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读音
古诗词大全600首拼音
一上:《静夜思》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下:《春晓》、《村居》、《所见》、《小池》。
春 晓 村 居 所 见 小池 孟浩然. 高鼎 袁枚 杨万里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 牧童骑黄牛, 泉眼无声惜细流,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
歌声振林樾。 树阴照水爱晴柔。
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 意欲捕鸣蝉, 小荷才露尖尖角,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
忽然闭口立。 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上:《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 赠刘景文 山行 回乡偶书 赠汪伦 苏轼 杜牧 贺知章 李白荷尽已无擎雨盖, 远上寒山石径斜, 少小离家老大回, 李白乘舟将欲行,菊残犹有傲霜枝。
白云生处有人家。 乡音无改鬓毛催。
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年好景君须记, 停车坐爱枫林晚, 儿童相见不相识, 桃花潭水深千尺,最是橙黄橘绿时。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及汪伦送我情。二下:《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
草 宿新市徐公店 望庐山瀑布 绝句白居易 杨万里 李白 杜甫离离原上草, 篱落疏疏一径深, 日照香炉生紫烟,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岁一枯荣。 树头花落未成阴。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一行白鹭上青天。
野火烧不尽,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流直下三千尺, 窗含西岭千秋雪,春风吹又生。 飞入菜花无处寻。
疑是银河落九天。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上:《夜书所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叶绍翁 王维 李白 苏轼萧萧梧叶送寒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水光潋滟晴方好,江上秋风动客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碧水东流至此回。
山色空蒙雨亦奇。知有儿童挑促织, 遥知兄弟登高处, 两岸青山相对出, 欲把西湖比西子,夜深篱落一灯明。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浓妆淡抹总相宜。三下:《咏柳》、《春日》、《乞巧》、《嫦娥》。
咏柳 春日 乞巧 嫦娥 贺知章 朱熹 林杰 李商隐碧玉妆成一树高, 胜日寻芳泗水滨, 七夕今宵看碧霄, 云母屏风烛影深,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边光景一时新。
牵牛织女渡河桥。 长河渐落晓星沉。
不知细叶谁裁出, 等闲识得东风面, 家家乞巧望秋月, 嫦娥应悔偷灵药,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
穿尽红丝几万条。 碧海青天夜夜心。
四上:《题西林壁》、《游山西村》、《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苏轼 陆游 李白 王维横看成岭侧成峰, 莫笑农家腊酒浑, 故人西辞黄鹤楼, 渭城朝雨浥轻尘,远近高低各不同。
丰年留客足鸡豚。 烟花三月下扬州。
客舍青青柳色新。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重水复疑无路, 孤帆远影碧空尽, 劝君更尽一杯酒,只缘身在此山中。
柳暗花明又一村。 唯见长江天际流。
西出阳关无故人。四下:《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独坐敬亭山》 《 望洞庭》 《忆江南》 李白 刘禹锡 白居易众鸟高飞尽, 湖光秋月两相和, 江南好, 孤云独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风景旧曾谙。相看两不厌, 遥望洞庭山水翠, 日出江花红胜火, 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乡村四月》 《 四时田园杂兴》 《渔歌子 》 翁卷 范成大 张志和绿遍山原白满川, 昼出耘田夜绩麻, 西塞山前白鹭飞, 子规声里雨如烟。 村庄儿女各当家。
桃花流水鳜鱼肥。乡村四月闲人少, 童孙未解供耕织, 青箬笠,绿蓑衣,才了蚕桑又插田。
也傍桑阴学种瓜。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上:《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七律.长征》。《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七律.长征》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下:《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 《牧童》 《舟过安仁 》 吕岩 杨万里草铺横野六七里, 一叶渔舟两小童,笛弄晚风三四声。
收蒿停棹坐船中。归来饭饱黄昏后, 莫欺老眼犹明在,不脱蓑衣卧月明。
和雾和烟数得渠。《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六上:《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春夜喜雨》 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古诗词读音求助-本人在阅读古诗词时遇到两生僻字,
阳关引 作者: 寇准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
春潮雨霁,轻尘敛,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
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里,难欢聚,易离别。
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辞(ci): 定风波 作者: 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麽。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腻(ni): ??(duo):下垂。
古诗拼音版大全
1
1
.
江
南
jiāng nán
(
汉
乐
府
hàn yua fǔ
)
江
南
可
采
莲
jiāng nán kě cǎi lián
,
莲
叶
何
田
田
lián ya h? tián tián
!
鱼
戏
莲
叶
间
yú xì lián ya jiān
鱼
戏
莲
叶
东
yú xì lián ya dōng
,
鱼
戏
莲
叶
西
yú xì lián ya xī
,
鱼
戏
莲
叶
南
yú xì lián ya nán
,
鱼
戏
莲
叶
北
y
ú
x
ì
li
á
n y
a
b
ě
i
古代诗词中的'入声韵'读音是怎样读法
在诗词和对联的写作中,历来存在四种主张:保留入声,才能体现诗词和对联的原汁原味;只有用今声破除平仄的神秘;古今四声混用;古声、今声共存而不混用,即“双轨制”。
我是极力赞成第四种主张的!而且,无论你对“古声、今声共存”赞成与否,它将长期存在,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 言归正传。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两个问题的顺序对换了。 一、“入声韵”失传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六朝以前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给四声定名。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 古四声是:①平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②上声(已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③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④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有时还带有辅音音尾。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多数演变为去声(如“客”、“绿”),其次是阳平(如“国”、“直”),还有阴平(如“屋”、“出”),最少的是上声(如“铁”、“北”)。 但是,入声并没有失传,许多地方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保留着入声。江淮、西南以及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方言保留着入声。
山西、内蒙古也保留着入声。据本人所知,粤语和潮语中的入声仍然保留得很完整。
方言里的入声多数发音短促,有塞音的韵尾,或收-g[-k]、-d[-t]、-b[-p],如“六”、“八”、“十”的广州音[lug6]、[bad3]、[seb6]。 也有韵尾消失,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的,如长沙音。
因此,“入声韵”根本没有失传。填词时,只要是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的(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等),就要用入声韵。
有位先生讲得直截了当:“要解决平仄的‘神秘’,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统一的‘中国话’(普通话),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拼音决定音调平仄。 ”避难就易,删繁就简,轻松自在! 网上还有些人说:“本来就是‘旧瓶装新酒’,为什么非要‘旧瓶装旧酒’?”我说:错了!词谱的要求是“瓶”不是“酒”。
除非你不“装”,要“装”就千万不能把“旧瓶”改造为当代的“易拉罐”然后再“装”! 多年前,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墙报评议会上,有位仁兄为自己不押韵的“七律”辩护:“八个七字句的诗就叫七律。 ”我当场补充道:“还有五个韵,也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仁兄还不知道人们为啥大笑。
在“装酒”之前,最起码的是弄清哪是“瓶”哪是“酒”。 二、“入声韵”如何读? 我猜问题的意思是如何用普通话读诗词中的“入声韵”。
除了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分化以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读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韵文)时,经常会碰到“声调不合律”和“不押韵”的问题。例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这是入声韵的词,其中的“咽”、“月”、“阙”在普通话中均演变为去声,但都还是仄声,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问题是“别”、“节”、“绝”已转化为阳平,因此读起来少了点押韵感。又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上阕) 除了上述的入声演变外,个别韵脚连韵母都转变了。例如“物”的韵母变为“u”,“壁”的韵母变为“i”,使人产生“不押韵”的感觉。
但在完整保留入声的粤语中就没这问题,“物”读[med6],“壁”读[bég3]。 那么,怎么处理这问题呢? 假如你坚持要“原汁原味”,就只有用“叶(协)韵”的办法才能押韵。
但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诗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主张这样做。 把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韵脚读成另一种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叶(xié)韵”。
例如《诗经·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至喜。”
现在读来,好些韵脚似乎都不押韵,特别是火、衣、亩、子、喜等字,读音相差更远。 运用“叶韵”把它们读成另一种读音,譬如“火”叶“虎委反”(即“毁”音);“发”叶“芳吠反”(即“费”音)等,这样就和谐了。
但不提倡这样做,特别不宜在青少年学生中提倡,以免造成混乱。我们提倡用现代汉语规范语音来读古代韵文,纵然有些韵脚不够和谐,也不必采用“叶韵”的办法。
顺带谈谈本答案开篇所涉及的话题。窃以为,在诗词、对联写作中古今四声混用的主张是最不可取的。
什么是古今四声混用?以对联为例,在一副对联中,有多个“古仄今平”(或“古平今仄”)字,这个当作今声,那个当作古声,用法不统一,就是混用。 如: 把酒吟诗辞旧岁; 题联秉笔接新福。
(李某) 此联上联没有古今变声字,可以不管。下联“接、福”二字都是古入今平,“福”一定得作今声(平),否则,上下联仄起仄收了。
然而把“接”作今声(平)就成了三平尾,犯了忌,只能按古声(仄)处理。 这就是古今四声混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