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词的意境
1.【写离别的诗,要体会出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心情.好的50分.提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都城长安,你将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因离别而感到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流泪沾湿佩巾.赏析: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千古传诵,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体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2.我国有关送别的诗词常用什么意象
柳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少妇“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等。
3.古诗【送别】诗意:
送别 作者:【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绝】 类别:【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 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 赏析王维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唐代诗人王维,大多数人知道他对佛学有所领悟,在他的许多诗中有一种禅静的空明灵静的感觉。但是,在他的有些诗中,却有一种道的味道,就是他的 送别 下马饮君酒诗,道的味道就很重。
禅味在诗中表现为一种空静,虚明,灵智的精美感。所以,对于禅味浓厚的诗,许多都很注意诗的格律与对仗,使诗的形式上做到精美,然后是意境上对仗,做到动静相宜,虚明兼空,从而使诗具有灵性,仿佛月光一样玲珑剔透。
因为佛是主要让人从内心修起,所以,一般的诗的意境都具有某种封闭性,以求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使意境无比的精美。在此基础上,使得心灵得以净化,以通向禅觉。
拿 床前明月光 一诗来说,此诗的意境就是相对封闭的,只是由月光泄落床前,从而勾起了思乡之情,整诗精美,而其境只是床前一片月光。 独坐幽篁里 一诗,其境也是封闭的,只是选取一个景点,然后将外围的事物都模糊化了。
再拿白日依山尽来说,此诗虽然提到白日,山,黄河,海,楼等,看似景远,但是其诗的意境还是封闭的,最终收到了一个固定的楼里。而且使成了说理诗,使诗味无多,而理性突起。
但是,王维的这首送别诗则不然,这首诗以极平白的语言写出来,舒叙了一个生活上很细微的情节,然而他的意境却是无限遥远的。 开始只是在路边相遇友人,同时饮酒,然后问话,朋友回答,而其意缈缈。
这首诗我不知平仄是否合律,但是整诗却不对仗,而每一句都是按事情的发展情况平平淡淡的写出,不着一点做诗的痕迹,所以,此诗来得很自然。 虽然来得自然得宛若随便,但是诗的味道很浓,其境意无穷尽。
如果将诗划类的话,我想此诗应做为叙事诗,因为每一句话都是写的诗或是诗中人物很自然的话语,但是正。
4.古代的送别意象有哪些
送别
一、杨柳、杨花或柳絮
古人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好友送别。《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这是所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
由于“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古诗中有许多以杨柳表达送别的诗句,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二、春草
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 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 `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三、水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四、春色
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五、送别之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地方表示送别,此后也就成为专有的送别之地。
如“长亭”,它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有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5.求送别古诗加诗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王勃
城阙(quē)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苦的。“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②可以代表这类诗的基调。有没有人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豪迈的歌声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一首。
【导读】
一位朋友要远去四川做官,诗人作此诗相赠。全诗先收后放,先说同是宦游之人,同有惜别之意,然后陡然一转,说那里没有朋友呢,男儿分别,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儿态呢?气势豪迈,意境开阔,尤其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诗应当说是送别诗的精品。
【翻译】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
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
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
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译文四:
(即将告别)由三秦环绕护卫着的都城长安,(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 [zhí] 尺
6.《送别》诗意
送别是中国诗歌中传唱不衰的主题。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文辞隽永,曲调悠远,很多中国人都会唱。电影《城南旧事》更是以这首歌穿起童年的回忆。轻轻吟唱,心中的诗意便与旋律一同飘荡开来……
与友人相别,在悠悠长亭之外,漫漫古道之边。柳永曾写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李白也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国人情意绵长,送人总是不舍分别,就设下一座座亭子来延长停驻的时光,一个长亭,其中就绾结了无数离情。更妙的是,不仅在长亭外,还在古道边,久远的时间弥漫氤氲,道路就因为岁月而平添沧桑。“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有了古道的衬托,更显出“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悲壮。长亭与古道,都有些苍凉,气氛太过萧索,于是就有了“芳草碧连天”,为离别点缀几分生气。虽是用笔清淡,离愁别绪却更添一重,隐隐中透出一些“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的意味。整个第一句,极易使人想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化用得妙,天衣无缝。
第二句更是温婉之至、悠远之至。晚风拂柳,尽显柔软气韵,再借上一缕笛声,真是要“念之断人肠”了。笛声是渺远时空的象征,细若游丝,却能拨动人的心弦,“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就是明证。笛声来自何方?是远山外的夕阳,还是夕阳下的远山?作者没有明说,但丝毫不减悠远的韵致。“山外山”虽只提到两重山,浮现在读者眼前的,又何尝不是万水千山?“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啊。在这里,不得不说说中国诗中的意象罗列和情景跳接。意象罗列,最典型的就是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没有词语加以衔接,那景象却如在眼前一样真切,这是因为在中国文学的漫长积累与流变中,有些意象已被赋予特定的含义,不需要多做阐释,自然会产生共鸣,这是创作者与体悟者共同完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而情景跳接,温庭筠算是个中高手,他的十四首《菩萨蛮》,多用这种手法。比如他的一首词中,“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写的是闺房内景,然而马上跳接外景,“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由于景中有情,所以并不突兀。这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景物铺垫罢,人情自然上来。天涯海角,知交零落,没有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没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安慰,有的只是伤感和寥落。没有知交,也就没有知音,一个人的被认同感就会减弱,当“过尽千帆皆不是”,陪伴自己的,就只能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了。还是借酒浇愁吧,酒中有泪,于是浑浊,尽余欢只是日后无尽忧愁的前奏,这一别之后的夜晚,梦也是漠漠的清寒。写情的部分,有看破红尘之感,李叔同化身弘一法师,给了我们答案。
纵观这整首词,可以发现《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影子,摘录如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哪里?在梦也难寻觅。
李叔同的这首词,深得中国古典文化风韵,因而回味悠长,诗意的送别,永远是“动人心处情无限”。
7.送别诗还要有诗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经典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文化人送别往往赋诗相赠。
赠诗以贴近其人其事其情为佳。套用西方理论所讲的"这一个"来说,送别也必须写出"这一回"。
元二其人,史籍难考,大抵只是王维的一般朋友,不见得很"哥们",不见得属"死党"。使安西其事,固然要吃苦,但也荣耀。
王维送元二其情,由前面两点推导,应以表达拳拳的祝愿与略略的遗憾为宜。我们且照着诗句看王维怎么处理: 下笔从朝雨写起,其实是写了出使日的好天气:那雨轻轻湿润了大地,让阳关路上那些讨厌的尘土不致漫天飞扬。
这对于没有红旗轿车可坐的元二来说,可算是天公的特别照顾了。有天公照顾,以后在马车上的行程想必安全、舒适、快捷些吧--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