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书籍装帧
1.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有哪几种方法
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有以下几大类: 编简 竹木简的装帧形式。
古人书写于竹木简,以篇为单位,写完一篇,以绳作结。编简成策,第 一策必定要标写这一策书的篇名。
编简成策之后,以尾简为轴心,朝前卷起,装入帙内,以便 收藏。 帛书 帛书,在装帧形式上与简策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将文字书写在丝织品上的一种形式。
较之 简策有轻便易于携带、面幅宽阔、容纳文字较多、易于着墨、抒卷折叠方便等优点。 卷子装 又称卷轴装。
编简、帛书的古书装帧形式。纸书盛行后,也效法帛书,装帧亦是将写好的长 条纸书,形成卷子形式,故称卷子装。
流行于隋、唐时期。现在中国画的装裱也用这种卷轴形式 来保存作品。
经折装 又称折子装。出现在9世纪中叶以后的唐代晚期。
装帧的形式是依一定的行数左右连续 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前、后粘裱厚纸板,作为护封。经折装克服了卷子装的卷舒不便 的问题。
蝴蝶装 适用于雕版印书的特点而创造了蝴蝶装。此种装帧形式是把印好的书页,以版心中缝线为 轴心,字对字地折叠。
以版口一方为准,逐叶粘贴,打开书本,版口居中,书页朝左、右边展开。 宋元时期盛行此装帧形式。
因蝴蝶装的书页是单页,翻阅时,易产生无字的背面向人,有字的正 面朝里的现象,阅读不方便是蝴蝶装的缺点。 包背装 装帧的形式是将书页正折,版心向外,书页左右两边朝向书脊订口处,集数页为叠,排好顺 序,以版口处为基准用纸捻穿订固定,天头、地脚、订口处裁齐,形成书背。
外粘裱一张比书页略 宽略硬的纸作为封面、封底。此装帧形式缘自包裹书背,所以称其为包背装。
包背装的书籍出 现在南宋后期。元、明、清也多用此形式。
如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等。 线装 装帧形式与包背装近似。
书页正折,版心外向,封面、封底各一张,与书背排齐,打眼订线。 线装书既便于翻阅,又不易散破。
线装是中国传统的装订技术史上最为进步的形式,具有典雅 的中国民族风格的装帧特征。线装书的出现,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装帧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 族风格,至今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中国书”的象征。
2.古代图书的装帧形制的演变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
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
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
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
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
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
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
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
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二、辽金时代北京的书籍装帧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书籍的出版进入了新的时期。由于生产手段的改变,使书籍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使更多人能有读书机会;书籍需求量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
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则越来越重视,从开本的选用、版芯的大小、字体和行格、装帧形式、封皮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 印刷术发明于隋未唐初,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于公元704年前后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敦煌发现的《金刚经》。
刻印于公元868年,都为卷轴装。由此可知,卷轴装为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种装帧形式。
最早印刷的一般书籍是《唐韵》,其装帧形式可能是旋风装,约印于唐晚期。 从唐到五代,印刷还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吴越等地有印刷记载。
到宋代,出版印刷业才逐渐普及,政府印书、民间印书、学校印书、寺院印书都发展起来,印书的地域也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出版印刷业。
过去对辽代北京印刷的书籍,多数只见于记载,实物留传的很少。例如:辽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编的《龙龛手镜》,乾统年间(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医书《时后方》、《百一方》,以及辽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经总集《契丹藏》。
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四层佛像胸中,发现了一批辽代印刷品,大部分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土生经疏科文》一卷,最晚的为天庆年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萨戒坛所牍》一书。其他书籍有《契丹藏》及辽代刻印经卷47件,辽刻书籍8件,雕印着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为公元990~1121年之间。
从这些印刷品的题记中,我们还知道了一批辽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单位,其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燕京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大吴天寺福慧楼下成家”、“燕京悯忠寺”、“燕京圣寿寺”等。由此可以看出,辽代北京的印刷业已十分兴盛。
北宋最早刻印的书为开宝五年(公元972。
3.毕业创作
我觉得吧应该结合中国古典与现在文化元素,带有中国元素的东西很多只要是中国现有的和中国古代的任何东西都是中国风格 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 绝技的皮影戏 中国戏剧 或者中国人用过的任何器具等,分章节介绍,主题大刚本书主要内容要给别人表达什么。给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启发。
当然如果素材多的话更好,但可以用少量的文字来点缀起画龙点眼的作用一方面你可以不用那么多图,下边提供网站,昵图是很好但你说分不够。
红动中国 是不错的素材网站,关于中国风的图文也很多。试找一下吧。免费的素材网如。
树叶子
我图网
期待您的大作,,,,,,。。
4.古典书籍装帧的毕业论文应该朝哪个方向写
你可以从历史角度、文化角度、写写国内的和国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书籍装帧的发展过程。
一、对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理解和设计思想古典文学书籍装帧的设计,需要对被装帧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提炼。我国的古典书籍中的线装书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随意,但从总体上考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的,从色彩调赋、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
而现代装帧设计,因为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未免能够达到这种效果。那么,我们现在对古典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味道呢? 一味地追求古典, 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 一味地追求现代, 又将使古典文学书籍的装帧缺少古典文学的“气韵”, 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古典文学作品装帧美的需要。
当今对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应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韵, 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整个总体设计上, 既不失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
古今装帧审美学方式的统一,是当代对中国古典文学书籍进行装帧设计的需要。书籍从人类文明产生至今,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发挥着它自身的作用。
人类从最早的刻骨、刻竹的记事,到现代印刷技术、书籍的装帧,在长期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一个国家对书籍装帧水平的高低,书籍品种的多少,出版发行量的大小,已成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发达的一个标志。
书籍装帧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由简单到复杂,从单纯的书籍加工到当今艺术创作。现在,书籍装帧已不再只是简单地一页页纸的装订,而是装帧设计者对书籍的二度艺术创作,是装帧艺术家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书籍装帧设计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它是绘画、摄影、书法、金石等艺术形式的综合应用, 需要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科技等方面的知识, 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对书籍的装帧设计,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 还应赋予装帧设计的商业性。
书籍是放在书架上的,在具有展示性的同时,还应有吸引读者的功能。因此,它在具有欣赏价值的同时,要能刺激读者阅读书。
二、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几种形式和演变过程1、绳串联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
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
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2、竹简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
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
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3、帛书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4、石经(石碑)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数20多万字。
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字形排列。
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5、拓印(卷轴)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
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和陶文的拓印。
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
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
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6、经折装、旋风装和蝴蝶装(印刷术发明初期、辽金时代。
5.书籍如何装帧
书籍装帧包含三大部分:封面设计,包括封面、封底、书脊设计,精装书还有护封设计;版式设计,包括扉页、环衬、字体、开本、装订方式等;插图,包括题头、尾花和插图创作等。
一、封面设计 假如书籍装帧犹如一组建筑,那么书籍封面无疑是这些建筑的外观。不管是西方哥特式的教堂,还是中国古典式的皇宫寺院,建筑外观都能体现出建筑的精神。
而封面也是如此,将集中地体现书籍的主题精神,它是书籍装帧设计的一个重点。 封面的形式要素同样包括了文字和图形两大类,封面设计也同样需要突出主体形象。
但从构思到表现都讲究一种写意美。表现在以文字为主和以图形为主的设计上,都是如此。
1.文字 封面上简练的文字,主要是书名(包括丛书名、副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这些留在封面上的文字信息,在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丰富画面,可重复书名、加上拼音或外文书名,或目录和适量的广告语。
有时为了画面的需要,在封面上也可以不安排作者名有出版社名,让它们出现在书脊和扉页上,封面只留下不可缺少的书名。说明文(出版意图、丛书的目录、作者简介)责任编辑、装帧设计者名、书号定价等,则根据设计需要安排在勒口、封底和内页上。
充满活力的字体何尝不是根据书籍的体 裁、风格、特点而定,字体的排列同样象广告设 计构图中所讲述的,把它们视为点、线、面来进行设计,有机地融入画面结构中,参与各种排列组合和分割,产生趣味新颖的形式,让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2.图形 封面上的图形,包括了了摄影、插图和图案,有写实的、有抽象的、还有写意的。
具体的写实手法应用在少儿的知识读物、通俗读物和某些文艺、科技读物的封面设计中较多。因为少年儿童和文化程度低的读者对于具体的形象更容易理解。
而科技读物和一些建筑、生活 用品之类一画册封面运用具象图片,就具备了科学性、准确性和感人的说明力。 有些科技、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封面设计, 有时很难用具体的形象去提炼表现,可以运用 抽象的形式表现,使读者能够意会到其中的含义,得到精神感受。
在文学的封面上大量使用“写意”的手法,不只是象具象和抽象形式那样提炼原著内容的“写意”。而是似象非象的形式去表现。
中国画中有写意的手法,着重于抓住形和神的表现,以简练的手法获得具有气韵的情调和感人的联想。有人把自然图案的变化方法也称为 “写意变化”,在简练的自然形式基础上,发挥想象力,追求形式美的表现。
进行夸张、变化和 组合。而运用写意手法作为封面的形象,会使封面的表现更具象征意义和艺术的趣味性。
如《少年文艺》封面“少”字的大特写,好似飘扬的红领巾,给人一种联想,从构思到形式上都体现了《少年文艺》的个性。而变形的儿童读物封面,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从中能找到童话、神话和寓言故事中自己的知心朋友。
那些具有写意的中外古今图案,在体现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上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3.封面整体 封面其实并不只是正面,诚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正面。
但是出于审美的高要求,不应当将反面弃之不顾,再看书脊在书架上也同样 发挥着广告和美观的作用。因此,封面的正反面和书脊都应纳入封面设计的范围。
整个封面是书籍装帧大整体中的一个小整体,正反和书脊的相互关系有着统一的构思和表现,这种关系处理得成败,同样影响着书籍装帧设计的整体效果。 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种类型: A.正反面设计完全相同。
或大体设计相同,但文字有所变动,正面出现书名,反面采用拼音、外语,或极小的责任编辑、装帧设计人员名字。正反两面色彩、设汁有所变化。
B.以一张完整的设计画面分成封面、封 底和书脊,分别装饰文字。 C.封底以封面缩小的画面,或小标志、图案与正面形成呼应。
D.书脊应该是封面设计的体现,尤其在厚厚的书籍上,表现尤为如此,而不应满足于排列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通过与正面书名相同的字体,在狭长的面积内,安排好大小、疏密关系,有些运用几何的点、线、面和图形进行分割和与正反面形成呼应,并与之形成节奏变化。
E.书脊的设计可以独居一面,可以用文字压在跨面的设计上。在精装的书籍上,常常还有护封,既能起一种保护作用,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是一种小型广告。
护封设计纸张、印刷精彩,表现力丰富。有护封的封面可以简洁些,达到变化的效果,同时又因为封面运用了亚麻布、漆布、皮革等装帧材料和印刷工艺的制约,故采用简洁的表现式。
护封的勒口也需精心设计,成为封面整体的一部分,并可利用其刊登内容提要、作者介绍、出版信息,丛书目录等。护封分全护封和半护封,半护封的高度只占封面的一半,包在封面的腰部,故称为腰带,用来刊登书籍广告和有关书的一些补充各项,也起着装饰作用。
二、版面设计 所谓版面设计,就是指在一定的新闻出版物幅面内,确定版面各要素的合理布局,即确定版心的尺寸及其在版面上所占的空间位置、文字的编排形式、文字的字体字号、文字的行间距、图片与表格的位置及排版形式、版面装饰物的使用等,使新闻出版物的版面具有美感并有独。
6.急求:我想入书籍装帧的行业,需要学习些什么东西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制的演变 中国的书籍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装帧形制,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商代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距今已有3000余年。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 来,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
从商代后期开始,出现了青铜器铭文,统治者将重要文书铸于青铜器上。特别是到了西周,铭文可以容载较多的文字。
西周的毛公鼎的铭文达 500字,因人们多把古代这种铸之铜器上的铭文看作古代“原始书籍”形式之一,故多数书史家认为,它也是古代书籍装帧的一种形制。 竹简是纸发明前最具代表性的书籍形制。
它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任意确定简数,一简书字一行,最后用上下两道绳编串起来,卷捆后保存, 还有苇编和丝编两种,考究者用织物缝袋装入。竹简约起源于西周后期,一直延用到公元4世纪。
竹简除以竹制成外,也有用木者称木简。与竹简 并行的还有木牍,制成长方形木片,用于书写短文。
帛书是略晚于竹简的一种书籍形式,它是将文字书写于丝织品上,其装帧形制是缝边后成卷存放,由于材料昂贵,多为统治者书写公文或作绘 画用,一般书籍使用较少。 石经也是古代书籍的一种形制。
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它开刻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将儒家七经刻于46块石碑上,总字 数20多万字。它立于洛阳太学门前,供人们阅读、传抄和校正,它的功能超过了一般书籍。
其形制是双面刻字,文字竖向阅读,行列整齐,碑呈U 字形排列。其它如隋代开刻的房山云居寺佛教石经,虽年代晚于《熹平石经》,但其影响更大,价值亦高。
纸张发明后,出现了一种拓印形式。它可以将各种石刻文字复制在纸上,经裱装成卷后便于保存和阅读。
后来这种方法又用于青铜铭文的拓印 和陶文的拓印。从南北朝到隋代的宫廷藏书中,各种拓印件是一个重要的类别。
纸发明于公元前二世纪;从公元二世纪起,纸才较多地用于书写;公元二世纪,纸的使用才更为普遍,成为书籍载体的主要材料,纸质写本书 籍的装帧形制有多种变化,最早的写本书延用了简策和帛书的形式,即卷轴装。唐代初期,在卷轴装的基础上,又出现一种旋风装,过去,由于只 见记载,未见实物,因而对旋风装的形制众说不一。
宋代张邦基称这种装帧为“逐页翻飞,展卷至末,仍合为一卷”;清代叶德辉称其为“鳞次相 积”;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相连即为旋风装。后来发现了唐代《唐韵》写本,是将所写书页逐张依次错开贴于卷轴底纸上,阅读时打开逐页 翻阅,读毕仍卷为一轴,其外观与卷轴相同,从而证明前两种说法是正确的。
经折装起源下南北朝,其形制是将所写书页按顺序裱贴在一起,再一正一反连续折叠,再裱以前后护封。 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装帧形制,一般只有上述几种。
印刷术发明后,卷轴装、经折装仍在继续使用,但在使用材料,开本的大小,装潢工艺 等 方面,仍不断有新的发展。并且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新的书籍装帧形式也不断出现,先后有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
辽金时代的书籍装帧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书籍的出版进入了新的时期。由于生产手段的改变,使书籍能够快速大量地生产,使更多人能有读书机会;书籍需求量 的增加,又促使了出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发展。
出版者对书籍的装帧形制则越来越重视,从开本的选用、版芯的大小、字体和行格、装帧形式、封皮 的用料等,都体现了完整的古代书籍装帧艺术。 印刷术发明于隋未唐初,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刻印于公元704年前后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敦煌发现的《金刚经》。
刻印于公元868 年,都为卷轴装。由此可知,卷轴装为印刷术发明初期最常用的一种装帧形式。
最早印刷的一般书籍是《唐韵》,其装帧形式可能是旋风装,约印 于唐晚期。 从唐到五代,印刷还不普及,只有西安、四川、淮南、汴京、吴越等地有印刷记载。
到宋代,出版印刷业才逐渐普及,政府印书、民间印书、学校印书、寺院印书都发展起来,印书的地域也更为广阔。与此同时,北京也出现了出版印刷业。
过去对辽代北京印刷的书籍,多数只见于记载,实物留传的很少。例如:辽统和十五年(公元997年)燕京僧行均编的《龙龛手镜》,乾统年 间(公元1101~1110年)刻印的医书《时后方》、《百一方》,以及辽代刻印工程浩大的佛经总集《契丹藏》。
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四层佛 像胸中,发现了一批辽代印刷品,大部分为北京所刻印,其中刻印年代最早的是辽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前杨家印造”的《土生经 疏科文》一卷,最晚的为天庆年间(公元1111~1121年)刻印的《菩萨戒坛所牍》一书。其他书籍有《契丹藏》及辽代刻印经卷47件,辽刻书 籍8件,雕印着彩佛像6件,其刻印年代为公元990~1121年之间。
从这些印刷品的题记中,我们还知道了一批辽南京(今北京)的刻印单位,其 中有“燕京仰山寺前杨家”、“燕京檀州街显忠坊南颊住冯家”、“大吴天寺福慧楼下成家”、“燕京悯忠寺”、“燕京圣寿寺”等。由此 可以看出,辽代北京的印刷业已十分兴盛。
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