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满怀委屈的古诗词

    1.形容很委屈的诗句

    表达委屈心情的诗句

    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2: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两鬓不幸青,只为相思老.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6: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8: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9: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辞强说愁。

    10: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1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2: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3:夕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2.委屈的诗句

    古代写委屈的诗句特别多,其委屈的原因是怀才不遇,身世遭贬。最大的委屈词当是李白写的两句,第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第二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第二句出自《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翻译如下: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

    共十五首组诗,此为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www.slKj.org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3.受委屈的诗句

    表达受了委屈的诗词:

    1、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2、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刘长卿《弹琴》

    3、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王维《老将行》

    4、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 》

    5、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张九龄《感遇四首之四 》

    6、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骆宾王《在狱咏蝉》

    7、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

    4.关于被冤枉感到委屈的古诗

    行 路 难①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羞直万钱③。

    停杯投箸不能食④,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⑤。

    闲来垂钓碧溪上⑥,忽复乘舟梦日边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⑧,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⑨,直挂云帆济沧海⑩。

    [注释]

    ①行路难: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②金樽(zūn):金酒杯。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③玉盘:玉制的盘子。珍羞:精美的食品。羞:同“馐”。直:同“值”。

    ④箸(zhù):筷子。

    ⑤太行(háng)山名,位于山西河北交界处。

    ⑥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⑦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⑧歧路:叉路。

    ⑨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⑩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济:渡过。沧海:大海。

    [解说]

    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五六两句揭示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好像到处被冰雪隔绝。七八两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接下来四个短句,抒发了自己在寻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全诗感情跌荡起伏,感人至深。

    5.满怀忧愁的诗词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贺新郎—秋愁

    秋风又从来。天未改,萧索如旧,霜寒依在。多少旧事多少人,笑问可否从来?轻摇首,昭华以败。寒月轩窗伴青苔,应犹在,奈何朱颜改。往事多,向心来。

    举杯唯欲解君忧。离情瘦,伊人耳语,付水东流。凭高而望为谁候?为谁剑眉轻皱?轻辩曰:“国事上心头。”知交知己几人留。唯劝君,更进一杯酒。去烦忧,解秋愁。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刘禹锡《忆江南》)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刘禹锡《潇湘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忆江南》)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 (温庭筠《菩萨蛮》)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李璟《摊破浣溪沙》)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钱惟演《玉楼春》)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范仲淹《御街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张先《天仙子》)

    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蝶恋花》)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聚散若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

    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 (晏几道《南乡子》)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王安国《清平乐》)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

    枝上柳面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

    人生弹指事成空,断魂惆怅无寻处 (李之仪《踏莎行》)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一剪梅》)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

    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 (张炎《解连环》)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吴激《人月圆》)

    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蔡松年《鹧鸪天》)

    劝君莫惜花前醉,今年花谢,明年花谢,白了人头 (赵秉文《青杏儿》)

    恨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元好问《摸鱼儿》)

    早是残红枝上少,飞絮无情,更把人相恼 (段克己《蝶恋花》)

    行人忍听啼乌怨,笛里关山落叶风 (仇远《思佳客》)

    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 (萨都剌《小阑干》)

    空惆怅,相见无由。从今后,断魂千里,夜夜岳阳楼 (徐君宝妻《满庭芳》)

    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剪剪风 (杨慎《鹧鸪天》)

    往事迢迢徒入梦,银筝断绝连珠弄 (王士稹《蝶恋花》)

    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张惠言《木兰花慢》)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 (项鸿祚《水龙吟》)

    澹澹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 (顾春《早春怨》)

    人间只此一回逢。当时何似莫匆匆 (吕碧城《浣溪沙》)

    6.有关“委屈”的诗句有哪些

    《渡江云·晴岚低楚甸》宋代: 周邦彦

    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沈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赠韦侍御黄裳其一》唐代: 李白

    太华生长松,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高,岂为微飙折。

    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送子通司法这官括苍》 宋代: 曹彦约

    议礼蠲租两有声,老坡元不计身荣。

    为民受屈今谁似,有子能传近得名。

    此去掾曹我暖席,是中科律定持衡。

    公馀更欲翻经藉,古道时才孰重轻。

    《偈四首》宋代: 释云贲

    五百生中受屈,祗缘不识个落字。

    百千众中较量,祗缘不识个昧字。

    都来两字淆讹,陷却多少平直。

    《偈颂一百零一首》宋代: 释慧性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拈青玉峡,向焦螟眼中。

    撮大地来,如粟米粒。

    会则事同一家,不会则知我受屈。

    7.关于被冤枉感到委屈的古诗

    行 路 难①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②,玉盘珍羞直万钱③。

    停杯投箸不能食④,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⑤。

    闲来垂钓碧溪上⑥,忽复乘舟梦日边⑦。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⑧,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⑨,直挂云帆济沧海⑩。

    [注释] ①行路难: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②金樽(zūn):金酒杯。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③玉盘:玉制的盘子。珍羞:精美的食品。

    羞:同“馐”。直:同“值”。

    ④箸(zhù):筷子。 ⑤太行(háng)山名,位于山西河北交界处。

    ⑥垂钓碧溪: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⑦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在受成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⑧歧路:叉路。 ⑨长风破浪: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⑩云帆:像白云一样的船帆。济:渡过。

    沧海:大海。 [解说] 前四句写面对美酒佳肴,“停杯投箸不能食”的苦闷心情。

    五六两句揭示自己虽然竭尽全力寻找出路,但阻碍重重,好像到处被冰雪隔绝。七八两句引用典故,表示自己仍期望能像吕尚、伊尹那样受到君王的重用。

    接下来四个短句,抒发了自己在寻求人生道路上的迷惘而急切的心情。最后两句表达作者决心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心。

    全诗感情跌荡起伏,感人至深。

    8.委屈的诗句

    古代写委屈的诗句特别多,其委屈的原因是怀才不遇,身世遭贬。

    最大的委屈词当是李白写的两句,第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第二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第二句出自《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翻译如下: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 共十五首组诗,此为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

    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

    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

    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

    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www.slKj.org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