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高考古诗词手法

    高考古诗词手法

    1.高考诗歌的表现手法

    1.比喻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再如: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隐语(谐音)、双关

    隐语是隐去本事而假以他辞来暗示的手法.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

    2.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③对比。

    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⑤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由于长期使用,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⑥移情。

    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⑦虚实相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⑧抑扬。

    指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

    3.高考语文古诗几种修辞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二、拟人。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三、夸张。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四、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徐兰《出关》),诗人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对比鲜明。“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五、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第四联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衬托了琴声的魅力。“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苏轼《阮郎归?初夏》),尾句以棋声衬托了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陈维崧《醉落魄?咏鹰》),诗人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了鹰的形象。

    六、顶真。

    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顶真的作用是回环跌宕,有旋律美。如“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蛩;泣寒蛩,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马致远《汉宫秋》),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七、双关。

    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如“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第三句中“凉”字意义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八、通感。

    也叫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诗人用通感的修辞写了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和欢快。

    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手法有哪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2、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象征、对比、衬托、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叠词等;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寓理于事:

    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修辞:

    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即反衬。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5.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

    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

    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

    “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

    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

    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表达手法有哪些

    )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3: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比喻、比拟。

    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修辞中有一点尤其要引起注意、情景交融、寓理于事、对比、衬托,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精炼含蓄。(这方面对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虽数量不多。

    如,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片片吹落春风香,池鱼思故渊,即反衬,表意凝炼,抒情酣畅,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但有时十分明显,但影响颇大,更上一层楼。(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夸张、象征、借代、对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反问、反语:姜夔《扬州慢》中杜牧的诗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通感、互文、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2、修辞手法?)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比司马青衫更湿、联想、想象、表达方式:叙述,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双关、设问、议论。寓理于事、衬托、虚实结合、渲染、对比。

    专用术语“以静衬动”,“以响衬静”,感觉器官的沟通。”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

    对比(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与最后一句)通感,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辛弃疾《永遇乐。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又岂在朝朝暮暮,千树万树梨花开。)

    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扩展内容;富有文采、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正衬(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拓跋焘的故事、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用典、化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描写、抒情。)

    例如。”修辞。”

    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叠词等 展开。

    7.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

    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

    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

    “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高考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

    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

    8.求高考诗词鉴赏中的八种修辞手法的解释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例如: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再如,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例如: 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下阕)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成为千古名句。 (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自居易《长恨歌》)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 (5)夸张 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例如: 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夸张出奇句。

    ③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对比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

    例如: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②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以上两首,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高中语文诗歌手法

    1比兴。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中,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文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即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于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以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3.衬托 衬托又叫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正衬。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则是反衬。

    4.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以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5.抑扬 抑扬就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这是扬。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是抑。

    欲抑先扬,辛辣讽刺了汉文帝政治上的昏庸与荒诞。 6.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等。 7.正侧描写 正侧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和侧面的描写,又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对象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如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8.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的南下经历外,全是用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9.动静描写 动静描写是指对事物或景物作动态或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后一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一句景物的“静”。

    10.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诗人对生活中的某一个场面或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致刻画。以细节为中心组成全篇,往往能使诗词显得凝炼、集中且韵味无穷。

    优秀的诗歌,总是以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反映主旨,通过这些细节,便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着的情感。如赵师秀《约客》中“闲敲棋子”,张藉《秋思》中“行人临发又开封”都是非常典型、特别精彩的细节。

    11.渲染 渲染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在。

    10.高考的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急求

    鉴赏的表述是:运用了什么语言技法,表达了什么内容,起了什么作用。

    语言技法包括: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语言特点有: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表现手法:铺垫、烘托、衬托、对比、象征、人称,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联想想象。、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布局谋篇:线索、顺序、过渡、照应、详略。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