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桑榆
1.桑榆古诗句
窅窅穷泉埋宝玉,骎骎落景挂桑榆。(白居易《哭刘尚书梦得二首》)
身方逐萍梗,年欲近桑榆。(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
桑榆坐已暮,钟漏行将晓。(白居易《逸老(庄子云: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也)》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曹植《赠白马王彪》)
落日悬桑榆,光景有顿亏。(常建《太公哀晚遇》)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曹雪芹《菱荇鹅儿水》)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桑榆惨无色,伫立暮霏霏。(储光羲《同诸公秋日游昆明池思古》)
安得遵云衢,及此桑榆光。(魏源 《客怀八首柬龚定庵舍人》)
桑榆傥可收,愿寄相思字。(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桑榆傥可收,岁事在穮蓘。(元好问 《酬韩德华送归之作》)
兵谏匆匆事有无,将军计已失桑榆。(刘国钧 《辛壬之间杂诗》)
后会吾衰矣,桑榆一茧丝。(范成大《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莫道桑榆晚的整全.全部是首诗词的事情
名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咏志见示》酬乐天咏志见示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评说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
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上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
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辩证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简析 刘禹锡在这首答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
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