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学会初步鉴赏古诗词

    1.怎样学会诗歌鉴赏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解答现代诗歌的鉴赏题呢?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在具体应试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

    /blog/static/301611722008112035124228/

    2.如何鉴赏古诗词

    诗歌是各种文学样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它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使人心潮起伏,以鲜明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律使人吟咏回味,以高度的凝练和含蓄使人回味无穷。

    它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可是,由于诗歌的凝练含蓄,以及文化积淀少等原因,诗歌鉴赏也历来是难题,下面我谈几点古代诗歌赏析的方法,供方家指点。

    一、分清诗歌类别 不同的诗歌在表情达意、技巧运用、韵律节奏等方面各有其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语言形式可以分为古风、格律诗、词、元曲。

    诗歌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鉴赏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在常见的诗歌中,抒情诗歌的比例比较大,尤其值得研究。

    抒情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抒情,一类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以三类:一类是借景抒情,一类是借事抒情,还有一类是托物言志。

    下面分别说明。 1、直接抒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

    直接抒情的诗歌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写事,后两句抒情。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作者先言汪伦以歌赠己,后言桃花潭水即使深达千尺,也不及友人之情深,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直接传达出内心的激动。 2、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的诗是把自己要抒发的情感寄予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作者仿佛纯客观地描写昔日显赫大族王导、谢安家的燕子,如今也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门,不是直接写朝代更替、人事变迁,而是将怀古之悠情寓于看似琐碎之小事之上,看似平淡然引人深思。

    3、借人、事抒情 此类诗歌多以历史人物或者重大事件为题材,作者借这些事件和人物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者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例如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中认为周瑜的成功很侥幸,如果没有东风,火攻便不能成功,连二乔都将被曹操掳去,委婉地表达了孙刘联军会惨遭灭亡的严重后果。 4、托物言志 此类诗多借助某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如虞世南《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垂着长长的触须,饮着清洁的甘露,远扬的蝉声从高大挺拔的梧桐树上传向远方。

    它身居高处,不同反响,并不是借了秋风的威力。作者借蝉表明自己的看法:人若能身居高洁,同样能不用借助任何力量而使声名远扬。

    二、尽可能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 一首诗在赏析过程中,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诗面来说,作者通过叙写项羽,宁可自刎乌江也不回去见江东父老的情节,表达了对项羽不屈辱偷生的壮举的仰慕之情。但再深入思考:李清照是婉约词派集大成者,何以对豪迈的项羽大加赞叹,其用意何在?翻开历史,我们看到李清照所处的时代:金兵南下,汴京失守,宋王朝被迫迁都南京,致使无数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也遭遇丧夫之痛。

    女诗人孤苦零丁,飘零异乡,有感而发,写下此诗。原意是要借项羽不苟且偷生的悲壮之举,抒发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谴责之情。

    可见,要全面地赏析古代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是何等的重要。 三、尽量多地熟悉作者的人生经历 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歌风格、题材、思想内容的变化。

    其中以李煜、李商隐、李清照等人最为典型。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几乎判若两人。

    以李后主为例,25岁便成为富庶的南唐的一国之君,生活豪华奢侈,其词作范围,多描写宫廷生活,如其《玉楼春 晚春初了明肌雪》、《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或沿袭传统题材写男女之情,如《一斛珠 晓妆初过》、《菩萨蛮 花明月晴笼轻雾》;或写离愁别恨,如《采桑子 庭前春逐红英尽》、《清平乐 别来春半》等等。但29岁时南唐为宋所灭,他成了亡国之君,开始了阶下囚的生活,对江南故国的思念,伴着孤寂、悲凉的心情,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写亡国之恨。

    其代表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凄凉悲怆,与其前期诗作迥然不同。还有,诗人处在不同的时代,诗歌的主题、风格也迥然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物华天宝,国力强盛,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情讴歌理想的人生,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世界,其风格浪漫,想象丰富,感情丰沛。而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的杜甫,在飘零的途中,凝视着流血的大地,所咏之作则体现了一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可见,熟悉诗人的人生经历,是更深地理解诗歌不可或缺的条件。 四、学会进入诗歌的意境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给意境下过这样的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我们的学生怎养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呢? 其一,要靠联想 诗歌的主题常借助意境来表达,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借助想象去。

    3.如何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在语文考试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e68a84e8a2ad7a6431333361323536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

    4.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1、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2、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3、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4、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5.如何速学会如何做古诗文赏析

    考点分析 1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 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 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 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w。

    w。w。

    k。s。

    5。u。

    c。o。

    m A 、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 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 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B 、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 维《鸟鸣涧》) C 、特殊意象: 鸿雁——思乡,信使; 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 鹧鸪——思乡,凄情; 东篱——山尘脱俗之境; 菊花——高洁品质; 杨柳——依依离别;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 桃花——美人; 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b。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于谦《咏石灰》) c。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 d。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 甫《绝句》)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 、熟记常用术语,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 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 然、奔放等。

    2 、注意“诗眼”(“炼字”)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风又绿江南岸”;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3 、注意 “炼句” A 、词类活用 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B 、互文见义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 、倒装 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 、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练习: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 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王实甫《长亭送别》“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其他必备的知识和能力: 1 、诗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 、诗歌的个人风格 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 、鉴赏诗歌应懂得“知人论世”。

    4 、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 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