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语法结构

1.诗词的语法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由于文体的不同,诗词的语法和散文的语法并非完全一样的。
由于格律诗词的篇幅短小,语言精练,这就使得诗句与现代汉语中一般散文语句在语 法结构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律诗为字数及平仄规则所制约,要求在语法上比较自由;词既以律句为主,它的语法也和律诗相近。
这种语法上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诗 词的艺术效果。它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省略、错列和名词性语式等方面。
修辞手段是修饰语言的技巧,运用得好,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古代的诗人、词人在写诗填词时,就很注意运用修辞手段。诗词注重精炼,以尽 量少的文字表达尽量丰富的内容。
2.急求高中古文语法总结
那确实只能如此建议了。
不过我有的还是给你吧。一、句式高中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3)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判断动词: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 “即”“乃”“则”“皆”“本”“诚”“亦”“素” “非”副词表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形式:(n+n)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有标志(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2)“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2>无标志——动词含有被动意味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三、省略句(1)省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2)省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动词的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4)省介词的宾语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5)省介词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一、主谓倒装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译:“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同时有宾语前置)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句子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②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哀自”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④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⑤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第一, 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 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否定副词“不、未、毋(无)”否定不定代词“莫”【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②问女何所思? 问女所思何?③吾谁敢怨?④且焉置土石?(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②谁为哀者?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④国胡以相恤?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③一言以蔽之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⑤成语有:夜以继日【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①夫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唯弈秋之为听/唯陈言之务去/ 父母唯其疾之忧③唯余马首是瞻④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三、状语后置 (1)格式:动十以十宾=“用、把、拿”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③请其矢,盛以锦囊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①覆之以掌(2)格式:动十于(乎)十宾=向,在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④生乎吾前 (3)格式:形十于十宾=比 ①长于臣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固定结构举例:一、表疑问:奈何、若何(“怎么办”)如何、何如(“怎么样”)奈……何、若……何、如……何(“把……怎么样”)孰与(“与……比较,哪一个……”)。独…耶/哉?( 难道…吗?)安…乎/哉( 哪里/怎么…呢?)何所…?( 所…的是什么)何以…?(据/用/凭什么…) 何哉/也?( 为什么呢?什么原因呢?)①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② 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③ 与不 同好,如何?④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⑤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二.表反问:何……之有(“有什么……”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做什么”)不亦……乎(“不是……吗”) 表反问何…哉/也?( 怎么能…呢?)如之何…?( 怎么能…呢?)顾…哉?( 难道…吗?)宁…耶?( 哪里…呢?)…非…欤?( …不是…吗?)岂/其…哉/乎/耶( 哪里…呢?…哪里呢?)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表测度:得无……乎(耶)、无乃……乎(“恐怕……吧”)其。
3.高中语文语法结构有那些
如何学好语文——“一改”“二抓”“三多” 一、语文需改变观念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全面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什么是语文?语文即语言和文学。并不是认得几个字就学好了语文。
如何学好语文是一个老话题了,人人都能说出一大套来。我这里首先要谈的是学好语文必须改变观念:大部分人认为中国人学语文太容易了,谁学不好自己的母语呢?还有人则认为语文难学,见效太慢。
认为难学者当然学不好语文,认为易学者是否就能学好语文呢,我看未必。因为在我所接触到各类人群中,读错字音,写错字形,说错词义,弄错文学常识的文化现象可谓数不胜数。
可见不少人并没有真正学好语文。究其原因,还是对语文这门学科认识不足,观念上存在偏差,语文这门学科实际上既不难学也不容易学,此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怎样才能“会”呢?一句话,掌握科学 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自然而然能将语文学好。
二、学好语文要抓好课堂和基础 (一)抓住每一堂课 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课堂。语文老师深入浅出的分析,抑扬顿挫的朗读,循循善诱的讲解,无不引导我们去感悟语文。
同时语文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出自古今中外文学名家之手,我们上课时实际上是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去结识这些文学名家。 如何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呢?简言之要做到四动:动耳、动脑、动口、动手。
动耳:即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看戏时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上课时也要能听出门道,要抓住要点和重点,要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
动手:上课时要边听边记,画出课文的重点词句和疑点,记下老师补充的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以便使听课过程系统化和以后的复习。 动脑:即上课时要高度投入,充分调动思维,多思考、多分析、多设疑、多问一问为什么?达到专心致志的程度。
动口:就是敢于举手发言。举手发言是与动脑密切相关的,举手之前你已动脑思考了。
举手发言益处多多,它使你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能锻炼你的思维、胆识和口才。 如何上好课,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关键在于思考。
我们要用心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二)抓牢双基 双基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语文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可谓包罗万象,按照高考考纲上规定:主要是字的读音、字形、词义、成语运用,语法修辞,文学文化常识等。 扩大语文基础知识除了课堂、课本外,课外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怎样扩大知识面,下文另有介绍。
这里专门谈谈我们应持什么态度。对待语基,我们应“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比如“汨”和“汩”二字,粗心者则会混肴,还有不少人读错写错一些常见字也是粗心造成的。
学习语基不能“不求甚解”,遇到生字生词应随时查看工具书或向他人请教,不可走马观花。 语文基本技能主要是“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能力。
这里着重谈一谈“读”和“写”。 “说”,即说话,要说普通话,闲谈、读书、回答问题都应讲普通话。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普通话将更显示其重要性。 “写”,指写字和写文章。
写字,应写规范字,书写字体端正、美观大方.我们每个同学都趁着年轻时利用睡前饭后练好钢笔字,有条件的和有兴趣的同学最好练一练毛笔字.俗话说“人是衣裳马是鞍”,字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外衣.怎样练好钢笔字呢,很简单,选择你喜欢的字体,买一本字贴。每天临写一两页,坚持一年半载即可。
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不仅能使你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更会使你终身受益。 会写文章,是每一个中学生都应具有的能力。
怎样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主要了解一些常用文体的常识和特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不仅各有特点,而且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怎样写好文章,则不是一日之功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文章,你得有东西可写,这就要像古人所说的去“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留心身边的人和事,观察世态万象,也就是说要有素材,同时要掌握一些词语、名言警句、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设想一下,如果一篇文章,既无成语,也无名言警句,既未运用修辞手法也不讲究写作技巧,那肯定不能算好文章,要写好作文,首先是立意和语言,其次才是结构。人们常说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
是强调写诗要重意境。同样写文章也要注重一个“意”字。
三、学好语文重在“三多” (一)多积累 语文知识可谓浩瀚无边,这就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集腋成裘。那么怎样积累呢? 多记忆,像成语典故,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等要靠平时记忆。
“胡服骑射”、“庄周梦蝶”“《诗经》四始”“《春秋》三传”“五岳”“花中四君子”“三元及第”、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中国民间故事中四大传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等知识,在平常学习过程中要及时记忆。 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4.搜集古文中的语法现象30个
下面有答案还有网页,可以看一下,满意请采纳! 1: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cn/u/48ba0b4e0100034g 3:名词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用作状语。
而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外,这种用法却很少。 一、一般名词作状语 (一)表示比喻。
这类状语,一般可用“象……那样地”或“跟……似的”对译。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 《鸿门宴》 (二)表示态度。把动词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作用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可译成“把……当作”。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鸿门宴》 (三)表示处所。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工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把驴子运进贵州。)
《黔之驴》 (五)表示方式。可用“按照……”、“用……”结构。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摘我的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时间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状语和中心词,常用“而”、“以”连接。
长驱至齐,晨而求见。(冯谖长途不停顿地快速回到齐国,清晨就去求见孟尝君)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二)时的用法。
1、上古,“时”译为“以时(按时)”。 学而时习之。
(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习它。) 《论语》》 2、“时”用在句首,主语之前,译为“那时”、“当时”。
时先主屯新野。(当时先主驻扎新野) 《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日”、“月”、“岁”的用法。
1、放在具有行动性动词前,表示行动的频数和经常。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皇宫里嗜好都蟋蟀的游戏,每年向民间征收。) 《促织》 2、“日”放在表示发展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当“一天天地”讲,表示情况的逐渐发展。
乡邻之生日蹙。(我同乡的乡邻们,生计一天比一天窘迫。)
《捕蛇者说》 3、“日”用在句首主语前, 当“往日”、“从前”讲 。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
(从前卫国不合睦,因此夺取了它的土地。)《左传·文公十年》 .cn/u/48ba0b4e0100033i 4: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1. 名+代 (代词一般不受名词的修饰,而经常用于动词的宾语) 例: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从左右,皆肘之 用胳膊肘碰 公子怒,欲鞭之 用鞭子打他 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用火把照 父曰:“履我” 穿上鞋 买五人之 函之 用木匣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命名 2. 名+名 (当两名词关系不是联合,偏正或同位时,其中一个用如动词) 例:大楚兴,陈胜王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