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名家诗词故事

    1.名人古诗 名事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

    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

    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

    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

    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

    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

    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

    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

    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依然盛开,有时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故事: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

    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

    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

    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好的诗词或名人故事

    1、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3、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5、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6、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7、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8、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四方。刘邦《大风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之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遗怀》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何承天《上邪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绝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雨。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

    《水浒传》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同光。

    屈原《楚辞.九章.涉江》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岳阳楼记》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无边落水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水浒传》 。

    3.你还知道哪些名人 炼字 的故事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注重炼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另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

    下面我们仅举几个宋代的例子来看一下古人炼字的工夫。“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

    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

    这句词词少意丰,一语三折。“云、月、花、影”四字写了三物四景,中间又用“破、来、弄”三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字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

    仅仅七个字,从天上写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把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宁静的画面有了飞动之势。“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宋?周邦彦?《满庭芳》)。

    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以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辛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

    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个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

    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轻轻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润,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最后,我们再来讲一个宋人炼字的故事。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是不言而明了吧。

    炼字,在今天看来,我们不妨把它看作写作后的修改。我们同学写作文时不注意修改,总是喜欢“一气呵成”,然后万事大吉。

    这不是一种好的作文习惯。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

    我们真的应该向古人学学这方面的工夫。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捻断数茎须”,但是文章写成后必要的修改还是很有必要的 贾岛因赴考到京(长安)。

    一天,骑着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道: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

    可是,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也就反复地念着:“僧推……”、“僧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

    这时,著名的大作家、“京兆尹”兼“吏部侍郎”韩愈恰巧从这儿经过,随从仪仗,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矩,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

    贾岛这时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等到近身,回避也来不及了,当即被差役们扭住,带到韩愈马前。韩愈问明原委,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

    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隋唐嘉话》。

    唐代有个诗僧名叫齐己,写的诗清逸隽永,耐人寻味,在当时的诗坛上享有盛名。有一回,他写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这样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恰巧诗友郑谷来访,看后认为梅花数枝开不能算早,就提笔改了一个。

    4.关于读诗的名人故事大全

    爱迪生的故事 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

    医生说:“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

    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他把家里所有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把一面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医生说:“孩子你是用你的智慧和聪明救了你的妈妈。”

    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要制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勤学好问的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

    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

    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宁割席分坐。

    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

    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

    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

    5.名人名言的故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

    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

    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7a686964616f31333236613362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

    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

    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

    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6.有没有名人的故事

    苏苏轼(东坡)的故事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后,一居几数年。

    有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

    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有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

    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

    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

    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

    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

    7.名人读书故事30字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8.古代名人写诗的悲惨故事

    1、唐琬,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

    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

    陆游十九岁(绍兴十四)与唐琬结合。不料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陆游唐琬始终无后令陆母不满),后陆母认为唐琬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琬。

    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唐琬而后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

    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四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了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 (红酥手)词。

    1156年,唐琬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阕《钗头凤》(世情薄)。同年秋,便抑郁而。

    唐琬,字蕙仙,生卒年月不详。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

    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陆游十九岁(绍兴十四)与唐琬结合。

    不料唐琬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陆游唐琬始终无后令陆母不满),后陆母认为唐琬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琬。陆游曾另筑别院安置唐琬,其母察觉后,命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

    唐琬而后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皇家后裔同郡士人赵士程。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四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去游玩,偶然遇见了唐琬,两个人都非常难过。

    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 (红酥手)词。1156年,唐琬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阕《钗头凤》(世情薄)。

    同年秋,便抑郁而终。陆游千古绝唱《钗头凤》陆游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和的《钗头凤》1156年,唐琬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阕《钗头凤》。

    (唐琬的词以《钗头凤》最为有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2、宋江,在酒楼上题反诗,险些送命3、王昌龄,写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这简直是打唐朝大将军的脸,所以王昌龄一生坎坷。

    未必不是写诗恶了军中大将的缘故。4、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悲愤诗。

    9.名人作家或诗人的有趣故事

    1、鲁迅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

    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2、贾岛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不停做着推和敲的动作,围观的人对此感到惊讶。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精神离开了眼前的事物。

    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好几天不舍得离开。(韩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曹植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他从小聪明过人,十多岁时,就能够诵读《诗经》、《论语》等经典著作。

    到了青年时代,他的文学才华更是充分显露。写下了《洛阳赋》、《铜雀台赋》等传世名篇,曹操对他十分欣赏。

    曹操的长子曹丕也是一个很有文学才能的人,但与曹植相比,还略逊一筹。曹操看到曹植才能在曹丕之上,曾好几次想立曹植为世子。

    曹丕得知后,心中非常恼火,从此埋下了与曹植之间的怨恨。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曹丕如愿以偿,继任魏王。

    曹丕怕当时任临淄侯的曹植日后养成势力,威胁他的宝座,便以父死不来奔丧、醉酒侮辱他的使者为名,派许诸带兵把曹植逮住押到洛阳。曹植的母亲卞太后得知消息,十分焦急。

    她赶到曹丕那里,对他说:“你三弟曹植平生喜欢喝酒,脾气怪僻,性情疏狂,这都是我平时教养不严造成的。你要是能念手足之情,饶他一命,我就是死了,也可以暝目了。”

    曹丕跪下说:“母后放心,三弟的才学我也喜爱,我怎么会杀了他呢?我只是想警戒警戒他,让他把坏脾气改掉。” 第二天,曹丕升殿,命曹植进见。

    曹丕说:“我和你虽是兄弟,可是照国法,我们是君臣,你怎么能狂妄自大,蔑视法令制度,违抗我的命令,侮辱我的使臣?”曹植听了,连连叩头,请求恕罪。曹丕又说:“父王在世时,常常夸奖你的文才,我怀疑你是请人代笔的。

    今天我要亲自考考你:限你走七步,做诗一首。如你真有才能,免你一死;如徒有虚名,足见你一向欺诈,决不宽容。”

    曹植站起身来,说:“请出题目。”曹丕想了一想,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此为题,可是诗句中不准出现兄弟两字。”

    曹植略加思索,一面迈步,一面念道。七步未完,诗已做成。

    在场的文武官员都叹服曹植的奇才,纷纷请求宽恕曹植。卞太后也从殿后出来,笑着说:“做哥哥的别把兄弟逼得太紧了。”

    曹丕也不由惊佩曹植的才思,对卞太后说:“母后放心,我会因此赦免他的。”于是,曹丕下令说:“植弟是我同胞兄弟,我对天下尚且无所不容,何况兄弟?为了骨肉之情,我免他死罪,改封他为安乡侯!”就这样,曹植以自己的诗才躲过了一场惨祸。

    然而曹丕后来仍不放过自己的三弟,把他贬东谪西。使他时时处于恐惧不安之中。

    曹植只活到四十一岁,就离世而去。后来,“七步诗”这一典故,用来称誉人文思敏捷,才气超群。

    4、王亚南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

    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

    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

    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5、曹禺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

    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

    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