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诗词情感与感悟生活的关系

    1.总结归纳古诗类型情感

    诗歌鉴赏感情类型归纳一、别离诗1.表达离愁别绪,多迷恋、伤感、别恨离愁. 2.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3.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乐观旷达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4.表达自己的志向. 5.离愁别意: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二、贬谪诗1.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贬官谪居之恨、愤世嫉俗、报国无门之激愤、怀才不遇之寂寞、孤苦无依、贫病潦倒、天下之大无处容身的忧怨和愤懑之情. 2.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3.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三、爱情怨女诗 1.描写男女之间深厚的情感,歌颂真挚爱情. 2.表达闺中生活的孤独寂寞或对丈夫、家人的思念. 3.对虚度光阴、青春易逝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4.因被丈夫冷落、抛弃之后的怨情,或借此表示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四、思乡怀人诗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挚爱与思念.思乡怀人、思乡念亲、相知相思、游子迁客之凄凉,思念亲友、边关思乡等. 3.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4.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思念家乡亲人,渴望与家人团聚,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五、咏物抒怀诗1.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贞洁自守,不逐流俗的高尚品格.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3.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 4.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六、山水田园诗 1.通过描写壮美山河,自然风光,表现自然之美,表达热爱生活、自然或祖国山河的激情. 2.通过对山水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淡泊名利,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厌恶和鄙视黑暗社会的思想感情或与人酬唱、出游感悟、生活喜悦 3.通过对景物描写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对自身处境的感叹或感身世时事、叹节物变迁,时光易逝. 七、咏史怀古诗1.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世事变迁. 2.借古讽今,批判现实,讽喻现实. 3.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或自比自况抒发怀才不遇之情等. 4.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八、边塞征戍诗 1.描写边塞苍茫雄奇的自然风光,体现边塞风光的自然之美. 2.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情感,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渴望,山河沦丧的痛苦、3.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征人思念家乡、厌倦战争、渴望团圆和安宁生活的思想. 4.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郁闷之情. 5.抒发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2.古诗词,跟现代人有什么关系

    在当下,古诗词也许是小众的,但在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选手们的出色表现,让观众领略到中华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有网友说:“看了节目,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原来中国古诗文这么有趣。”套用诗词大会夺冠者武亦姝的话说,古诗词里有“现代人给不了”的那种东西,可以直指心灵,触动我们的灵魂。

    从审美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古诗词,多读点古诗词,对一个人气质修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伴随终身的。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网络语言与视频直播使年轻人与那种真正可以抵达人心的书面语言拉开了距离,这就更需要古诗词的滋养与熏陶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如果是一个德国人遭遇了挫折,我想他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音乐,正如恩格斯所说,在音乐中德国是“一切民族之王”。

    而一个中国古代书生若是科场失意,他往往用诗歌来排遣解忧。说到诗歌,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唐诗。

    如王维的《相思》一诗,在中国人的情感谱系里别具意味:“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原是寄给南方友人的诗,借红豆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但后人常将它作为一首情诗来理解。

    实际上,作者与读者对同一作品理解感悟上的差异是文艺史上经常发生的事。“相思”作为一种情感类型,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内涵却十分丰富。

    “现在的人谈及相思,好像总觉得是男女之情。很少有人会认为相思也可以是一种恩情。”

    今年第一期《收获》杂志刊登了王安忆的中篇小说《红豆生南国》,她说这篇小说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写一写人世间的一种情。“小说的男主人公,一生欠下很多情,好像人生处处在欠债的样子”。

    可见,“感情”有时候确实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词)。与唐诗相比,宋词写“情”则更为真切动人。

    宋代词人晏几道曾写过一首《临江仙》,词云:“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是一首别后怀念歌女小苹的词作。

    作者曾在《小山词》的自跋里说:沈廉叔、陈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几个歌妓,他每写一词,就交给她们唱,他自己同另外两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他的词也就是通过“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

    张宗橚《词林纪事》说“此词当是追忆苹、云而作”。但词中只提小苹一人,词的上片写梦后情景,下片追忆小苹。

    全词虽语言平淡,却感情深挚,十分耐人寻味。古诗词不仅富有情味,而且思想内涵十分丰厚。

    正如蒋勋先生在《“美”的最大敌人是“忙”》一文中所说:“因为它看到大的,也关注小的。杜甫挤在难民里逃难,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十个字变成千古绝唱,我觉得不是诗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他看到了人。同样那捧白骨,很多人走过都没看到。”

    在宋代诗歌中,直接反映国家政治、社会民生各层面的诗作数量较大,质量也很高,因而有“宋诗重事”的说法。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传统文化的血脉不能断,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

    自先秦至晚清,中华古诗词走过几千年,历史积淀十分丰厚。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对于中国古典诗歌本身的演变规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作了精辟的论述:“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这段话,简要地勾画出了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演变过程:从《诗经》的四言体到《楚辞》的骚体,再到五七言诗(以唐诗为最高繁荣阶段),最后到长短句的词和曲。应该看到,在中国文学史上,古诗词的成就是相当高的。

    尤其是诗歌,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经过近两千年漫长的发展、演变,到了唐代,无论是体制的完备,还是题材的多样,无论是意境的深邃,还是韵律的精严,无论是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反映现实的广度,在封建社会,已达到了不可企及的境界。所以,鲁迅先生曾风趣地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以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鲁迅书信集》) 可以说,诗和词,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来诗词并称。

    从风格上看,“诗家苍劲古朴”,词则“贵香艳清幽”,有“诗庄词媚”之说。在表现手法上,“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

    后来的元曲以“俗”为本色,表现手法则“赋、比多于兴”。但如上所述,古诗词的魅力还在于以情动人。

    古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感情的作品是没有感染力、没有价值的。

    法国一位作家说过:“感情是唯一永远有说服力的演说家。” 因此,我们在欣赏古诗词、进行文学创作时千万不要忘记感情因素。

    感情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最富于个性特征的。在我看来,人类需要情感,文学也离不开情感。

    因为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绝望,对情感的渴求和期望。

    3.读下列诗句,联系现实生活与语境,谈谈你的感想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诗中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4.诗词鉴赏中"情"与"景"的关系

    1借景抒情,寓情与景。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没有正面阐述重大的思想主题,而是以送别一事从侧面渲染分离时心中难割之情。前两句道出和平安宁的环境,用优美和谐的气氛作用于读者的感官。第三句进酒一举直逼远行人的感情深处,同时也触动了读者的心弦。第四句设想关外无故人的凄凉,打破和谐的现实环境,使人情牵关外,心留故地,身心两离的痛苦顿生于读者胸中。作品只用了二十八个字就把生活中这一典型的事件写尽了。语言素朴明净,就像道家常一样把别人的心曲句句道来,把一种淡淡的情绪色彩熨贴在读者的心上,并在闲适的品尝中能慢慢领会其韵味。

    2 最后一句以景写情

    《送韦评事》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从两诗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痛感关外无故旧,后者则设想要“沙场走马向居延。”不仅主题明确,感情激昂,而且作品节律跳动快,空间距离拉得大,语言畅达铿锵,和作品倡导的精神相一致。

    3 其实都一样的。还是借景写情

    闺人春思》

    愁见遥空百丈丝,春风挽断更伤离。

    闲花落遍青苔地,尽日无人谁得知。

    在大好的春光之下,一个无人知晓的如春闺人却在寂寞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落花满地,宛如闺人逝去的年华。环境的荒凉衬托出心境的空虚。“愁”,“断”,“伤”,“闲”等字敲打着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不禁要为眼前这个被禁锢的思春之妇抛下一片同情之心。由于作者善于发挥自己诗歌语言的优势和特点,把平常的事件写成了不平常的作品,使作品在形式美方面也取得了相应的地位。

    4 《陇上行》

    负羽到边州,鸣笳度陇头。

    云黄知塞近,草白见边秋。

    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边塞的景物,虽没有一句抒情的字句,但这幅色彩明亮的边塞图却深深地牵动了读者的心。由于作者和读者所处的环境不同,这种空间上的位差就自然引起读者心中的一种情感反应。以不同的生活方式亲临过边地的读者会因这首诗而产生不同的感情。有的会感到亲切,有的会感到荒凉,也有的会感到激奋。没有到过边塞的人也许会神往,甚至会产生幻想。情绪感受不同,色彩明暗和层次也就不同。

    5《 淮阴夜宿二首》之一:

    水国南无畔,扁舟北未期。

    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客行心绪乱,不及洛阳时。

    读罢全诗,我们会跟着诗人的思绪游荡于作品中的深秋异地。一会儿是无畔空远的水国,一会儿是扁舟未期。有一点难得的乡情却失落于淮水之上,思乡的归梦又疑于郢城中。日短夜长,由于触景生情,秋叶的飘落自然联想到寒冬的来临。不说是“客行心绪乱”,就是读者的心绪也愁牵于内,无以自拔。这说明,一篇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因其丰富的情绪色彩而抓住读者的心,陶冶人的感情,使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这时候,读者能忘掉自我,不自觉地和作者一起共同参与创作的意识,从作品中获取作者获取过的,感发作者感发过的。

    除了诗人的心绪和欣赏者的参与意识而外,作品本身的形象体系也是构成美感色彩的重要因素。这种形象系列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整体的,多元的。诗的形象体系要在审美客体、诗人、读者三者的有机结合中来完成,缺一不可。这种形象体系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而是一种意象。它除了语言的间接功能而外,通常还有诗人主观的意念。我们从“意象系列”那里所获得的色彩情绪自然就要比从一般形象那里获得的感受丰富得多

    5.谈谈由某一诗句引发的生活感受

    也许是因为不善言辞,才更多的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倾注笔端。从来都不去羡慕那些华丽流殇的词句,只用自己朴素的文字。

    诗,它缩短了时间的长度,像幻灯片一样一张张的放映生活。它不会等待,也从不徘徊,刚出生就进了人的内心深处。诗只在生活中孕育,有怎样的生活就会有怎样的诗。诗,从不骗人;骗人的,都不是诗。当我读诗就仿佛是小时候在妈妈的推送下荡秋千,秋千一起一落,而我的心却始终安然。当我拿起笔想要写诗,手中的笔很沉重,而笔下写出的却是幼稚。如果我不认真生活,那我就只能永远是个孩子。

    从生活中诞生了诗,从诗里升华出新的生活。生活的基调是重复,诗的主题是新奇。生活中多的是疼痛,诗里多的是甜蜜。

    很久以前,我总把诗和生活看成两个世界,直到有朋友这样对我说"我是在把诗生活化,而你是在把生活诗化"。究竟是矛盾还是统一的,我结不开中间的结,但有一点我清楚,那绝不是个死结。

    还在偶尔的写,写了又忘,忘了又写。人生也是这样啊,不要总在回忆中留恋,做更优秀的自己,才能让自己快乐。

    6.根据你对古诗词的感悟写文章

    我酷爱文学,但最爱的算是诗词的写作吧!有时在诗词中寻找自我。因为写诗填词,为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和对生活的记忆。

    是诗词陶冶了我的情操,也是诗词让我从中寻找另一个自我,做一个果断、决绝、充满血性和一点野性的自己,敢作敢为的自己。有时使自己能够为梦想而行动,也能够不畏惧后果而承担一切。

    诗词的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爱,来源于追求与冲动之间。有时仿佛象一缕光,一缕明亮的光芒,从天空洒落下来,洒落到一片竹林之上,这片竹林在风中摇曳,翠绿、安谧、一尘不染。

    诗词是我生活中的一片静谧竹林,也是我一生梦想与追求的神圣土地。这片竹林能让生命散放青春与活力。我为竹而爱,因为她常青;我以竹而做人,敬仰她的虚心。我以竹的风格去激励人生,以诗词的创作去感悟人生。

    我对竹的感情,远远不及苏老夫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境界,以及他对竹的感情;也不及“竹林七贤”对竹林的感悟;更不及“扬州八怪”之郑板桥对竹子的生动素描。可是我心中有竹,不管是否已胸有成竹,但是对竹的情感,已超越了对其他事物的感情,是她时刻激励我写诗词的动力和欲望,写诗填词使我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爱竹、爱诗、爱词、爱生活,爱一切值得去爱的。是爱的力量给予我写诗填词的激情和欲望,我将用一生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充满激情、自信、坚韧不拔。为爱而感动,为竹的风范而感动,为诗词的魅力而感动。

    对诗词的感悟,就是对生活的诠释,对生命的感悟!

    7.诗歌声韵和情感的关系是什么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即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积极的内容,与我们现在认为的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的观点有相合之处。在诗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内容方面,《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诗品序》里列举了许多名诗名句,大多是抒发哀怨情绪的作品。钟嵘强调并欣赏表现悲怨之情的诗歌,正是抓住了诗歌抒情的主流和本质。

    不知道行不行,有用不?

    8.古诗词感慨人生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寄黄几复

    宋·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题画

    明·苍雪大师

    松下无人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毕竟输赢下不完。

    虞美人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题鹤林寺壁

    唐·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