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晓月诗词赏析
1.卢沟晓月的特点(几个词概括)
卢沟桥的东西两头各有一座碑亭,西头碑亭内竖着一座清乾隆皇帝视察卢沟桥的诗碑,东头碑亭内矗立着一座汉白玉碑,上刻“卢沟晓月”4个大字,字迹秀润妩媚,为乾隆皇帝所书。卢沟晓月是古时北京八景之一,其意境是由远山、近水、晓月、美桥之情趣,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而构成的。古桥本身是构成这一意境的主体。据《图书集成、考工典》载:“桥东筑城,为九道咽喉。五更他处不见月,惟卢沟桥见之。”又据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载,卢沟桥一带“每当晴空月正,野旷天低,曙色苍苍,波水淼淼,为京师八景之一”,故名为“卢沟晓月”,“卢沟晓月”遂成著名燕京八景之一。
西方一位哲人曾说过:“当世上一切歌曲和传说都湮灭无闻的时候,只有建筑在与你说话 ……”是的,那卢沟桥上每头昂首挺胸、狮口大张的石狮,不是正在向过往行人诉说着发生在这座宏伟石桥上的那一件件不容忘记的历史吗?
2.“卢沟晓月”中“晓”怎么解释
卢沟晓月”的来源 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传说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
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实,卢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卢沟桥上不如?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卢沟桥的确是一位善于想象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作科学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
朝气清蒙,烘托出那勾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若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反射的美感。
你说,偏以“晓月”陪衬这“碧草卢沟(语出清刘履芬《欧梦词》中《长亭怨》一词:“叹销春间关轮铁,碧草卢沟,短长程接。”) ”不是最相称的“妙境”吗? (节选自王统照《卢沟晓月》,载于《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我们从资料中看到,建成于金明昌三年(1192)的卢沟桥,因它横跨于卢沟河上而得名。
卢沟河的上游叫桑干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今朔县)的雷山。这条河因为流经这里的卢师山,也因为水质混浊,水色发黑,所以也曾叫过黑沟河、卢沟河。
直到清代康熙年间,他为了给这条河起个吉利的名字,能够镇住卢沟河的经常泛滥,才改名为永定河。建于金代的卢沟桥,是一座长266.5米,宽7.5米、11孔的联拱石桥。
它对北京来说,称得起是一座最老、最大、也是最壮观的大石桥。金章宗很推崇这座卢沟桥,就给它封了个“卢沟晓月”的雅号,并把它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有的资料这样注解说:“每当五更鸡唱,斜月西沉,卢沟桥的月色格外妩媚,因以得名卢沟晓月。” (节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晓月》,载于1982年2月14日《北京晚报》)。
3.卢沟晓月的晓什么意思
晓
暁
xiao(四声)
<;名>
(象形。从日,尧声。本义:天明)
同本义。今专指天刚亮 [dawn;daybreak]
晓,明也。――《说文》
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淮南子·俶真》
晓驾炭车辗冰辙。――唐·白居易《卖炭翁》
晓看红湿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晓当尽戮之。――《资治通鉴·唐纪》
梳晓鬟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又如:破晓(刚亮);拂晓(天快亮);晓雾;晓舌(鸟拂晓叫);晓暝(天将亮的时候);晓行;晓鸡初啼;晓星;晓岚;鸡鸣报晓;晓夕(日夜);晓天,晓色(拂晓时的天色);晓月,晓魄(拂晓残月)
清晨 [morning]
晓光浮野,朝烟承日回。――梁·简文帝《侍游新亭应令诗》
又如:晓日(朝阳);晓夕;晓光(清晨的日光);晓妆(晨妆);晓昏(朝夕);晓霜(早上的霜露)
4.在王统照写的《卢沟晓月》中,为什么说京都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
乾隆爷也曾为卢沟桥作诗噢. 您说得极好~~ "卢沟晓月" 甚富诗意!!! 卢沟桥至京城三十余里,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罢饯别酒,启程上路,来到卢沟河畔已是夕阳西下之时了。客人们不得不找地投宿准备来日早行。于是此处逐渐发展为京城西南的第一个歇宿点。我们从元代《卢沟伐木图》上看到当时卢沟河畔茶肆酒馆、招商旅店之繁华及策马驱车、步行担担、风尘仆仆客人之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已鸡鸣三遍,洗漱登程,首先感觉是晓月当空,东方露出鱼肚白色,天空残月倒挂,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此时方可真正体会到“卢沟晓月”之意。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的一首卢沟诗:“河分桥柱如瓜蔓,路人都门似犬牙,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元代,陈孚《卢沟晓月》诗:“长桥弯弯抵海鲸,河水不溅永峥嵘;远鸡数声灯火杳,残蟾犹映长庚月。道上征车铎声急,霜花如钱马鬃湿;忽惊沙际影摇金,白鸥飞下黄芦立。”
明代,张元芳的《卢沟晓月》诗很有代表性:“禁城曙色望漫漫,霜落疏林刻漏残;天没长河宫树晓,月明芒草戌楼寒。参差阙角双龙迫,迤逦卢沟匹马看,万户鸡鸣茅舍冷,遥瞻北极在云端”。邹缉题己绂《北京八景图》称:“卢沟本桑乾河,曰浑河,亦曰小黄河……去都三十里,有石桥跨于河,广二百余步,其上两旁皆石栏,雕刻石狮,形状奇巧。成于金明昌三年,桥之路,西通关峡,南达江淮,两旁多旅舍。以其密尔京都,行人使客,往来络绎,疏星晓月,曙景苍然,亦一奇也,故曰卢沟晓月”。邹缉还有《卢沟晓月》诗;“河桥残月晓苍苍,照见卢沟野水黄。树入平郊分淡霭,天空断岸露微光。北趋禁阙神京近,南去征车客路长。多少行人此来往,马蹄踏尽五更霜。”
清代,乾隆曾到过卢沟桥,并写有《过卢沟桥》诗:“薄雾轻霜凑凛秋,行旌复此渡卢沟。感深风木睽逾岁,望切鼎湖巍易州。晓月苍凉谁逸句,浑流萦带自沧洲。西成景象今年好,又见芃芃满绿畴。”乾隆十六年(1751年),奉太后谒泰陵,过卢沟桥又作诗:“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入定衲僧心共印,怀程客子影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并题“卢沟晓月”,立碑于桥头。
5.您能提供石祥写的诗《卢沟晓月》吗
帮你找到啦,祝朗诵成功! 卢沟晓月 石祥 公元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 夜 一个漫长的夜 一个血腥的夜 卢沟桥在滴血 杨柳岸在滴血 沉睡的石狮在滴血 梦中的民族在滴血 啊!血……血……血 苍天有眼也滴血 看———卢沟桥头 一弯血红的残月 轰!轰!轰 日军的挑衅和炮弹 一起飞来 宛平城内卢沟桥畔 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膏药旗 遮挡我半壁江山 侵略者的铁蹄 肆无忌惮地践踏侵略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全国爱国的同胞们 ……看准那敌人, 把他消灭!冲啊……” 英勇的二十九军将士 浴血奋战 艰苦卓绝 头颅和祖国山峰共存亡 热血与江河流泉同喷泻 抵抗得壮烈 牺牲得壮烈 啊!烈———烈———烈 卢沟晓月含泪举杯 与抗日英雄壮别 啊!卢沟晓月 八年圆圆缺缺八年抗战告捷 “七七事变” 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中国抗战史上 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看今朝 ———卢沟晓月 多么明媚多么皎洁 她以和平的目光 放飞一群群和平鸽 衔着绿色的橄榄枝叶 中国人民 遭受过侵略战争的严重伤害 对和平更加热爱更加关切 教科书岂容篡改历史 靖国神社怎能参拜战犯罪孽 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 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同唱一首 《和平发展之歌》 普天共赏 卢沟晓月。
6.“卢沟晓月”中“晓”怎么解释
卢沟晓月”的来源 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传说是另有原因: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
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其实,卢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卢沟桥上不如?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卢沟桥的确是一位善于想象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作科学的测验。你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
朝气清蒙,烘托出那勾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若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生发出多少反射的美感。
你说,偏以“晓月”陪衬这“碧草卢沟(语出清刘履芬《欧梦词》中《长亭怨》一词:“叹销春间关轮铁,碧草卢沟,短长程接。”) ”不是最相称的“妙境”吗? (节选自王统照《卢沟晓月》,载于《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我们从资料中看到,建成于金明昌三年(1192)的卢沟桥,因它横跨于卢沟河上而得名。
卢沟河的上游叫桑干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今朔县)的雷山。这条河因为流经这里的卢师山,也因为水质混浊,水色发黑,所以也曾叫过黑沟河、卢沟河。
直到清代康熙年间,他为了给这条河起个吉利的名字,能够镇住卢沟河的经常泛滥,才改名为永定河。建于金代的卢沟桥,是一座长266.5米,宽7.5米、11孔的联拱石桥。
它对北京来说,称得起是一座最老、最大、也是最壮观的大石桥。金章宗很推崇这座卢沟桥,就给它封了个“卢沟晓月”的雅号,并把它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有的资料这样注解说:“每当五更鸡唱,斜月西沉,卢沟桥的月色格外妩媚,因以得名卢沟晓月。” (节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晓月》,载于1982年2月14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