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高鹗诗词

    1.清朝高鹗的《古剑》诗详解

    何谓武侠?止戈为武,这点很清楚。侠最早见于韩非子,他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为五蠹之一。后来司马迁为侠正名,认为“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壮士之厄困。”这就给侠下了一个初步的定义:守承诺,讲义气,轻生死,重节气。自西汉以后,此种私侠被压制,代之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口号,侠的境界阔宽了。我认为不管为公为私,能符合上面几点的诗词都应该属于武侠诗。

    武侠故事最成熟的是唐宋传奇,最成熟武侠诗也应该是在唐朝。陈子昂,崔颢,岑参,高适,王维,郭震……一大批诗人都写过武侠诗,当然,李白是当之无愧的武侠诗第一人。

    木兄已经举了大量李白的诗句,我就不狗尾续貂了,呵呵!私下认为李白的《侠客行》为其武侠诗之颠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此种风范,何人能敌?想当初,信陵君与朱亥,侯赢,一为权贵,一为布衣,唯以然诺为友,意气所至,忠诚为开,终成就不朽壮事,千古之下,犹有凌凌豪气也!

    李白那首《赠张相镐二首》我很喜欢,诗曰:“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欲誓斩鲸鲵,澄清洛阳水。”不言大抱负,却有凌云意。此人我是崇拜得很的。

    郭震曾有《古剑篇》非常有气势,篇幅太长,我在网吧上网,不引用了。

    刘叉有《姚秀才爱予小剑回赠》,诗曰:“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临行泻赠君,勿报细碎仇。”前三句平淡无奇,最后一句突如奇峰,经典!

    高鹗《古剑》曰:“一条秋水万黄金,千载谁明烈士心,夜半虚堂雷雨入,壁间惊起老龙吟。”这首和九能最喜欢的那首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还有传承关系呢!

    崔颢的《古游侠呈军中诸将》,岑参的《风雪送武判官归京》,高适的《燕歌行》,王维的《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真是举不胜举,皆精妙绝伦,都是可以归入武侠诗的,

    武侠词首推苏轼的《念奴娇》(如果这首算武侠诗的话,呵呵!)

    贺方回的那首《六州歌头》,也就是清欢指出的那首。写得豪情万丈,非真武人不能为也!如果所有的文人来场真刀真枪比武的话,我最看好贺方回。他是武官出身,四十岁才入文职。历史上的文武全才不多,纯以武功而论,他该入前三。(呵呵,写到这里突然有个想法,让那些文人比武,前十名该是谁?)

    南宋词人多文武全才,陆游的《汉宫春》词就曾经写过他杀虎的事件。辛弃疾更是率二三十骑入敌营擒敌首,估计金庸写《天龙八部》时一定想到了这个故事。(呵呵,手滑,扯远了。)

    诗庄词媚,由于文体所限,武侠词相对较少。不过,我认为豪放派的词,特别是南宋豪放词大都可以归入武侠词的,辛弃疾的几首《贺新郎》该为其中精品。刘克庄,张孝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具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古剑篇

    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

    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

    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2.清朝高鹗的《古剑》诗详解

    高鹗《古剑》是一首借物咏怀的诗。

    咏古剑,诗中却不出“古剑”二字,而是以“秋水”、“老龙”作代称。以秋水喻剑,由来已久。

    《越绝书》说:“太阿(宝剑名)剑色,视之如秋水。”白居易《李都尉古剑》说:“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

    其中有典故。这里太长,不便多说。

    此诗前两句写古剑的价值,后两句说古剑的遭遇。诗人以万两黄金表明古剑的珍贵;但此剑并非徒然供人赏玩的摆设,而是为人建功立业的武器,故诗人又从古剑发挥作用的角度引出次句。

    “烈士”,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曹操《步出夏门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古代,文人学士常多失意,因而认为读书求仕进,还不如驰骋疆场求取功名,刀枪剑戟等就成了不可缺少的武器。故诗中以“烈士心”说建功立业,实际上是在指明古剑的作用。

    “谁明”二字则又表明“烈士心”无人理解,透过一层指出了古剑不能为世所用。从一二句可以看出,诗人既是以剑自喻,表明心迹,同时又是以“烈士”隐然自寓,自述壮怀,古剑、烈士、诗人,三者已融为一体。

    后两句即从被闲置不用的处境展开进一步的描写。“虚堂”,空寂的厅堂。

    “虚堂”的“壁间”是挂剑的地方。当夜半雷鸣闪电、急风骤雨突然闯入厅堂时,不甘寂寞的古剑仿佛受到感应,从沉睡中惊醒,发出声声龙吟。

    以“龙吟”写剑声,是龙与剑的比喻的延伸,与另一个传说故事相关。(用典略去) 此诗的风格于悲凉中见沉雄。

    诗人以力能找鼎之笔将个人的牢骚不平与千载烈士的苦闷相沟通,作为烈士的心声传出,使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只关乎一人一事,而具有了广泛 社会历史的概括性;迎风雪而龙吟的描写,更进一步将诗情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一个不愿受命运摆布的奋发有为的形象呼之欲出。 首句“一条秋水”与“万黄金”自对,以“一”呼出“万”字,次句又接以“千”字,一起笔就以一种夸张的语势先声夺人,动人视听;三四句又以句意相承的散文行文字联翩而下,一气呵成,与抑塞不平、一吐为快的抒情要求相适应。

    古人说:“诗言志。”(《尚书·尧典》)高鹗和长期怀才不遇。

    他熟谙经史,却屡试不中(中举与中进士已是晚年之事),故悲思郁结,但又不失自强自信,便托物言志,于咏剑之际将自己的苦闷与壮心和盘托出。

    3.高鹗的资料

    高鹗 生卒年: 约1738—约1815 清代文学家。

    字兰墅,一字云士。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

    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少年时喜冶游。中年一度在外课馆。

    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诗宗盛唐,词风近于花间派,论文则“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强调以意为主。

    他热衷仕进,累试不第,乾隆五十三年(1788),始为顺天乡试举人。六十年进士。

    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嘉庆六年(1801)为顺天乡试同考官。

    十四年,由侍读选江南道监察御史。十八年,升刑科给事中。

    在任以“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见称。晚年家贫官冷,两袖清风。

    所以虽著作如林,却多未及问世而赍志以终。清代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红楼梦》(程甲本)序据张问陶《船山诗草·赠高兰墅鹗同年》诗自注说:“传奇《红楼梦》80回以后,俱兰墅所补。”

    并有“侠气君能空紫塞,艳情人自说《红楼》”之句。一般认为长篇小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

    一说是程伟元与高鹗共同续成,也有据乾隆间萃文书屋本《红楼梦》程伟元“序”及“引言”谈及陆续购得后40回续书残抄本事,认为另有续写之人,程、高只做了修补整理工作。程伟元(?~约1818)字小泉,苏州人。

    以科场失意,一生未仕。乾隆末年流寓京师,得与高鹗相识,其时高鹗正当科场蹭蹬,“闲且惫矣”,遂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共同以活字版首次刊行120回《红楼梦》(世称“程甲本”)。

    翌年又大量改动前80回文字情节,续书亦多有修改,仍由萃文书屋印行(世称“程乙本”),此后坊间通行即此种刊本。《红楼梦》后40回续书,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稍微有些不如曹雪芹所著前80回。

    但其最大贡献在于能遵循曹雪芹的很多语言结构说话技巧,大体完成全书的整体结构,使故事首尾完整,因而使《红楼梦》得以迅速广泛地流传开来。对于一些重要情节的处理,如贾府日渐衰败,大祸迭起而导致锦衣军的查抄,黛死钗嫁、宝玉出家以完成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等,都能体察许多红学家的所谓"权威"观点,与红学家的思维意识有所呼应,观点也较一致,并具有一定感染力量。

    某些章节如夏金桂撒泼、贾政作官、黛玉焚稿及袭人改嫁等描写都写得较为生动。但续书极不受欢迎,根本之点是背离了红学家眼中的红楼精神,结尾写贾宝玉科考中举,贾府衰败后居然又“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等等,显然有乖红学家的主旨,也未能摆脱当下流行红学家的批评要旨。

    它还过多渲染了神鬼显灵、因果报应之类的迷信色彩(其实曹雪芹也迷信)。在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细节描写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合索隐研究之处。

    此外,程伟元、高鹗对前80回的改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红学家的利益。例如对贾宝玉的对话、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多处文字修改和尤三姐故事的变动,反映出他们无论在思想认识、艺术才能还是审美情趣上,都与红学家眼中的想当然"原著"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尽管如此,这种续书与同时代的其他各种《红楼梦》续书相比,显然流行得多。它得以随曹著前80回而广泛流传,不是偶然的。

    “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国朝历科题名碑记》)。 据尚达翔教授考证;他“大约生于乾隆十八年左右,卒于嘉庆十九年冬至廿年间”。

    (《高鹗诗词笺注·前言》)他去世以后,其学生增龄对他很惋惜,并将其遗著编辑出版,亲写一序,云:“兰墅夫子,铁岭汉军人也。由乙卯进士,历官给谏 誊满京华。

    而家贫官冷,两袖清风。故著如林,未遑问世,竟赍志以终……。”

    这是历史留下的唯一的“高鄂小传”。1791年萃文书屋的活字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序言,落款处写:“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咸丰辛酉重刊《红香馆诗草》序言的落款写:“甲戌之秋八月既望,铁岭高鹗序”。

    另外《兰墅砚香词》自题:“奉天高鹗著”。清康熙以后铁岭县以属奉天府。

    推断高鹗是奉天府(今辽宁)铁岭县人。高鹗的家有田产,父亲是个读书人。

    但他自幼不受儒学禁锢,少年放荡常和“酒伴”们闲逛,乃至“趁蝶随蜂,浪赢两袖香留”(《声声慢》)。长大后追求功名的欲望极盛,于是熟谙经史,但几次赶考,都闹了个金榜无名。

    这给了他精神上以莫大打击。他三十岁左右离京到外地做了一段私塾先生。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回京考试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进士,于是步入了宦海。他历任过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藉、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掌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

    高鹗多才多艺,性格爽朗。他不仅能写小说、诗词、而且还工于戏曲,绘画、对“金石之学亦靡不通晓”。

    在他的影响,家教下,使他的女儿高仪凤诗歌长进,成了嘉庆、道光年间颇有名气的诗人。高鹗对人热情,能言善讲,办事利落。

    正如他的同僚们对他的评价那样:“兰墅天才明敏,遇事如锥脱颖,无所不办”(徐润第《郭艮斋遗涂继畲书》)。嘉庆六年(180]年)他奉旨做顺天乡试的“考官”,给应仕的人判卷,非常认真,宁可通宵。

    4.高鹗是曹雪琴的谁

    他是曹雪芹的朋友,是在曹雪芹逝世后续写红楼梦的。

    他的资料是:生卒年: 约1738—约1815 清代文学家。字兰墅,一字云士。

    因酷爱小说《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

    祖籍铁岭(今属辽宁),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少年时喜冶游。

    中年一度在外课馆。熟谙经史,工于八股文,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亦颇通晓。

    诗宗盛唐,词风近于花间派,论文则“辞必端其本,修之乃立诚”,强调以意为主。他热衷仕进,累试不第,乾隆五十三年(1788),始为顺天乡试举人。

    六十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内阁侍读。

    嘉庆六年(1801)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四年,由侍读选江南道监察御史。

    十八年,升刑科给事中。在任以“操守谨、政事勤、才具长”见称。

    晚年家贫官冷,两袖清风。所以虽著作如林,却多未及问世而赍志以终。

    清代乾隆五十六年萃文书屋活字印本《红楼梦》(程甲本)序据张问陶《船山诗草·赠高兰墅鹗同年》诗自注说:“传奇《红楼梦》80回以后,俱兰墅所补。”并有“侠气君能空紫塞,艳情人自说《红楼》”之句。

    一般认为长篇小说《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一说是程伟元与高鹗共同续成,也有据乾隆间萃文书屋本《红楼梦》程伟元“序”及“引言”谈及陆续购得后40回续书残抄本事,认为另有续写之人,程、高只做了修补整理工作。

    程伟元(?~约1818)字小泉,苏州人。以科场失意,一生未仕。

    乾隆末年流寓京师,得与高鹗相识,其时高鹗正当科场蹭蹬,“闲且惫矣”,遂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共同以活字版首次刊行120回《红楼梦》(世称“程甲本”)。翌年又大量改动前80回文字情节,续书亦多有修改,仍由萃文书屋印行(世称“程乙本”),此后坊间通行即此种刊本。

    《红楼梦》后40回续书,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显然不如曹雪芹所著前80回。但其最大贡献在于能遵循曹雪芹隐喻暗示的线索,大体完成全书的悲剧构思,使故事首尾完整,因而使《红楼梦》得以迅速广泛地流传开来。

    对于一些重要情节的处理,如贾府日渐衰败,大祸迭起而导致锦衣军的查抄,黛死钗嫁、宝玉出家以完成爱情故事的悲剧结局等,都能体察原作的艺术用心,与前书有所呼应,气氛也较一致,并具有一定感染力量。某些章节如夏金桂撒泼、贾政作官、黛玉焚稿及袭人改嫁等描写都写得较为生动。

    但续书存在严重缺陷,根本之点是背离了曹雪芹原著的精神,结尾写贾宝玉科考中举,贾府衰败后居然又“沐皇恩”、“延世泽”、“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等等,显然有乖原作主旨,也未能摆脱“大团圆”的窠臼。它还过多渲染了神鬼显灵、因果报应之类的迷信色彩。

    在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细节描写等方面也存在许多失败之处。此外,程伟元、高鹗对前80回的改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著。

    例如对贾宝玉的对话、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等方面的多处文字修改和尤三姐故事的变动,反映出他们无论在思想认识、艺术才能还是审美情趣上,都与曹雪芹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尽管如此,这种续书与同时代的其他各种《红楼梦》续书相比,显然胜过一筹。

    它得以随曹著前80回而广泛流传,不是偶然的。 “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国朝历科题名碑记》)。

    据尚达翔教授考证;他“大约生于乾隆十八年左右,卒于嘉庆十九年冬至廿年间”。(《高鹗诗词笺注·前言》)他去世以后,其学生增龄对他很惋惜,并将其遗著编辑出版,亲写一序,云:“兰墅夫子,铁岭汉军人也。

    由乙卯进士,历官给谏 誊满京华。而家贫官冷,两袖清风。

    故著如林,未遑问世,竟赍志以终……。”这是历史留下的唯一的“高鄂小传”。

    1791年萃文书屋的活字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序言,落款处写:“乾隆辛亥冬至后五日,铁岭高鹗叙并书”;咸丰辛酉重刊《红香馆诗草》序言的落款写:“甲戌之秋八月既望,铁岭高鹗序”。另外《兰墅砚香词》自题:“奉天高鹗著”。

    清康熙以后铁岭县以属奉天府。推断高鹗是奉天府(今辽宁)铁岭县人。

    高鹗的家有田产,父亲是个读书人。但他自幼不受儒学禁锢,少年放荡常和“酒伴”们闲逛,乃至“趁蝶随蜂,浪赢两袖香留”(《声声慢》)。

    长大后追求功名的欲望极盛,于是熟谙经史,但几次赶考,都闹了个金榜无名。这给了他精神上以莫大打击。

    他三十岁左右离京到外地做了一段私塾先生。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回京考试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进士,于是步入了宦海。

    他历任过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藉、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掌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 高鹗多才多艺,性格爽朗。

    他不仅能写小说、诗词、而且还工于戏曲,绘画、对“金石之学亦靡不通晓”。在他的影响,家教下,使他的女儿高仪凤诗歌长进,成了嘉庆、道光年间颇有名气的诗人。

    高鹗对人热情,能言善讲,办事利落。正如他的同僚们对他的评价那样:“兰墅天才明敏,遇事如锥脱颖,无所不办”(徐润第《郭艮斋遗涂继畲书》)。

    嘉庆六年(180]年)他奉旨做顺天乡试的“考官”,给应仕的人判卷,非常认真,宁可通宵达旦也不许自己有一点马虎。 “磊落高兰墅,文章有内心。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