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初合日当午诗词

    1.【锄禾日当午是出自哪里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说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与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显见,李绅的诗风,与“锄禾日当午”诗的格调相一致.《全唐诗》收录李绅的诗,题《古风二首》,又称作《悯农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锄禾日当午”,另一首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首诗的意义相同. 一说“锄禾日当午”诗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唐朝另一位诗人聂夷中.此说的主要理由是:一,《全唐诗》于聂夷中和李绅名下分别收录这两首五言绝句,李绅《古风二首》诗后无篇章互见的说明,而在聂夷中《田家二首》诗后,加了一个脚注,称“锄禾日当午”等四句一作李绅诗.后来,人们选注聂夷中诗,干脆不取“锄禾”四句,这才引起误传.二,影印宋刻本《全芳备祖》列“锄禾”诗于聂夷中名下,所辑《田家二首》诗全文曰:“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山;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而此书在李绅名下仅收录“春种一粒粟”等四句,可见古人把这首诗判归了聂夷中.三,聂夷中(837~?),字坦之,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咸通进士.《唐诗纪事》说:“(聂夷中)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尤为清苦.”聂夷中出身贫寒,入仕后仅做过县尉小吏,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才有如此贴近生活的诗句.《全唐文》共收聂夷中诗一卷,诸如《田家》这类题材的诗歌占四分之一,看来“锄禾日当午”诗的作者,非聂夷中莫属. 以上两说都有道理,而一般认为作者是李绅,其实并非定论.。

    2.锄禾日当午全诗

    全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悯农二首》中的第二篇,原文翻译为: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赏析: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3.锄禾日当午古诗名字

    锄禾日当午古诗名字:悯农二首

    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

    其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扩展资料: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