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自哪首诗

    出自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qián wú gǔ rén,hòu wú lái zhě)

    解释: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示例:文惠喜堆墨书,深自矜负,号~。 ★宋·刘攽《中山诗话》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独一无二。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少任侠。其诗标

    陈子昂

    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子昂集》。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赏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2.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首诗的意思

    这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但是你写的有误,原诗应该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3.哪一首诗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吟雪诗

    哪一首诗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吟雪诗?

    如果我说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想必极少有人反对。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下子就把我们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天地茫茫,纯然一色。

    因雪而得、以雪冠名,却并非为雪所作,而是在借雪言志。老人家那无与伦比的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确实是千古之绝唱。

    这篇气势恢弘的词作,大气磅礴,酣畅淋漓。那一刻,老人家思接千载,洞悉未来,豪情万丈,傲视古今。词中流溢出的都是解救天下的正气、一统天下的霸气、感召天下的雅气。在诗词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美。雪景唤起了毛主席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他的历史使命感,使他心中充盈了无比的热爱和无限的激情。其情感之真挚、寓意之深远、哲理之精辟,令人拍案叫绝。

    每当我面对这铺天盖地的白雪,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这首《沁园春·雪》。

    ?

    其实,毛主席写雪的诗不只是沁园春·雪》,还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七律·冬云》《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

    4.“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出处

    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出自——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意思是——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二、附原文如下: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四、作者简介: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