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高考古诗词赏析04年

    1.2004~2008年湖南高考语文诗词鉴赏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王昌龄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无形中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的境界里。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2.高考古诗鉴赏怎样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首先读懂并概括出该诗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景、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主题)。

    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古诗的内容。我们知道,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但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①送别诗。

    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别后的思念。②怀古诗。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 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③边塞诗。

    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或者表现战士们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表现对战争的厌恶。④写景咏物诗。

    它是通过描写山水田园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远大抱负。或者通过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通过借景借物表达自己的品质。

    ⑤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鉴赏古诗一定要先从内容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诗在题目的本身、语言的使用、描写的叙述上都各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性质、题材。送别诗写景物是为了渲染离情别绪,怀古诗写景物是为了形成对比,表达昔盛今衰之情……。

    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把握住这些不同类型诗的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主题,就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二、微观入手,从“点”突破。

    国家考试中心命题人张伟明曾撰文解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高考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古诗鉴赏,更接近文学鉴赏规律,无疑是抓住了古诗鉴赏的真谛,但是高考命题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古诗鉴赏的考查“不可能是完全开放的”,它必须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题切入点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诗中最为出彩之点,就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设问。

    譬如2003年的考查是从“诗眼”的辨析把握诗歌的意象,2004年各省题的古诗鉴赏的考查形式仍跳不出这一窠臼。因此,微观入手,从“点”突破,即通过对“点”的挖掘、突破,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是鉴赏古诗的诀窍。

    那么,如何微观入手,从“点”突破呢?1、从意象入手。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意象,就可悟出全诗主旨是揭示游子寂寞而凄苦的情怀。2、从诗眼入手。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抓住“咽”、“冷”这两个传神的字加以分析,就可以领悟所显示的是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3、从修辞入手。古人写的诗歌,一般很少把自己的意思平铺直叙地说出来,总是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要鉴赏诗词,就必须抓住并深究这些修辞方法所表现的含义,就可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4、从表达技巧入手。

    表达技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抓住诗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表现手法(用典、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等)进行鉴赏。三、示例阅读下面古诗,回答有关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笛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指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解题步骤:第一步:纵观全诗,可以从诗中特别是末句“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第二步: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就能回答第一问:这首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第二问主要是考查表达技巧。

    全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写声(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用的是烘托、铺垫的写法,即通过前三句的层层烘托、铺垫,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感情。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解题步骤:第一步:宏观把握:从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思乡诗。

    第二步:微观入手,从“意象”方面突破。词中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渲染了离愁别恨、思乡之情用的是借景抒情。

    这样就回答了(1)(2)两个问题。第(3)问,实际上是用了反衬的修辞,“潮退了,天晚了,然而思乡却不得返乡,通过反衬,更突出了强化了思乡之情。

    四、强化训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有关问题: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飞晚,山山黄叶飞。山。

    3.高考可能会考到的课外古诗词赏析

    已考过的古诗文篇目如下:

    古诗词:《渔家傲 秋思》(03年)《饮酒》(04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05年)

    《己亥杂诗》(06年)《使至塞上》(07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08年)

    《清平乐??村居》(09年)

    文言文:《三峡》(04年) 《小石潭记》(05年)

    《与朱元思书》(06年) 《爱莲说》(06年)

    《鱼我所欲也》(07年) 《私心》(08年)

    《期行》(09年)

    4.高考古诗词鉴赏题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5.高考中的诗词鉴赏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鉴赏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技巧,这一考点既是古诗鉴赏的重点,又是古诗鉴赏的难点.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2,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3,衬托手法: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4,对比手法. 5,赋比兴手法. 6,用典. 7,虚写与实写. 8,象征手法.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以上内容详看附录) 附: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2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

    6.高考古诗鉴赏怎样鉴赏

    高考古诗鉴赏,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首先读懂并概括出该诗创造了怎样的意境(或景、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主题)。

    要做到这一步,就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古诗的内容。我们知道,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但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①送别诗。

    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者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者表达别后的思念。②怀古诗。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 立业的心情,同时,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③边塞诗。

    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或者表现战士们在戍边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者表现对战争的厌恶。④写景咏物诗。

    它是通过描写山水田园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远大抱负。或者通过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通过借景借物表达自己的品质。

    ⑤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鉴赏古诗一定要先从内容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诗在题目的本身、语言的使用、描写的叙述上都各有自己的特点。

    比如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这些字眼直接点明了诗歌的性质、题材。送别诗写景物是为了渲染离情别绪,怀古诗写景物是为了形成对比,表达昔盛今衰之情……。

    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把握住这些不同类型诗的特点,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诗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主题,就为鉴赏领悟全诗打开了一扇大门。二、微观入手,从“点”突破。

    国家考试中心命题人张伟明曾撰文解释: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论。高考以主观题形式出现的古诗鉴赏,更接近文学鉴赏规律,无疑是抓住了古诗鉴赏的真谛,但是高考命题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古诗鉴赏的考查“不可能是完全开放的”,它必须是“带着镣铐跳舞”,即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答题切入点不宜太大,只能聚焦于诗中最为出彩之点,就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某一方面加以设问。

    譬如2003年的考查是从“诗眼”的辨析把握诗歌的意象,2004年各省题的古诗鉴赏的考查形式仍跳不出这一窠臼。因此,微观入手,从“点”突破,即通过对“点”的挖掘、突破,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是鉴赏古诗的诀窍。

    那么,如何微观入手,从“点”突破呢?1、从意象入手。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抓住“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断肠人”等意象,就可悟出全诗主旨是揭示游子寂寞而凄苦的情怀。2、从诗眼入手。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抓住“咽”、“冷”这两个传神的字加以分析,就可以领悟所显示的是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3、从修辞入手。古人写的诗歌,一般很少把自己的意思平铺直叙地说出来,总是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委婉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要鉴赏诗词,就必须抓住并深究这些修辞方法所表现的含义,就可悟出作者的真情实感。4、从表达技巧入手。

    表达技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抓住诗歌的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表现手法(用典、虚实结合、白描与工笔等)进行鉴赏。三、示例阅读下面古诗,回答有关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笛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指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1)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解题步骤:第一步:纵观全诗,可以从诗中特别是末句“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第二步: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就能回答第一问:这首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第二问主要是考查表达技巧。

    全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写声(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用的是烘托、铺垫的写法,即通过前三句的层层烘托、铺垫,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感情。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解题步骤:第一步:宏观把握:从词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思乡诗。

    第二步:微观入手,从“意象”方面突破。词中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等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渲染了离愁别恨、思乡之情用的是借景抒情。

    这样就回答了(1)(2)两个问题。第(3)问,实际上是用了反衬的修辞,“潮退了,天晚了,然而思乡却不得返乡,通过反衬,更突出了强化了思乡之情。

    四、强化训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有关问题: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飞晚。

    7.高考古诗原文及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

    张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4分)

    其参考答案分别是:

    (1)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自身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另一层意思是就观赏者而言,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是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去关注它。(两层意思各2分)

    (2)主要是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趋之若鹜来反衬对老柏树的视而不见,突出了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以姿色取悦迎合世俗的精神品质的赞叹。(“反衬”或“对比”1分,分析到位3分。)

    对此答案,我觉得有几处严重误读甚至误导。对该诗没有真正理解到位。

    先审读诗题。诗题是《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一说《龙兴寺老柏院》)。兴龙寺也好,龙兴寺也罢,应该是寺院。寺院居住的自然是和尚了。和尚与世无争,是超越尘世之外的人。那么,他们的清静自修,独来独往,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就不应该叫做孤独寂寞,而应该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从容。

    再结合所写之物的象征意义来理解。作者有意将人们欣赏牡丹和不来寺院看大柏树对比展现,借以突出大柏树的品质。牡丹的意象很明显,那是一种富贵花;人们欣赏牡丹,除了看花赏春的本意外,这里因为对比了寺院中的古柏,其象征意义就是指世俗之人对功名富贵的孜孜追求。而寺院、古柏的意象呢?寺院本身就是超然物外的象征,而古柏四季常青,不随外在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自己,即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不为世人的追捧或者贬抑而改变内心,它又生长在寺院中,当然应该是超然物外、从容淡定的象征了。因此,前面写世俗人们对牡丹的赏爱,表现世俗之人对功名富贵的积极追求;而后面写“君家”(寺院主人家)老柏树的“春风来似不曾来”,前后对比,借物写人,既突出了寺院主人的超然淡泊,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在意人世荣辱得失的人生态度的欣赏与向往。

    综上两点可以说,(2)中所说的“突出了老柏树孤独寂寞的处境”,是对意象特点理解不当的严重的误读。

    另外,从写作的对象看,作者赞赏的是寺院中的大柏树,写牡丹是为了烘托老柏树本身的精神品质和气度,而不是为了批评人们对它采取的态度。因为,它根本就不在乎人们的态度。即感受着“春风来似不曾来”的对象是老柏树,归纳此句的含义应该围绕着老柏树,而不是他人或环境。据此我认为,(1)中所说的“表现人们对它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是春风吹来的时候,人们也不去关注它”,是对象错误的严重误读。

    另外,关于(2)中表现手法的回答,我认为,“衬托”“对比”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还应该有其他的回答。如双关,(1)题既然说“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那么从修辞手法看有双关;而修辞手法是表现手法的一种。再如象征,如牡丹象征富贵,寻芳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老柏树象征寺院主人等,这应该也是正确答案。

    据此,我认为:

    (1)“春风来似不曾来”的两层意思是:①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自身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四季常青的风姿;②另一层意思是兴龙寺主人从容淡定,荣宠(春风)不惊。

    (2)衬托(对比),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的趋奉和欣赏来反衬(对比)老柏树在春风到来之时保持这原有的姿态,突出了老柏树的超然物外、从容淡定,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受环境影响,淡定从容精神品质的赞叹。

    (或)双关,“春风来似不曾来”既写老柏树四季常青,不受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又突出了寺院主人淡定从容的高尚品质,一语双关。

    (或)象征(以物喻人),如牡丹象征富贵,寻芳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老柏树象征寺院主人等。

    (或)托物抒怀,如借老柏树在春风到来时依然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抒发了对超然物外、淡定从容品质的歌颂和向往。

    8.各年各地高考 古诗鉴赏

    杜甫<月夜忆舍弟>> --------思念亲人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思念故乡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子夜吴歌》----------思念情人 《秋 歌》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冬 歌》 明朝驿使发, 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 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 几日到临洮?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思念朋友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李商隐 《夜雨寄北》----------思念亡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人日思归 薛道衡 人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