艺术特点和价值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

    苏轼是负有盛名的一代文豪、艺林泰斗星。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诗人、文学家和画家,而且是一位冠盖千载的书法艺术大师。

    著名的《黄州寒食帖》即是苏书艺术中的灿灿精品。 苏轼一生极崇书法艺术,他“幼儿好书,老而不倦。”

    认为“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其若书与画。”苏轼的书法作品主要有: 《黄州寒食帖》、《祭黄几道文》、《丰乐亭记》,《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宸奎间碑》、《念妇娇.赤壁怀古帖》,《前赤壁赋帖》、《醉翁亭记 碑》、《罗池庙碑》,《杜甫桤木诗卷帖》等等。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被眨谪黄州时作的,时年四十八岁。元丰二年(公元一O七九年),朝廷中何正臣等人指摘苏轼的《伐塘集》(诗集)有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谤讪讥骂之嫌,弹劫苏轼。

    于是,兴起了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由此,苏轼被贬为黄州田练副使,进入了他政治的失意时期。

    《黄州寒食帖》就是苏轼在贬谪黄州第三个年头的寒食节期间写的。寒食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种风俗,每到冬至后第一百零五或一百零六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允许冷食,故名寒食。

    这种风俗传说周代即有,民间盛传是力纪念战国时介子推而设。才华横溢的苏轼,突遭厄运,如身陷囹,欲说难辩,欲罢不忍.满腹雄才大略顷刻付之流水,朝夕幻想的治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瞬间成为泡影。

    沉重的政治打击几欲使他一蹶不拒,他时而精神颓丧,情绪低落,闭门谢客,饮酒浇愁;又时而逃避现实,归诚佛僧,复梦复醒。苏轼不仅精神骤然衰萎,生活条件也一落千丈, “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生活极为困苦。

    他解嘲般地自叹:“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学识渊深的名流才子竞为世难容到如此田地,怎能不令苏拭悲从中来,遣之毫端呢?《黄州寒食帖》的内容是两首五言古许。读之,苏轼那孤独惨淡的生活和凄凉苦闷的心境详如彩绘自我来黄州,己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巳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莱,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街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

    雨丝袭来的微凉,触动久遭冷遇的苏轼,他不禁哀叹: 自来黄州,“已过三寒食”!三年屈指度日,苏轼天天盼望着春花吐红,江岸铺绿,焦虑地等待着北归之日,重酬壮志;然而春光薄情,难驻黄州。他空怀拳拳之心,得不到精忠报国的机会。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虽已是生机盎然的时令,苏轼却强烈地感到似乎处在满天肃杀的悲秋。

    能够略略慰藉他的惟有幽独高洁的海棠。他以海棠自喻,孤芳自赏,愤世疾俗。

    于是非常向往一切皆空,物我两忘的佛老虚幻境界,祈念一切烦恼忧伤都在冥冥中偷偷渡去,漠似烟云。他既用释道相通的教义试图自我解脱,而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又迫使他不能安守。

    对当时朝廷的腐败误士,苏轼怒不可遏;这样的生活何异于久病缠身的少年,待病愈初起鬓发已斑白如雪了!雨势愈猛,“小屋如渔舟”颠簸漂泊在“蒙蒙水云里”,正如作者的命运一样飘忽不定。“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

    苏轼此时归心似剪,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

    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

    答案补充 帖字形欹正参错,或大或小;结构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运笔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又见劲挺,布白时疏能走马,时又密不通风,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愤慨;有时仰天叹息,有时不甘压抑,是当时苏轼感情的生动流露。从“自我来黄州”起到“病起头已白”,特别是前三行,结体钭正、大小变化悬殊,时往东去,又往西来,斜斜正正,大大小小,运笔尚未放开,布白也很萧疏,犹如重抚窘境,心情抑郁,欲诉难言,欲哭无泪,希望破灭,苦境难移,反映出一种“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无限失望的伤情。

    从"春江欲入户”句,到“死灰吹不起”,字体明显放大,笔画奔放急促,运笔不计工拙,随心所欲,似无缰骏马,一任其驰骋奔腾,布白密结,似乎透不过气来,反映出苏轼心潮澎湃,悲愤齐涌,不可遏制。志高才人的苏轼竟落到“煮寒慕”“烧湿苇”的这般困境,似乎可以听到他在呼喊苍天,而苍天给予他的回答是绵绵的寒雨。

    情绪突然悲落,只有长叹息,“烧湿苇”、“乌街纸”二句布白突然萧疏,墨色惨淡,直笔无限拉长,就是反映了这种慨叹人生的感情,由于“君门深九重”,“死灰”再也吹不起了,只有叹息而已。

    6.苏轼的诗词,越多越好,来者不拒

    浣溪纱苏轼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行香子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蝶恋花①【宋】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醉翁操苏 轼琅琊幽谷 ,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

    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 》,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 。然有其声而无其辞 。

    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 。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

    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的,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

    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 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苏轼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满庭芳苏轼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满庭芳苏轼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佘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苏轼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一丛花初春病起苏轼今年春浅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归朝欢和苏坚伯固苏轼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接淅,与君同是江南客。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明日西风还挂席,唱我新词泪沾臆。

    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

    《竹枝词》、莫徭新唱,谁谓古今隔。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苏轼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

    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