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杜甫的后出塞其二诗词

    1.杜甫的后出塞中的名诗有哪些

    杜甫“前、后出塞诗”及“诗史”之疑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 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 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 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岗, 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刀伤手。

    欲轻肠断声, 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 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 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 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 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 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 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馀里, 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 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 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 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 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 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 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 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 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馀年, 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 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 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 安可辞固穷。

    后出塞五首

    男儿生世间, 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 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 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 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 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 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 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 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 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 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 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 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 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 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 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 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 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 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 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 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 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 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 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 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 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 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 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 穷老无儿孙。

    2.后出塞五首(其二)唐 杜甫 求翻译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

    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3.后出塞五首(其二)的翻译

    译文

    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落日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后出塞五首(其二)原文

    唐代·杜甫

    朝进东门营, 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 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 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 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 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 恐是霍嫖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后出塞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第一首,从军者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接上叙述在路上的情事;第三首,写军士到蓟门军中之后所起的反感;第四首,进一步揭发蓟门主将的骄横,已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地步;第五首,军士诉说脱身经过,以及到老孤独的情景。全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4.杜甫写的前后出塞这首诗

    前出塞九首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后出塞五首其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其二朝进东门营[9],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其三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其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其五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5.杜甫的后出塞中的第一首诗赏析,200

    后出塞(其一)

    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装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解释】

    男子汉生在这个世上,就是要在壮年的候实现自己的报负。应当征战边疆,怎么可以守着自己出生的地方呆一辈子呢?国家招用我们的时候远赴蓟门,大军就要走了不可以因为自己而留下。把家里的钱财全都散尽用来装备自己,那样乡亲们会为我送行,亲戚朋友们把道路挤的满满的欢送我。头发花白了才有了点自己的功业,醉了以后看到别人年青有为才感到羞愧,想当年霍去病出征,却只能面带苦笑看着自己的武器。

    【赏析】

    《前出塞》是讲与吐蕃争战,《后出塞》是讲和奚、契丹抗衡。写一个战士应募到幽州节度使处戍边抵御奚、契丹。安禄山叛变攻取洛阳后,他从队伍中脱逃回到家乡。全诗共五首,应是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叛乱后所写。本诗是第一首,写士兵怀着建功立业的壮志应募入伍,亲友送别,以壮远行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6.杜甫的出塞,全部

    前出塞九首

    作者: 杜甫

    (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五)

    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九)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后出塞五首

    作者: 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邱。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狴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梗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7.杜甫,出塞第六首,诗意.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①挽弓:拉弓。

    ②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③长箭。

    ④擒:捉拿。

    ⑤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⑥列国:各国。

    ⑦自有疆: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⑧苟:如果。

    ⑨制侵陵:制止侵犯,侵略。

    ⑩岂:难道。 【译文】 用弓就要用坚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长箭。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首领。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赏析】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边塞诗常以\"塞\"为题。杜甫写有《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后出塞》。天宝末年,边将哥舒翰贪功于吐蕃,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杜诗详注》云:\"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

    这首诗的语体\"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杜诗说》)。

    8.求杜甫的《前出塞,后出塞》全诗最好有解释和赏析

    前出塞九首作者:杜甫(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五)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九)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这九首诗中,(一)是讽喻帝王的黩武拓边;(二)是描述捷马突杀的情景;(三)是犹疑于报效国家与将军邀功间;(四)是讲述从征途中的感慨与捎信事;(五)是吟咏大敌当前,试问我等低微之辈会有功勋惠临吗?(六)是阐明和平为第一要务,若得安平,不战最为上;(七)是讲述拓边南进的百般苦楚;(八)是讲述某次虏敌大将的胜仗;(九)是讲述打了胜仗后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内地无战事的将士们还常为荣誉事争斗不已,况且是出征塞外呢?与其和那些俗子同样争功辱没了自己,莫如退出;当初的应征报国就没想着什么荣华富贵,如今岂能再去计较?这九首诗写的是什么?是战中的众生象、百相图,从皇帝老官儿的好战写到底层士兵的报国,从剿灭敌寇的胜利写到对封功行赏的蔑视,惟有或多或少的亲经实历,惟有点点滴滴的目睹耳闻,才能将万花筒般的实景活脱脱的描摹出来。 后出塞五首作者:杜甫(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三)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五)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上五首诗中,第一首写的是男儿志在军旅,备装待征;第二首写的是轰轰烈烈,悲壮而行;第三首写的是拼死征杀,邀功报君;第四首写的是边靖国安后将帅骄气凌人,有敢议者惨遭宰杀;第五首写的是征者不堪连续20年的穷兵黩武,悄开小差匿于已是空旷无人的家乡小村中,终生没娶、到老孤独。 从这《后出塞》五首的内容可知,这个时候朝廷的拓边好战已使百姓士卒疲于奔命,有的连年征杀已疲怠于无可忍受之中,以至于开小差的现象成为普遍且已被社会及文人同情和认可。

    据史记载,唐玄宗在开元初曾为靖边安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彻底改变了此前边防废弛的状况,在必要的戍边之战后,多与境外族群部落达成了和平协议,此后边防无事,国泰民安。 但随着他奢侈安逸思想的不断增生,边防建设渐乏于冷静和谋略,从开元25年至天宝10年这十五、六年间,接连不断的对境外黩武用兵,而且败仗颇多。

    杜甫的诸多诗就是对这个时期徭役和战事的实摹。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