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与世无争
1.体现与世无争的古文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2、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白居易《斋月静居》3、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4、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其一》5、石室人心静,冰潭月影残。——贾岛《寄白阁默公》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鸟穿浮云云不惊,沙沉流水水尚清。任他尘世多喧嚣,静我凡心立功名。
8、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9、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柳宗元《晨诣班超师院读禅经》10、凡事大半天注定,何必三更费心肠。1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12、官曹称心静,居处随迹幽。
——白居易《赠吴丹》1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 14、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白居易《船夜援琴》。
2.描写与世无争的诗句有哪些
1、《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译文: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只要性空,哪会有什么尘埃!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原本就没有菩提树,也并不是明亮的镜台。本来就是四大皆空,到哪里染上尘埃!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2、《归园田居(其一)》
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3、《归园田居·其二》
魏晋: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4、《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5、《归园田居·其三》
魏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3.谁能介绍点表达想平淡过一生与世无争的诗词
望月怀远》作者: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 作者望月怀思,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 ,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最喜欢这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此句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破山寺后禅院》作者: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作者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 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天净沙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枯藤老树昏鸦.衬托游子对家乡思念)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对家乡的情怀想念)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古道西风瘦马.抒出自己的悲痛)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夕阳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人浪迹天涯,思念到肠断.(断肠人在天涯.比喻游子思念家乡的悲心,痛到了“肠断”!)一组组巧妙的结合,伏着千万 思绪惆怅,笔锋一转,漂泊者的坎坎坷坷,深层的意境,跃然跳出,一幅 精美绝伦的古画浮在眼前!夕阳傍 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 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水龙吟 杨花词 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闲.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这首咏物词,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拟人化手法,把咏物和写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物即人,两不能别”.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4.征集诗词歌赋
桃花庵歌
【明】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5.有哪些是关于与世无争的诗句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三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6.有关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诗句有哪些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3.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4.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5.病来心静一无思,老去身闲百不为。
【释义】
1.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2. 是说修练到了一定的境界,已不存在凡世尘缘,万物皆空,浑然无我。
3.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4. 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内含是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远大报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
5. 人的心静并不是心的空洞,而是应该像深潭的水,不会因为有一点点的微风就喧哗。人生病了,往往会使人的心静下来。那时,人心所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有变化,处理事物的方式也会有改变。这也是好事。所以有人说“把人生的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的人有福了”。心静自然无思,无思可不是脑子不活动了,而是不会再思那些无意思的事情了。人生的多少是是非非,非非是是,当你静心一想,什么都算不得什么,不过只值一笑而已。
【出处】
1. 出自《六祖坛经》。乃六祖慧能的禅悟之言,《六祖坛经》是后人根据禅宗六祖惠能的话编著而成。
2. 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也就是观音心经。
3.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4.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一诗
5. 白居易的《斋月静居》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