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苏轼诗词翻译研究

    1.宋史,苏轼传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

    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成年后,苏轼博通经学史学,写文章每天能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

    不久又读《庄子》,叹道:“我当初有一些自己的见地,但总说不出来,今日读到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真是深得我心啊。”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

    当时社会上崇尚诡谲不合正道的文风,主考官欧阳修希望能(通过主持考试选人的方式来)挽救这种弊病,看见苏轼的《刑赏忠厚论》时,非常惊喜,乃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而以“《春秋》对义”一文(这篇反而是曾巩的文章)为第一。后参加殿试,中乙科。

    后苏轼通过写信的方式见到了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2.苏轼诗词翻译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苏轼诗句的翻译

    你原文有些错误,我已经在答案中标出来了,加括号的部分就是。

    1.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普天之下,真正有大勇气的人,对突然发生的事不会惊慌失措,对无缘无故的加给他的罪名不会发怒。

    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古代能够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仅仅有极高的才能,也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3.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真正勇敢的人会表现得怯懦,真正智慧的人会表现得愚钝。

    4. 世事如今辣酒浓,交情自古春云薄。

    世上的事如今就像这辣辣的酒一样浓烈,人与人之间的交情自古以来都是像春天的云一样薄。

    是说世态炎凉

    5.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

    我看人间世事,都不如醉酒是的感觉真切。意即:人间的世事大多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太虚假了,所以作者只能沉浸在醉酒中寻找人生的意义。

    4.关于苏轼诗词的英文文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Thinking of You"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

    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

    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

    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

    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

    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Ten years, dead and living dim and draw apart.

    I don't try to remember,

    But forgetting is hard.

    Lonely grave a thousand miles off,

    Cold thoughts, where can I talk them out?

    Even if we met, you wouldn't know me,

    Dust on my face,

    Hair like frost.

    In a dream last night suddenly I was home.

    By the window of the little room,

    You were combing your hair and making up.

    You turned and looked, not speaking,

    only lines of tears coursing down.

    Year after year will it break my heart?

    The moonlit grave,

    The stubby pines.

    5.苏轼 文章翻译

    【答谢民师书 苏轼原文】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物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译文】

    最近我俩分别之后,多次承你来信问候,详知你日常起居安好,十分欣慰。我禀性刚直简慢,学问迂阔,才质驽钝,因事连年被摘,不敢再自居于士大夫行列。自从回到海北,见到旧日亲友,也已经漠然如同隔代之人,何况与您平素没有交往,还敢与您订交吗?您数次屈尊光临,立谈之间一见如故,使我万分欣幸,意想不到,无法用言辞来形容。

    您给我看的书启、诗赋、杂文,我已读了多遍。大作犹如行云流水,原本无一定的形式,飘荡流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文理毫不做作,千姿百态,舒卷自如。孔子说:“说话不讲究文采,流传就不会广远。”又说:“言辞只求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好像是不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要把握住事物的微妙处,真象拴风捉影那样难。心中能把事物彻底弄清楚的,大概在千万人中也找不到一个,而何况是要用口说和手写把事物表达清楚呢?表达清楚的,这就叫“辞达”。言辞要做到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运用不尽了。

    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假如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这种写作方法正是扬雄自己所批评的“雕虫篆刻”那一套。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而他偏偏只对作赋追悔,这是为什么呢?终身经营雕虫小技,而写作《太玄》、《法言》时仅仅变有韵之文为无韵之文,便称之为经,这可以吗?屈原作的《离骚》,是《风》、《雅》传统的再发展,即使与日月争辉也不逊色。难道我们可以因为它象赋而称之为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赶上了作孔子的学生,那么他的学行已经足以“入室”了。而扬雄却因他作过辞赋而贬低他,以至与司马相如等同。象这样浅陋的见解,在扬雄身上是很多的。这些话可以同明白人说,不能同一般人讲,我因为议论文章,所以偶然谈到。

    欧阳修先生说:“文章象赤金美玉,市上本有定价,不是凭谁的一句话就能论定价格的贵贱。”我啰里啰索讲了一大堆,对您未必有什么好处吧,真是惭愧惶恐不已。 您索要惠力寺法雨堂的题字,我本来不善于书写大字,勉强写来终究不好,又加上船上地方狭窄难以书写,所以未能遵命写好。但是我将路过临江,理当前去游览。或者寺僧要我写一点什么,我会写上几句留在寺院内,以安慰您的乡土之思。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逗留后就离开。相距越来越远,希望你千万随时珍重。

    6.苏轼的诗 求翻译

    苏轼 荔枝叹

    五里就设一座土堡,十里又是一处驿站

    你看那尘土飞扬,兵火相催的气势

    真比行军打仗还要壮观

    多少人死在谷中

    前仆后继才把荔枝和龙眼送到宫中

    像飞车跨过千山

    像鹘鸟越过大海

    不这样快马加鞭

    它怎能新鲜的得就像才摘下来

    就为了皇宫里的美女露出笑脸

    无数的生灵尘惊血溅

    做皇帝的这样兴师动众,真是遗臭万年

    汉和帝想吃交州的荔枝,因为唐羌的进谏于是罢止

    杨贵妃子要吃涪陵的荔枝,唐玄宗千里置骑她送至

    李林甫口蜜腹剑,人民恨不得吃了他的肉

    唐羌刚正不阿,官员中却没有人再为他祭祀

    只要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老百姓们不饥不寒,就是最大的吉瑞

    所以我恳求苍天,可怜可怜百姓

    不要再长出这些珍贵的东西来祸国殃民

    武夷的茶叶好得很

    丁谓蔡襄,哪个不争相斗品

    为主子选出最好的贡品,好让他开心

    这些狗官想方设法地出新意

    还不是为了获得恩宠,多得一点利

    我们的皇帝缺少的难道就是这些奢侈的东西?

    为人臣子,只知道用吃喝的享受去满足皇帝

    实在太鄙陋了!

    可怜钱惟演出自忠孝之家

    照样向皇帝进贡名贵的牡丹花

    7.蝶恋花,苏轼诗词及翻译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题 解】 蝶恋花,又名《鹊踏枝》、《凤栖梧》。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梁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双调,六十字。 这首《蝶恋花》作于何时已不可考。

    只知苏轼晚年贬官惠州期间,曾叫随行的侍妾朝云歌唱。这首词在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得中,表现出作者寂寞失意的惆怅。

    句 解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是说红花已所剩无几。着一“褪”字就深了一层,不但花少,且已褪色,感伤之情更浓。

    睹暮春景色,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不过一般人写伤春意绪,总会把那种凄迷寥落之感表达到极致。

    苏轼则更多了一些旷达。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转向不远处更加开阔的地方。

    只见燕子掠着水面低飞,绿水环绕着人家的墙院。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春意未尽的乡村图景。

    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后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好了铺垫。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人以为应是“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

    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风波》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

    即便如此,这两句还是蕴含着许多的辛酸和悲哀。据《林下词谈》记载:“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时青女(霜神)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联系当时苏轼的遭遇,是颇耐人思索的。

    苏轼一生漂泊,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

    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

    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

    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

    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认为是行人心存爱慕之情,而佳人却根本不知。行人的“有情”遭遇佳人的“无情”,心中无可奈何,故十分烦恼。

    这俨然是一个单相思式的喜剧。 倘若这是作者目睹他人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是借爱情来写人生普遍存在的这样一种矛盾。

    但词中“行人”更接近作者自己的写照,其中“情”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绝不仅限于爱情。作者饱经沧桑,有惜春迟暮之情,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评 解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他的婉约词同样有劲气流动,不同于花间词的软弱。

    词中包蕴的意趣亦为词家推重。《古今词话》说此词写行人多情与佳人无情,“极有理趣”。

    所谓“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这是人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