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佳人诗词
1.谁给我几首有关形容绝代佳人的诗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一位盖世无双的绝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说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儿,如今却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开头两句点题。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绝代”,冠绝当代。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 楚国 ; 楚国 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宋 苏轼 《虢国夫人夜游图》诗:“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踏飞龙。”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右壁个佳人举止轻盈,脸儿说不得的抢。” 明 李攀龙 《七夕集元美宅送茂秦》诗:“仙吏挥金椀,佳人罢锦梭。” 曹禺 《日出》第三幕:“那大门口常贴着什么‘南国生就美佳人,北地天然红胭脂’一类的春联。”
唐 顾况 《悲歌》:“美人二八颜如花,泣向春风畏花落。” 2)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战国 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3)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 战国 楚宋玉《神女赋》
(4)美人既醉,朱颜酡些。战国 楚 宋玉《招魂》
(5)体若游龙,袖如素霓。汉傅毅《舞赋》
(6)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 李延年《歌一首》
(7)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
(8)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唐 王维《洛阳女儿行》
(9)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唐 王昌龄《西宫秋怨》
(10)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唐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
(11)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唐 李白《西施》
(12)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唐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3)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唐 李白《越女词五首》
(14)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15)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唐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16)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唐 白居易《长恨歌》
(17)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唐 杜甫《丽人行》
(18)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 杜牧 《赠别二首》
(19)过雨樱桃血满枝,弄色奇花红间紫。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0)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清,曹雪芹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2.谁给我几首有关形容绝代佳人的诗词
1、《长恨歌》——唐代白居易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译文: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官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2、《李延年歌》——汉代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译文:北方有位美丽姑娘,独立世俗之外,她对守城的将士瞧一眼,将士弃械,墙垣失守;她对君临天下的皇帝瞧一眼,皇帝倾心,国家败亡。
3、《洛神赋》——魏晋曹植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译文: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
4、《西宫秋怨》——唐代王昌龄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译文:盛开的芙蓉花也比不上美人娇艳的妆容,清风袭来,水边的宫殿中飘散着满头珠翠的美人的香味啊。
5、《赠别二首》——唐代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3.形容佳人的诗词
1、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唐代韦庄《菩萨蛮》 白话文释义: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 2、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代李延年《李延年歌》 白话文释义:北方有位美丽姑娘,独立世俗之外,她对守城的将士瞧一眼,将士弃械,墙垣失守;她对君临天下的皇帝瞧一眼,皇帝倾心,国家败亡!美丽的姑娘呀,常常带来“倾城、倾国”的灾难。
3、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唐代李白《清平调·其一》 白话文释义: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代白居易《长恨歌》 白话文释义: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官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
5、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唐代杜甫《佳人》 译文:有位举世无双的美人,隐居在空旷的山谷中。她说自己是高门府第的女子,飘零沦落到与草木相依。
4.绝代有佳人这首诗的后句和整首诗的意思如何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
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领起,由佳人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说自己出身于高门府第,但生不逢时,赶上了社会动乱;兄弟虽官居高位,但惨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骨也无法收葬。在这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社会里,命运对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势去,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声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纷至沓来,统统降临到这个弱女子头上。女主人公的长篇独白,边叙述,边议论,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辞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比喻,“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对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独向深山而与草木为邻了。诗的最后六句,着力描写深谷幽居的凄凉景况。茅屋需补,翠袖称薄,卖珠饰以度日,采柏子而为食,见得佳人生活的清贫困窘;首不加饰,发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际,倚修竹而临风,表现她形容憔悴和内心的寂寞、哀怨。无论从物质从精神来说,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个勤快的侍婢,出则变卖旧物,归则补屋采食,与主人相依为命,否则,那将是何等孤苦难耐啊!
诗人在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时,也借助“比兴”赞美了她高洁自持的品格。固然,“牵萝补茅屋”——那简陋而清幽的环境,“摘花不插花”——那爱美而不为容的情趣,已经展示出佳人纯洁朴素的心灵;但“采柏动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写,却更将佳人形象与“竹”、“柏”这些崇高品质的象征联系起来,从而暗示读者:你看这位时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经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劲节的绿竹吗?同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也是象征女主人公的高洁情操的。出山水浊是在山水清的陪衬,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诗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谷佳人的品格之清,与“倚竹”、“采柏”是出于同一机杼的。
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人刻画人物的这两个侧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称。叙述佳人命运,是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赞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两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关于这首诗的作意,清人黄生认为:“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时候,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将雏,翻过陇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竟落到弃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关山难越、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高风亮节,同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5."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是哪个诗人的诗句"
《佳人》——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诗的主人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鲜明的女性形象。
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领起,由佳人诉说自己的身世遭遇。她说自己出身于高门府第,但生不逢时,赶上了社会动乱;兄弟虽官居高位,但惨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骨也无法收葬。在这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社会里,命运对于不幸者格外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势去,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声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纷至沓来,统统降临到这个弱女子头上。女主人公的长篇独白,边叙述,边议论,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辞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比喻,“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对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痛苦神情。
但是,女主人公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独向深山而与草木为邻了。诗的最后六句,着力描写深谷幽居的凄凉景况。茅屋需补,翠袖称薄,卖珠饰以度日,采柏子而为食,见得佳人生活的清贫困窘;首不加饰,发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际,倚修竹而临风,表现她形容憔悴和内心的寂寞、哀怨。无论从物质从精神来说,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个勤快的侍婢,出则变卖旧物,归则补屋采食,与主人相依为命,否则,那将是何等孤苦难耐啊!
诗人在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时,也借助“比兴”赞美了她高洁自持的品格。固然,“牵萝补茅屋”——那简陋而清幽的环境,“摘花不插花”——那爱美而不为容的情趣,已经展示出佳人纯洁朴素的心灵;但“采柏动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写,却更将佳人形象与“竹”、“柏”这些崇高品质的象征联系起来,从而暗示读者:你看这位时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经寒不凋的翠柏和挺拔劲节的绿竹吗?同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也是象征女主人公的高洁情操的。出山水浊是在山水清的陪衬,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诗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喻空谷佳人的品格之清,与“倚竹”、“采柏”是出于同一机杼的。
命运是悲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人刻画人物的这两个侧面,在行文上采用了不同的人称。叙述佳人命运,是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赞美佳人品格,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两者互相配合,使得女主人公的形象既充满悲剧色彩又富于崇高感。
关于这首诗的作意,清人黄生认为:“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时候,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将雏,翻过陇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竟落到弃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关山难越、衣食无着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高风亮节,同这首诗的女主人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佳作。
希望满意。
6.《佳人》其诗鉴赏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杜甫《佳人》赏析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题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拖家带口,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橡栗,自给度日,《佳人》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
诗中写一个乱世佳人被丈夫遗弃,幽居空谷,艰难度日。关于这首诗的作意,一向有争论。
有人认为全是寄托,有人则认为是写实,但大部分折衷于二者之间。 杜甫身逢安史之乱,身陷贼手而不忘君国;对大唐朝廷,竭尽忠诚,竟落得降职弃官,漂泊流离。
但他在关山难越、生计困窘的情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忧。 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精神气节,可嘉可叹,与这首诗的女主人公很有些相像。
所以,作者借他人之酒以浇胸中块垒,在她的身上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杜甫的《佳人》应该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托相结合的诗作。
句解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有一位盖世无双的绝代佳人,幽居在空寂的山谷。她说自己本是世宦人家的女儿,如今却沦落山野,与草木相依。
开头两句点题。上句言其貌之美,下句言其品之高。
又以幽居的环境,衬出佳人的孤寂,点出佳人命运之悲,处境之苦,隐含着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 “绝代”,冠绝当代。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以上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以下转为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当年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兄弟们惨遭杀戮。
官位高又有什么用呢?他们死后连尸骨都不得收敛。“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这里指长安。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官高”应上文之“良家子”,强调绝代佳人出自贵人之家。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世态人情总是厌恶衰落,万事都如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娘家中落之后,轻薄的夫婿也看不起我了,新娶了一个美貌如玉的妇人。
这四句托物兴感,刻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宋代的刘辰翁评论说:“闲言余语,无不可感。”
“转烛”,以风中的烛光,飘摇不定,比喻世事转变、光景流逝的迅速。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夜合花还知道朝开夜合,鸳鸯也都是同飞共宿。
那负心的人,他只看得见新人的高兴欢笑,哪听得见旧人的悲痛啼哭?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写负心人的无义绝情,被抛弃的人伤心痛苦。在倾诉个人不幸、慨叹世情冷漠的言辞中,充溢着悲愤不平。
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强烈对照,被遗弃女子声泪俱下的痛苦之状,如在目前。 “合昏”,即合欢,一名夜合,其花朝开夜合,故云“知时”。
“鸳鸯”,鸟名,多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泉水在山间时是清的,出山以后就浑浊了。
唉,世人该如何看待被遗弃的我?为买口粮,丫环替我变卖了首饰回来了,草棚漏雨,我和她一起牵引藤萝,修补茅屋。 这几句似悲似诉,自言自誓,有矜持慷慨、修洁端丽之意。
同时,可见佳人居家环境的简陋清幽,生活的清贫困窘。浦起龙评论说:“这二句,可谓贞士之心,化人之舌,建安而下无此语也。”
它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但在本诗中,有多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
或以新人旧人为清浊,或以前华后憔为清浊,或以在家弃外为清浊,或以守贞为清、改节为浊。还有人认为:佳人以泉水自喻,以山喻夫婿之家,意思是妇人为夫所爱,世人便认为她是清的;为夫所弃,世人便认为她是浊的。
另一种解释是佳人怨其夫之辞。人之同处空谷幽寂之地,就像泉水之在山,无所挠其清。
佳人之夫出山,乃随物流荡,遂为山下之浊泉。而她则宁肯受饥寒,也不愿再嫁,成为那浊泉。
这就像晋孙绰《三日兰亭诗序》所说的那样:“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斯谈!非以停之则清,混之则浊邪?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我信手摘了一枝花,却没心思插上鬓发;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拣个满把。
天冷了,太阳落了,她穿着单薄的翠衫,静静地倚着那修长的竹树。 末两句以写景作结,画出佳人的孤高和绝世而立,画外有意,象外有情。
在体态美中,透露着意态美。这种美,不只是一种女性美,也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一种理想美。
诗句暗示读者,这位时乖命蹇的女子,就像那经寒不凋的翠柏、挺拔劲节的绿竹,有着高洁的情操。诗的最后两句,为后人激赏,妙在对美人容貌不着一字形容,仅凭“翠袖”“修竹”这一对色泽清新而寓有兴寄的意象,与天寒日暮的山中环境相融合,便传神地画出佳人不胜清寒、孤寂无依的幽姿高致。
“动”,每每。“掬”,把,两手捧取。
评解 以弃妇为题材的古典诗文不乏佳作。如《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