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滂诗词鉴赏
1.如何鉴赏毛滂的“惜分飞”这首词
这首词是词人青春恋情的真实记录。
情人诀别,后会无期,故而一直这么送着。从杭州直送到 百里之外的富阳。
然而这黯然销魂的别离还是如期到来了,令人心碎的帷幕就从此拉幵。“泪湿阑 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
满脸泪花犹如带露的花朵,颦蹙的黛眉像远山一抹。 一幅娇怜痛惜的模 样,经过妙笔的描绘而生动地显现出来了。
它同周围的景色化成一片,构成一种凄丽哀惋的色调, 一上来就吸引住了读者。此二句虽是化用他人诗句,却用得活灵活现,形神兼胜,真是色绘高手。
“此恨”句,说明离愁对于双方都不好受。一个是宦游四海的贵胄公子,一个则是沦落风尘的烟花女 郎,但是地位的悬殊并没有妨碍他们相恋。
他们热恋着,并且共同承受着离恨的折磨。当然,他们 也知道这种恋情是难以维持多久的。
所以这次分离,亦即久别。这怎能不令人柔肠寸断呢? “更无 言语空相觑”一句,纯乎写情,有直指奔心的力量。
语已尽,泪已枯,但这无声的饮泣往往比呼天喊 地的号哭更显沉痛。 “空相觑”三字反映出一种木然相对的绝望的悲哀。
语朴而情挚,真乃传神之 极笔。 下阕的“断雨”二句,写景色之荒残。
零零星星的雨滴,吹散的残云,这与离人的心境正相印合, 这是一层意思。另外,还有一层双关之意。
宋玉《高唐赋》有“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 之下”之语,即后人所谓神女生涯也。 词人兼取此意来形容他的恋情。
而这种残云断雨的凄凉景 象,也正象征着这段露水姻缘已经到了尾声。从此以后,只剩下岑寂的相思来折磨着这对再见无期 的离人了。
结拍两句,假设别后的思念,付断魂于潮水。情景交融,绵绵无尽,可说是极悱恻缠绵之 能事了。
2.【《谒金门》诗词赏析】
谒 金 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赏析:这 首 词,妙 在 “吹 绉 一 池 春 水”.南 唐 中 主 之 所 以 对 这 句 好 词 出 自 冯 氏 之 手 有 点 醋 意,是 因 为 他 感 受 到 了 这 个 佳 句 的 绝 妙 之 处,不 仅 在 写 景 真 切,观 察 入 微; 而 且 在 于 以 灵 动 之 景 牵 灵 动 之 情.对 于 在 花 园 香 径 中 玩 耍 的 女 子 来 说,那 吹 绉 的 不 是 春 水,而 是 春 心.吹 得 春 心 荡 漾 的 不 是 风,而 是 鸳 鸯 成 双 成 对、交 颈 相 亲 的 情 态.所 以 她 不 知 不 觉 地 把 手 中 的 杏 花 揉 碎 了,头 上 的 玉 簪 快 掉 下 来 也 不 去 管 它,心 中 想 到 的 是 自 己 心 上 的 人 儿 现 在 何 何 时 才 会 回 到 自 己 身 喜 鹊 的 再 次 鸣 叫,又 勾 起 她 的 期 待,但 谁 又知 道 新 的 期 待 不 是 新 的 失 落 谒金门 风露底.石上岸巾愁起.月到房心天似水.乱峰清影里.此去登瀛须记.今夕道山同醉.春殿明年人共指.玉皇香案吏.。
3.如何鉴赏毛滂的“摊声浣溪沙”这首词
冬末春初的一天,衢州知州孙蒉(字公素)在双石堂大宴宾客。
毛滂即席命笔,作了这首词。词 旨不免赞颂主人,以为应酬,但写得风调飘逸,清新喜人。
“日照门前千万峰,晴飙先扫冻云空”,二句倒装,颇见匠心。开篇迎来的是阳光普照下连绵耸 立的山峰。
“千万峰”表现数量众多,更见其气势之磅礴。 “照”字点出一种动态,表现出群山的奔腾 之姿。
全句写景,作为起句,突出了群峰的形象,境界的雄壮伟岸令人心胸顿开,可以映照全篇,次 句中“扫”字带出席卷、荡涤之气势。写晴空,反而从凝云已散落笔,这是“以扫为生”之法,眼前的景 色愈发显得清朗可爱了。
接下来,由“谁作”二字推开,笔锋陡转,写品尝小龙茶时的情景:“谁作素涛翻玉手,小团龙。”小 团龙,又作“小团”,茶之品莫贵于此。
“素涛”谓注沸汤于茶瓯时泛起的白沫。宋人有“分茶”之法, 把茶叶放入器皿中,回环注以沸水。
前二句写注水后的奇观,后二句写注水时的巧妙,从中可以体 会“作素涛”“翻玉手”的情状。 “翻”字写出纤纤玉手的技艺之灵巧,给人以美的享受。
上阕由门前 而堂内,由景及人,流露了欢愉的情绪,也是在夸赞主人的茶香情亦浓。 下阕连用定国、次公两个典故来颂扬孙使君,身份正是合适。
作者称赞使君清廉尽职,老当益 壮。同是此旨,若是不借故事加以渲染,听来便过于直浅,不如现在委婉诉说。
“过”“本”诸字的夸 赞色彩明显。下面两句皆就“雍容”二字生发。
“听讼阴中苔自绿”,事与景相投。相传西周时召公 巡行乡邑,在甘棠树下听取诉讼,后人概括为“棠阴”一词,即此“阴”字所本。
“苔自绿”者,谓孙使 君治郡清平,民无讼事,以致庭中都长满了绿苔。 “舞衣红”,则谓其公余以歌舞自娱,兼乐宾客。
这 两句虽是谀辞,却写得巧妙。句中“红”与“绿”相映照,把实景与虚景联系起来,以此作尾。
情调明 朗,五色交辉,给人的印象极深刻。 这首词起得高阔,结得清朗,笔致飘逸圆润,虽为应酬之作,却无尘俗气息。
词中亦将词人的特 点突出地表露出来,实在是一首意境、韵味倶足的小词。
4.醉落魄周紫芝诗词鉴赏
醉落魄
周紫芝
江天云薄,江头雪似杨花落。
寒灯不管人离索。
照得人来,真个睡不著。
归期已负梅花约,又还春动空飘泊。
晓寒谁看伊梳掠。
雪满西楼,人阑干角。
鉴赏
此词以浅近平实的语言、曲折深婉的笔调,抒写了游子怀人思归的情怀。词中将离索难眠的人的活动,放江天云薄、风雪迷茫的浑阔背景上来写,以烘托和加强离子的孤寂之感,又使人的活动一片空蒙的广大背景。映衬下,显得更为集中、突出、鲜明。不仅如此,词中正通过暮寒、晓寒的描写,以寒冷的客观环境烘托寒冷的主观心境。全词以写景发端,首两句写暮冬时节江天迷茫,大雪纷飞。薄,迫也;云薄,写出了彤云压江、天低云暗之势。“江头”句巧妙地化用东晋谢道韫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形象地刻画出大雪纷纷扬扬的情景。这里的“江天”、“江头”,表明了这是一个飘泊江湖的特定环境;而“云薄”、“雪落”,则又进一步造成了一种凄冷、黯淡的特定的艺术氛围。“寒灯”三句,写游子独宿江边客舍难以入眠的情景。“离索”乃“离群索居”之略语,指离开友朋亲人而独处散居。寒灯本是无生命的物体,本来就不参预人间之事,却说成灯不理会人有离群索居之苦,兀自照得人睡不着。这与一般写灯烛的“照人无寐”有明显的不同。那是人本睡不着,旁边有个灯照见而已。而这里说人之睡不着,是灯照得来的结果,出奇者一;灯之照得人睡不着,要承担“不管人离索”这样一桩“不是”,出奇者二:“睡不著”又要加上“真个”二字以强调之,出奇者三。有奇想方有此奇句,出之以白话口语,益发传神,这种构思和韵味,是“镂玉雕琼”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的。
下片承前“真个睡不着”句转入心理刻画,道出了游子夜不能寐的原因。“归期”两句写游子并没有忘记跟闺中女子先前所立的盟约——梅花盛开时如期归来。而眼下梅花早已开放,残冬欲尽,春意已动,自己却依旧飘泊外,行止无定,归期杳然。失约的内疚和刻骨的相思交织一起,使得游子更加思念远方的情侣。“晓寒”三句是游子的想象。身卧江边客舍,而心驰远方闺室。想象她仍依梅花旧约,日日企盼游子归来。早上起来即精心梳掠,然后不管飞雪满天,仍自独上西楼,阑干一角相候。“谁看伊梳掠”者,是有梳掠之事,不过旁边无人看着而已。由此又可知,良人远出期间,她定是如《诗经。伯兮》所写的“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及至梅开雪至,才又梳妆打扮,如期迎候远人归来。
这一想象之笔,更觉闺人情意之深挚热切,又暗暗道出游子愆期之自愧自责之心。一笔映照双方,精力弥满。孙竞称周紫芝的词“清丽婉曲”。此词正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
5.《溱洧》诗词赏析
《溱洧》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赏析:
读这首,千万莫要忽略了其中两个小小的导具:“蕑(兰)”与“勺药”。凭借着这两种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从风俗到爱情的转换,从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转换,也完成了从略写到详写的转换,从“全镜头”到“特写镜头”的转换。要之,兰草与芍药,是支撑起全诗结构的两个支点。
诗分二章,仅换数字,这种回环往复的叠章式,是民歌特别是“诗三百”这些古老民歌的常见形式,有一种纯朴亲切的风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为两
层,前四句是一层,落脚在“蕑”;后八句为一层,落脚在“勺药”。前一层内部其实还包含一个小转换,即自然向人的转换,风景向风俗的转换。诗人以寥寥四句
描绘了一幅风景画,也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二者息息相关,因为古代社会风俗的形成大多与自然节气有关。原来当时“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两水(溱水、洧
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薛汉《韩诗薛君章句》)。于是诗人唱道:“溱与洧,方涣涣兮。”“涣涣”二字十分传神,令人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
汛,想起春风骀荡。春天,真的已经降临到郑国大地。在这幅春意盎然的风景画中,人出现了:“士与女,方秉蕑兮”。人们经过一个冬天严寒的困扰,冰雪的封
锁,从蛰伏般的生活状态中苏醒过来,到野外,到水滨,去欢迎春天的光临。而人手一束的嫩绿兰草,便是这次春游的收获,是春的象征。“招魂续魄,拂除不
详”,似乎有点神秘,其实其精神内核应是对肃杀的冬气的告别,对新春万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虚幻的宗教意识,都生自现实生活的真切愿望。在这里,从自然
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
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
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清人牛运震
《诗志》、陈继揆《读诗臆补》皆认为它“妙于用虚字转折”。其实它的“转折之妙”,不仅独在虚字。如上所说,前一层次的从风景向风俗的小转折,是借重两个
结构相同的句式实现的。这里从风俗到爱情的大转折,则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层的“士与女”是泛指,犹如常说的“士女如云”;后层的
“士”、“女”则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对青年男女。字面虽同,对象则异。这就使转折完成于不知不觉之间,变换实现于了无痕迹之中。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
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总之,兰
草“淡出”,芍药“淡入”,情节实现了“蒙太奇”式的转换。
于是,从溱、洧之滨踏青归来的人群,有的身佩兰草,有的手捧芍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诗意。千载而下的读者,也分明可以听到他们的欢歌笑语。
尽管小小的郑国常常受到大国的侵扰,该国的统治者也并不清明,但对于普普通通的人民来说,这个春天的日子仍使他们感到喜悦与满足,因为他们手中有“蕑”,有“勺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与信心。
来自民间的歌手满怀爱心和激情,讴歌了这个春天的节日,记下了人们的欢娱,肯定和赞美了纯真的爱情,诗意明朗,欢快,清新,没有一丝“邪思”。后世的经学家诬之为“刺乱也”,那是太煞风景了。道学家咒之为“淫诗”,那是太抹煞人性了。
6.寒塘 诗词赏析
表现了秋水像镜子一样。
三、四句赏析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一触即发,化作无边乡愁。“无限”二字,颇有分量,决非浮泛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言外其实有“雁归人未归”意。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刺激,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闻雁》云:“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唐诗别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现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迷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7.求张翥南乡子的诗词鉴赏
南乡子
野唱自凄凉,一曲孤鸿欲断肠。恰似竹枝哀怨处,潇湘,月冷云昏觅断行。
离思楚天长,风闪青灯雨打窗。惊起小红楼上梦,悠扬,只在佳人锦瑟旁。
这是元朝词人张翥的作品,依他自序,是“驿夫夜唱《孤雁》,隔舫听之,令人凄凉”而作。可见,“孤雁”应是当时一种哀伤的曲子,宋朝李清照也有“孤雁儿”这种曲牌的词作。“竹枝”也是哀调,是舜的妃子娥皇、女英投湘江殉夫的故事,她们的泪使竹子有斑痕点点,称为“湘妃竹”,“竹枝”的哀调就是源自这故事。作者以“孤雁”比“竹枝”,正是形容两者同样哀怨。
另外,雁子飞至湖南衡阳即北返,当地因此有“回雁峰”的地名,潇、湘二水会于湖南零陵,因此词人也常把潇湘和雁子的意象重迭。例如明朝高启“咏雁”的作品有“写月书斜,战霜阵整,横破潇湘万里天”,描述雁子在天空成“一”字或“人”字队形,横破晴空的景象。
唐朝钱起更直接有“潇湘何事等闲回”的句字,把雁子和湘妃的哀怨故事完全结合。
而这作品美之处,在于闻驿夫野唱“孤雁”,神魂飘扬,最后彷佛自己就站在爱人身旁看着她弹琴。“惊起小红楼上梦,悠扬,只在佳人锦瑟旁。”正是这种由雁子单飞的凄凉,转为对自己爱情的期待。
张翥(1287~1368),元代诗人。字仲举,世称蜕庵先生,晋宁(今江苏武进)人。早岁居杭州,受业于理学家李存,又从仇远学诗,以诗文名及一时。至正初,以隐逸荐为国子助教,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封潞国公。曾参修宋、辽、金三史,编《忠义录》,有《蜕庵集》五卷、《蜕岩词》二卷留世。
蜕岩词的内容包含了娱宾遣兴的歌舞宴乐、绵丽纤婉的爱情流露,和浓郁的家国黍离之悲。词风步武南宋骚雅一派,形成典雅温润、韵谐律协的特点;同时又博采诸家,形成融婉约清空、豪放旷达入工稳适度的老成风貌,被清代学者称为“元代词宗”、“元词冠冕”,是骚雅词在元代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
8.诗词鉴赏《东溪》 梅尧臣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①,坐临孤屿发船迟②。
野兔眠岸有闲意③,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①东溪:即宛溪,在宣城县,源出城东南峰山,至城东北与句溪合,宛、句两水,合称“双溪”。⑨孤屿:指水中的洲渚。②野凫:即野鸭。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得意新语工,结构严密,体现了诗人的一片闲情逸致。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诗人专门乘舟到东溪去看水,一是说明东溪水好,再就是诗人自己“爱闲”'整天挣扎在名利场中的过客是无暇欣赏山水的;第二句写到了东溪,登山孤屿,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留恋忘返。“发船迟”正见此意。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四句具体描绘东溪风光。坐临孤屿,诗人看到的是野兔眠岸,老树着花,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兔在岸边栖息,诗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闲意,不是“闲人”哪有此境界?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两忘。又看到老树着花,盘枝错节,人老心红,焕发了诗人的青春气息。“无丑枝”新颖俏皮,恬淡悠然的心绪又一次得到深化。再看那“齐似剪”的蒲茸,“净于筛”的沙石更觉赏心悦目,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结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风景虽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虽不厌”回应了首句的“发船迟”,天色已晚,“住不得”说出了心中的无奈,薄暮催人回,车马也劳顿了一天了。
9.采桑子 晏殊 诗词鉴赏
典故:1.“长恨”,唐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长恨歌》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春衫”白居易的《琵琶行》末有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春衫湿。”
作用: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好梦频惊”写每当希望“好梦”多留一霎的时候,它就突然破灭了。而且每当一回破灭,现实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齐奔集而来。此时,室外的各种音响,各样色彩,以及室中人时光流逝之感,情人离别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刚才的好梦全都打成碎片了。这里,“频”四为点睛之笔,承上启下,把室中人此际的感受放大成为一个特写的镜头,让人们充分感受其中沉重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