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东吴诗词

1.三国东吴诗句
一剪寒梅.七绝.赏双色桃
情侣园中赏碧桃,
红腮素面竞相娇。
玄都观里何曾见?
浩荡东风沐二乔。
铜雀楼台空锁梦;
金龟夫婿最知兵.
国色双花相闰栽,周郎分得小枝来。
汉宫早有君王见,金屋须教一处开。
二乔宅
清王士祯
修眉细细写春山,疏竹冷冷响佩环,霸气江东久消歇,空留初地在人间
洞庭是夫婿战利品,埋香兹有托,三分鼎亡,抔土不亡。
——吴恭亨再题湖南省岳息
二乔卷
宋无
一.
又思君,不忘君.犹记小乔初嫁时,玉颜金仗催.
忆周郎,顾周郎.自古沙场少人归,小乔含泪挥.
阿姨渺何存,想当环佩归来,应共话洞庭夜月
老瞒空欲锁,对此松楸凭吊,最难忘赤壁东风
三国美女大乔小乔诗词汇集
绿珠犹作坠楼人,铜雀春深,最恨旧传非礼语;
二女远来巡狩地 ,潇湘月冷,怜固有未归魂
小乔墓庐内一幅对联传诵至今:
绿珠犹作坠楼人,青春痘,铜雀春深,最恨旧传非礼语;
二女远来巡狩地,潇湘月冷,可怜同有未归魂。
铜雀有遗悲,豪杰功随三国没
紫鹃恨无限,潇湘冷月二乔魂
铜雀锁春风,可怜歌舞楼台,千古不传奸相冢
杜鹃啼夜月,也是英雄夫婿,三更犹悼美人魂
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绡脸
止戈才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
铜雀楼台空锁梦;
金龟夫婿最知兵.
从来天意总怜长,姊妹花都并蒂开。繐帐尘封铜雀冷,东风吹不到漳台。
2.古代诗词中孙吴一词有何典故
孙武和吴起。
孙武是 春秋时吴国名将,吴起是战国时魏 国名将,二人都以善于用兵闻名。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著 有兵法》、《吴子》二书,都是古代著 名的军事理论著作。
后代将二人合称“孙吴”。《荀子?议兵》孙吴用 之,羌敌于天下。”
《史记?骠骑列传》汉武帝“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 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后世诗文多以“孙吴”颂美长 于用兵、精通兵法的人。
唐?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廉商若未死,孙 吴知暗同”。唐?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潘陆应 同调,孙吴亦异时,唐?李拗《喜弟淑再至为长歌》“口里虽谭周孔文, 怀中不舍孙吴略。”
3.【古代诗词三首分别是《次北固山下》王湾《赤壁》杜牧《浣溪沙》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意 :在青山中旅途,在绿水中行舟.(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加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夜还未消去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意: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①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②.潇潇暮雨子规啼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④!休将白发唱黄鸡⑤.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4.与苏州、姑苏、东吴等相关的诗词
与姑苏有关的有一首 张继 夜泊枫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
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
“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
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
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
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
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
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 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
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
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与东吴有关的~有杜甫的一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领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