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餐饮中的古典诗词艺术

    谈一谈歌曲和餐饮中的古典诗词艺术,三百字以上

    艺术歌曲中古典诗词音乐的审美特色与现代功用 周琳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音乐”是指在内容上以古典诗词为歌曲内容的音乐作品,它的审美特色有:词的尽善尽美, 在乐曲方面表现出结构性抒情的特点,思想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音乐”审美特色研究,探 讨了它的现代美学功用。 关键词:古典诗词音乐;审美;特色;功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7020(2013)06—0033—03 “中国古典诗词音乐”是指在内容上以古典诗词 为歌曲内容的音乐作品,它融合了中华五千年优美的 诗歌文学与独具特色的音乐节奏文化,并且在词与曲 方面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艺术的目的在于展示 情绪和经验,陶冶情趣,提升性灵,对生命获得终极体 验。中国古典诗词音乐散发出来的尽善尽美的美好 思想以及舒缓、优雅、清丽的节奏,传递了古人对于世 界的悲悯、赞颂、品味、融入蕴藉深远的复杂感情。在 歌曲的熏陶下,人的精神境界进入了一种与天道合一 的神秘博爱的境界,这种难能可贵的审美价值是当前 现代化语境下的音乐所难以企及的。 一、词之尽善尽美 孔子很早就提出“尽善尽美”概念。(《论语?9?9 八 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 矣,未尽善也。”’韶乐是上古时期舜帝命人制作的集 诗、乐、舞为一体的艺术,主要的内容和目的在于歌颂 帝王的美德。孔子听了韶乐之后“三月不知肉味”,可 见他受到了莫大的触动,便道出了“尽善尽美”的审美 标准。在孔子思想中,音乐和礼教同等重要,也因此 “尽善尽美”成为了影响中国古典审美标准中极其重 要的标准之一

    期末考试最好别全抄,工美+1

    古代诗词中常用的几种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手法 修辞 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象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对偶等都常见,另外如互文和列锦是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典故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点”“面”不均衡 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容量有限,许多诗词,只是生活的切片,向读者输出有限的信息,作为读者定向思维的导线.优秀的诗人,总是善于截取生活中最精彩、最生动活泼的片断,借助于生动的形象来表情达意,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是要特别注意到.了解了诗词的这一特点,将有助于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容. 古典诗歌的辩证表现手法 古人在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言情、述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下面以中学课本中涉及到的诗词为例,试作说明. 1、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这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引导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渲染相思之情的伤悲. 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就用了“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伤心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自己“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是染,后面“都是离人泪”是点.也是用的这种手法. 2、虚实 虚实结合是古典诗歌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 李商隐的《锦瑟》运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个典故,以虚写虚(过去的经历、梦想、挫折等),让后学者畅想不已,被喻为古代“朦胧诗”. 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却又以实写虚,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新鲜美妙,让人回味. 3、疏密 诗歌的疏密手法,主要是指描写人、事、景、物的密度.密度小者为疏,密度大者为密.疏者大笔勾勒,重在传神;密者多为工笔细描,重在铺写渲染.在诗歌中,疏利于写大景,密利于写小景;在词、曲中,婉约者较密;豪放者较疏. 但在一首诗歌中,诗人们也时而采用疏密结合的手法,构成一定的意境,如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空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四句,前两句“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一句三个意象,显得绵密急促;后两句“落木”、“长江”一句一意象,显得物象稀少而疏阔.从美学角度看,因为密就产生了一种紧促感,因为疏就产生了一种弛缓和开朗感,一紧一缓之间,给欣赏者带来了心理的愉悦;而作者营造这一密一疏的艺术形象,又将秋天特有的景物放在了宏大的背景中,相互映衬,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四句,也是深得疏密之妙.前两句交代“雨后空山”、“秋天傍晚”,一写环境,一写时间,可谓疏朗简洁;后两句却写到“明月”、“青松”、“月光”、“清泉”、“石头”、“水花”,意象十分丰富;一疏显得宏观开阔,一密显出局部的清幽,的确让人心旷神怡. 4、动静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

    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和之美

    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原则。

    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适中,无偏无颇,中和之美要求艺术所表现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也就是说,只允许怨而不怒的委婉劝说不允许尖锐的揭露批判,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儒家传统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

    温柔敦厚的诗教被引入艺术的创造原则之后,就要求诗词在艺术表现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内容要浓郁厚笃,既不叫嚣乖张,又不浅显直露。简而言之,就是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含蓄蕴藉是总体原则,哀而不伤是对这个总体原则的补充。 推荐《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昧》(陈铭著,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这本书第六章至第八章详细阐述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中和之美。

    戴望舒的诗歌创作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熏陶在【雨巷】中创造怎

    古(gǔ)朗(lǎng)月(yuè)行(háng)作(zuò)者(zhě): 李(lǐ)白(bái) 小(xiǎo)时(shí)不(bù)识(shí)月(yuè),呼(hū)作(zuò)白(bái)玉(yù)盘(pán)。

    又(yòu)疑(yí)瑶(yáo)台(tái)镜(jìng),飞(fēi)在(zài)青(qīng)云(yún)端(duān)。仙(xiān)人(rén)垂(chuí)两(liǎng)足(zú),桂(guì)树(shù)何(hé)团(tuán)团(tuán)。

    白(bái)兔(tù)捣(dǎo)药(yào)成(chéng),问(wèn)言(yán)与(yǔ)谁(shuí)餐(cān)?蟾(chán)蜍(chú)蚀(shí)圆(yuán)影(yǐng),大(dà)明(míng)夜(yè)已(yǐ)残(cán)。羿(yì)昔(xī)落(luò)9(jiǔ)乌(wū),天人(tiānrén)清(qīng)且(qiě)安(ān)。

    阴(yīn)精(jīng)此(cǐ)沦(lún)惑(huò),去去(qùqù)不足(bùzú)观(guān)。忧(yōu)来(lái)其(qí)如何(rúhé),凄怆(qīchuàng)摧(cuī)心肝(xīngān)。

    在古代诗歌中有哪些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有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人把想象都付与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