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描寫青石板的诗词

    1.描写阳光与青石板的诗句

    1.

    青石板

    青石板没有记忆,

    打湿,蒙垢。

    静静的躺着,

    路人走过。

    罅隙中尘埃成了泥土,

    泥土生苔,

    诉说着雨水的岁和月。

    蜉蝣在青石板上面飞舞着,

    "你看这是生命"。

    阳光照射,

    躺在石板上是蜉蝣还是尘埃?

    石板的青苔干了,

    皲裂,撕开卷的模样,

    剥落了时间的证明,

    蜷缩着,又成了泥土。

    躺着的青石板,

    这唯一的见证,

    却什么都不知道,

    这不能偷笑的时间。

    藏在哪里?

    2.

    遇见

    那天

    巷子里下着雨

    我撑着伞

    遇见淋湿的你

    我在寻觅

    你在逃避

    青石板的路上

    你的爱情滑到

    被我拾起

    3.

    一个人走

    很早我就一个人走

    直到孤寂的小草有了风的陪伴

    缘来天空明朗

    大海也很湛蓝

    2.描写宽窄巷子的诗句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该诗出自傅以渐的一封家书,其白话释意为:千里写信来只是为了一堵墙,让他三尺怎么了?万里的长城今天都还存在着,就是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这封书信被家人看后,自感惭愧,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让出三尺来,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傅以渐在水城被尊称为傅阁老,傅姓也成为水城响当当第一大姓。

    扩展资料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员,六尺巷典故主角。

    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尺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尺巷

    3.形容阆苑的诗句

    第一首 唐朝杜甫 阆山歌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第二首 唐朝杜甫 阆水歌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第三首 《中华光楼》巍巍千载镇江楼,阆苑风光一望收。

    绿水青山绕城廓,朱檐碧瓦卧江流。剑门浩气荣新市,巴岭雄魂铸古州。

    蜀汉胜迹今历历,凭栏阅尽几春秋。第四首《我在阆中等你》。

    啊,古城风声水起,勾起千秋的思绪,风水浸润的老街,又下起了剪呀剪不断的雨。凝望蜀道马蹄,梦回千古传奇,江山如此多情,啊,有我怎能少你。

    在这天人合一的地方,唉,来了再不想离去!你何时归来与我相聚?梦中盼你,心中想你,我在阆中等你。 第五首 一个秋阳明丽的日子,我来到古城阆中。

    阆中地处嘉陵江中游,三面环水,北面接山,实为半岛。因城在阆山阆水间,故名。

    说阆中是古城,确非虚言。早在战国时期,这里一段时间曾为巴国都城,秦灭巴蜀后,于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设县至今,已逾2300年。

    阆中古城在阆中新城之南,它和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我国保护最完好的四大古城。走在棋盘式的、纵横交错、店铺琳琅的街巷上,那全木结构的瓦屋,古色古香的门窗,廊柱檐头的灯笼,迎风招展的幌子,都足以令游客的眼睛闪出新奇的光。

    大街小巷,处处飘溢着浓浓的醋香,商铺里,整齐地堆码着大坛小罐的保宁醋,粗糙而平整的石板路,一直通向古城的深处。古城是慢节奏的,就连风都是温柔的,柔得连空气都不能漾起一点点的涟漪,以华光楼为中心,古城的街道四通八达,越往下走,街道越是弯曲,就如一个个河湾的拐角处,冲击成的沙滩,在沙滩的弧形处,两株硕大的黄葛树在街边伸出一片巨大的绿荫,也许正是这片绿荫,树下的青石板上,围墙的砖缝中,长满了青苔,微风吹过,凉意就如蚂蚁,瞬间爬满你的全身。

    树下摆有两把竹椅,两位老人躺在椅上,手摇蒲扇,叶缝间漏下点点光斑,照在老人沧桑的脸上,老人眯缝着眼睛,很享受,很悠闲,光线一寸一寸挪移,我就此明白了时光的游走和停滞。阆中古城确实是一个让人沉醉向往的地方,古城里虽然人很多,但仍然有许多清幽的巷道,古城里的建筑似乎依然能展示出历史的过往。

    古城的寂静让人的心不在浮躁,让人像进入了梦幻,像进入了某个封建王朝。街道和房屋不带有现代都市的冷漠,过往的人们闲适自在,当地的人们,多数做着他们祖辈千年前就具有的商业,古城所透现的一种超脱气质和文化,让人魂牵梦萦,让人不能忘怀。

    古城大街非常干净,就是偶尔掉下的片片落叶,间或地铺在青石板地上,有的平静地躺着,与泥黄色的青石大街相映成趣,有的卷成青黄色相间的筒状,就如平静的沙滩上零星地散落着一只只的海螺,相机扫过,留在相机磁盘上的影像就仿若一幅淡墨写意图,宁静、典雅和纯洁。有微风吹来,地上的枯叶有的纹丝不动,有的却上下翻飞,挪移了原来的位置,这幅图画也随之变化,此时漫步阆中古城,你就会感觉进入到一幅画中了。

    古城的美带给人的不仅是视觉上的,而且还包含文化内涵上的,一条嘉陵江,一栋楼,一座宅院,一条街名,一个古玩,一份美食,甚至是一颗树,都有着它们的故事和传说,而古城里的建筑风格遵循了易经里所说的阴阳五行、两仪四象以及伏羲八卦,并且古城环水而建,将水与地脉恰当地结合起来,又符合中国自古就有的风水说,因而嘉陵江的水与古城相得益彰。

    4.【找一首描写乡村的诗句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梅子金黄杏子肥,菜花雪白麦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翁卷的《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陆游的《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维的《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鸲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的《春中田园》 屋中春鸠鸣,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现代诗歌: 麦收前的乡村 文 / 淘沙 田野里真静 金黄的麦芒间 流淌着风声 田野里真静 远方的村子里 悠扬着鸡鸣 田野里真静 两头驴子一大一小 走进了眼角的风景 田野里真静 麦垄里埋伏着眼睛 警戒着风吹草动 田野里真静 像大战前的某种前兆 又像极深的夜 等待着黎明 齐云山情思 初见你是在一个冬日午后 我不知道是太阳染黄了你 还是你染黄了阳光 你披着齐腰长发 经风梳理掀起金色的浪波 一些无名小花随意插在长发中 使你更加风情万种 绵延饱满的金黄 成熟在每一寸肌肤 令我产生一种抚摸的冲动 总想躺在你缠绵起伏的情节中 感受你最深动的诉说 我甚至想变成你身边的小草 一起笑看日升月落 千百年来极目远眺 风雨无阻 你每天屹立在湘南的最高处 以一种坚定 痴情守侯 总希望最先看见自己的梦绕魂牵 而云朵一定是你女儿 要不然她不会赖在怀中 凭风怎么劝说山外有山也不走 尽管有一两朵调皮 忍不住好奇悄悄离开 最终还是毅然回头 你用最温柔的方式 倾听每一只鸟的的歌唱 你用最从容的目光 注视每一朵山花的盛开 只有山涧的日夜奔腾 诠释着你人在高处的孤独 走过的总是草色的日子 枯荣仅是对季节的表白 而山脚永恒的绿色 就是你对春天的承诺乡村诗忆 正午的阳光 耀亮了树上的绿叶 和煦的风 拂动树下女孩的裙角 一头高大的山羊,披着雪花似的毛 在跳动的光斑里神气活现 古老的墓穴被重新发掘 琉璃灯的光在围观的人群里逡巡 沾满铜臭的青石板被孩子们无意地刻划 夕阳的背后是黄昏 黄昏时,卖油郎的铃声消失在村口 村口.那棵永远的老槐树下 溢满了鸟的鸣叫和人的欢唱 白胡子老爷爷的烟锅里冒出的青烟 熏出一段段凄怆的传说来 记得多年前的夜晚,穿着月白小衫的你 就是从这儿走向远方 后来,就再没有回来 断肠的人儿哟,当真断了肠 远方的天呀 已不再很蓝 放牛的孩子 折一朵雨后的蝴蝶花 带回家。

    5.下雨时描写古巷的诗

    《在风雨中飘摇的古巷》

    我能听到小巷的青石板在哭泣

    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古城的历史苍桑

    见证了一方土地的时代变迁

    每每走过小巷

    脚踏青石板

    便能听见它无声的诉说

    是那样的幽怨

    是那样的哀鸣

    讲叙着这座古城昔日的辉煌

    现代人的无奈

    匆匆脚步的人们

    都未能把这段故事听完

    如今小巷的青石板是真的老了

    被人遗忘在那冰冷的角落里

    6.关于青岩的诗句

    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止.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分列两旁的、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门窗间精雕细刻的小棂,石坊上倒立的石狮……无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信步走进一条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莫大距离,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仿佛是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还有令人称奇的,小小古镇居然同时有古老的寺庙、肃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被人称为“三教并存”.站在定广门上远远望去,尖顶的教堂与巍然的百岁坊遥遥相对,东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统一地在小镇上合理地存在着.初一、十五,寺庙里香火不断,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络绎不绝.偏远的地方多宗教场所并不足为奇,奇的是,镇民与生俱来的、对外来事物的宽容与大度,使本不属于这方天地的宗教信仰也在此生生不息.站在青岩镇的城楼上远眺,尖顶的教堂和肃穆巍然的贞女牌坊遥遥相对,你不觉得它们之间的突兀,反倒感觉出一种参差文化的不对称美,就像那镂空花窗、玻璃青瓦和五颜六色的现代商品,流露出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扯不断、理还乱.青岩最好的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淳朴民风.累了,镇民会挪出自己的椅子让你歇歇脚;渴了,会端上一碗清凉的苦丁茶,还要为你说上一段青岩的典故,让你的精神也解解乏.这一切,是可以随意享受的,如果你执意要给钱,一句“随便拿一点就行”或“几块钱就行”的话语更让你从心眼儿里喜欢这个小镇.

    也就是说,小镇中既有佛教徒、又同样盛行天主教和基督教,无法得知这样的“三教并存”现象是如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但据镇上人说,每每到了初一、十五、寺庙里的香火是不会断的,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而除了寺庙、教堂,镇上最有文化代表性的东西可能就是保存完好的古代牌坊,据说古镇原来是有8座石牌坊的,由于历史原因,现在只留下三座了,它们分别是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南门内的“赵伦理百岁坊”和靠近定广门的“周王氏媳妇刘氏节孝坊”,其中以节孝坊的建造最为大气,坊的上方甚至还镶嵌着圣旨立匾.更为戏剧化的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教堂就建在象征东方传统思想的节孝坊对面,高高尖顶屹立了百年之久,这种参差交错的不对称美以一种强烈的反差,被渲染到整个文化气氛中,所以在这里看似激烈的文化宗教冲突,却空前地融合起来,让人不得不感叹此弹丸之地内的文化包容性是多么神奇.

    青岩名人“黄老伯”家,此行的目的是看看那口传说中的井——蜜泉.黄家就靠着这口井里的水做出了闻名贵州的“黄记玫瑰糖”.黄家院子里有两口井,一口地势较低,那里面的水一般是作洗涤之用的,而另一口井地势就相对高一点,“蜜泉”两字刻在井口的石碑上,特别惹眼.浅尝一口,水质特别甘洌,清爽无比.不禁一口气把整碗都喝了下去.青岩在周边地区以玫瑰糖闻名,而这玫瑰糖就以黄家的卖得最好,原来好就好在这一口井上了,用这水做出的玫瑰糖能不香甜吗?

    7.关于“油纸伞”的诗词,古诗现代诗歌均可,最好是由著名作家创作的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作品赏析

    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他怀着一种缥缈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与芬芳,而她的内心却结着忧愁、哀怨。

    他逢着了这样的姑娘,然而转瞬即逝,“像梦中飘过”,她的颜色、芬芳、“太息般的眼光”以及“丁香般的惆怅”统统消散在“雨的哀曲里”。他依旧“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依旧怀着希望,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的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用世界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就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地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地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地抒情形象。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但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但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的,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深情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大去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雨巷

    8.描写乡村景色的诗歌

    乡村诗忆

    正午的阳光

    耀亮了树上的绿叶

    和煦的风

    拂动树下女孩的裙角

    一头高大的山羊,披着雪花似的毛

    在跳动的光斑里神气活现

    古老的墓穴被重新发掘

    琉璃灯的光在围观的人群里逡巡

    沾满铜臭的青石板被孩子们无意地刻划

    夕阳的背后是黄昏

    黄昏时,卖油郎的铃声消失在村口

    村口。那棵永远的老槐树下

    溢满了鸟的鸣叫和人的欢唱

    白胡子老爷爷的烟锅里冒出的青烟

    熏出一段段凄怆的传说来

    记得多年前的夜晚,穿着月白小衫的你

    就是从这儿走向远方

    后来,就再没有回来

    断肠的人儿哟,当真断了肠

    远方的天呀

    已不再很蓝

    放牛的孩子

    折一朵雨后的蝴蝶花

    带回家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