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百科 > 百科
  • 唐之韵中的所有古诗词

    1.《唐之韵》里的古诗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韩愈:“物不得其平则鸣”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韦庄:“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王勃:“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杨炯:“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太多了……写不完)。

    2.唐之韵中出现的诗句至少30句

    曾几何时,一度认为那些被人反复吟诵的,琅琅上口的唐诗只是简单的复制和艺术的拷贝。

    “明月、天山、云海、清泉”这些都是早已固定或是早已被设置好的意象。随便哪个诗人,只须挥一挥袖,便可以任意截取,组成那不朽的诗篇,无论是谁,永远都在其中轮回。

    于是,厌倦了。

    实在是枯燥无味的东西。只不过是那繁华盛世,长安街上最流俗的物件;只不过是那大唐盛世的浮华的外衣,向世人炫耀自己的辉煌!

    但,我错了。

    错在了还未懂得她——那不屈的大唐诗魂之前,就已经把它从我眷恋的眼光中抹去了。只是一味地诵读,喊得口干舌燥,却永远只停留在那圣殿的高门之外,徘徊不前。

    我慢慢明白:不是她浮华,而是我失了厚重的眼光。

    “渭城朝雨一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徜徉于《唐之韵》的瑰丽诗篇中,那如五岳泰斗的盛唐诗人;那似长江黄河般吞吐的浩气;那般天涯海角的别离悲欢;那层烟笼寒水的月夜都是心中定格的高雅与浩然。

    唐诗,是厚重的。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从初唐的仰天长啸到晚唐的一丝叹息,无不沉甸甸地挤压着历史的脉搏,让历史一阵虚叹。从忧伤的陈子昂到不可一世的李白,从朴实的杜甫到无奈的杜牧,一声声低吟浅唱亦成为震撼历史记忆的钟声,长久地回响着。

    唐诗,她那颗厚重的心是诗人们的热血汇聚之处。因为她的厚重,才唱响中华古今,横贯世界文坛!

    3.唐之韵出现的诗句(30句以上)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二首》)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急,关于唐之韵中的一个诗人的作文

    第四集 边塞诗人(上)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王昌龄。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 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

    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

    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

    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

    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比如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哀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就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

    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俑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

    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 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

    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已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 诗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该怎样来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

    他只能幻想出现飞将军李广,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但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就算能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也是“白骨乱蓬蒿”,同样是个悲剧,这首诗读起来特别上口,每一个音跟前后的音搭配的都恰到好处,我们着重从音调的和谐来读上一遍就会知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边关既有征夫,内地就有怨女。

    他的《闺怨》就是写妻子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也是独出心裁的名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好朋友王之涣,年轻时以豪侠自命,爱击剑打猎,纵洒悲歌。

    他诗名很大,是边塞诗人中重要的一家,可惜他命运不济,诗集失传,只留传下来六首绝句。据记载,有一回他和王昌龄,高适等人到酒店唱酒,正好来了一批艺人,于是他们约定,等会儿这些艺人唱歌时,唱谁的诗最多,就说明谁的诗名最大,结果一个乐工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一个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之焕说:乐工唱的是乡下人听的乐曲。

    等着瞧吧!果然,一个漂亮的歌妓起来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那个歌妓又连唱两支歌,都是王之焕的诗。从这个文坛典故就可以看出来,他在当时的诗名有多大,这首《凉州词》是唐诗中的名篇。

    黄河从白云中滚滚流出,一座孤城被围绕在万仞高山之中,展示出边塞风光的荒寒壮阔。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既可指羌笛吹着表现征人思家的《折杨柳》曲子,也可指羌笛呜呜咽咽,似乎在怨塞外的杨柳不肯舒青涨绿来遮绿掩荒寒。

    全诗既表现了征人的辛苦,又有一种豪迈的气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登鹳鹊楼》更是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

    诗人登上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鹊楼,望着惨淡的日头西沉,滚滚的黄河东泻,视线向东西两向伸延,使视野无限广阔。后两句由实入虚,再推进一步,把视野再次拓宽。

    四句二十个字,字不奇,句不奇,景不奇,情不奇,但却展现出如此磅礴的气势,这简直是奇迹! 同时代的另一个诗人王翰,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葡萄美酒斟进夜光杯,还有随军乐队在马上弹奏琵琶助兴,即将开赴前线的将士怎么能不痛饮!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也有几分无可奈何,但压不倒那种豪迈的英雄气概,情绪仍然是乐观的。

    这种诗只有盛唐人。

    5.急,关于唐之韵中的一个诗人的作文

    第四集 边塞诗人(上)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王昌龄。七绝在初唐时就开始成熟了,但 表现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掘出来,。

    佳作还不多,王昌龄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就最高的诗人,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

    他名气很大。有“诗家天子王江宁。”

    的美誉。所以叫王江宁,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

    他的组诗《从军行》七首几乎全是精品,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活动。比如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黄沙百战金甲”既揭示了环境的艰苦,又展现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英雄气概。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种万里远隔思念妻子的哀愁,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就因为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烽火城西百尺楼“来了。

    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不破楼兰终不还”,固然英雄气概十足,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痛苦,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幻想中。 他的《出塞》更是古今传俑的名篇,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

    然而,把明月照边关这种悲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期,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虚实相生,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这也就是说,从秦汉时期以来,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

    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飞将来挡住胡马,不让度过阴山,既痛惜自已无用武之地,不能报效国家,立功边塞,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有家不能归的痛苦。诗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该怎样来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

    他只能幻想出现飞将军李广,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但同时他也深刻地意识到“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就算能用战争来制止战争,也是“白骨乱蓬蒿”,同样是个悲剧,这首诗读起来特别上口,每一个音跟前后的音搭配的都恰到好处,我们着重从音调的和谐来读上一遍就会知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关既有征夫,内地就有怨女。

    他的《闺怨》就是写妻子思念从军在外的丈夫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也是独出心裁的名篇: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好朋友王之涣,年轻时以豪侠自命,爱击剑打猎,纵洒悲歌。

    他诗名很大,是边塞诗人中重要的一家,可惜他命运不济,诗集失传,只留传下来六首绝句。据记载,有一回他和王昌龄,高适等人到酒店唱酒,正好来了一批艺人,于是他们约定,等会儿这些艺人唱歌时,唱谁的诗最多,就说明谁的诗名最大,结果一个乐工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一个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之焕说:乐工唱的是乡下人听的乐曲。

    等着瞧吧!果然,一个漂亮的歌妓起来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那个歌妓又连唱两支歌,都是王之焕的诗。从这个文坛典故就可以看出来,他在当时的诗名有多大,这首《凉州词》是唐诗中的名篇。

    黄河从白云中滚滚流出,一座孤城被围绕在万仞高山之中,展示出边塞风光的荒寒壮阔。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既可指羌笛吹着表现征人思家的《折杨柳》曲子,也可指羌笛呜呜咽咽,似乎在怨塞外的杨柳不肯舒青涨绿来遮绿掩荒寒。

    全诗既表现了征人的辛苦,又有一种豪迈的气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登鹳鹊楼》更是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

    诗人登上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鹊楼,望着惨淡的日头西沉,滚滚的黄河东泻,视线向东西两向伸延,使视野无限广阔。后两句由实入虚,再推进一步,把视野再次拓宽。

    四句二十个字,字不奇,句不奇,景不奇,情不奇,但却展现出如此磅礴的气势,这简直是奇迹! 同时代的另一个诗人王翰,也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葡萄美酒斟进夜光杯,还有随军乐队在马上弹奏琵琶助兴,即将开赴前线的将士怎么能不痛饮!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也有几分无可奈何,但压不倒那种豪迈的英雄气概,情绪仍然是乐观的。

    这种诗只有盛唐。

    6.读完唐之韵的感受300字

    《唐之韵》以千古盛唐开篇,讲述了以李白、杜甫为首的著名诗人和当时不同的诗风:如边塞诗、朦胧诗等。给予了整个唐代诗的整体评价。感触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就是第四、五集的边塞诗人诗风原来不仅仅是豪放,也有“柔”,之处。王昌龄的诗中写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手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就把战争气氛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当时一直以为边塞诗都应该是这样的,最柔的也只能是辛弃疾那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样淡淡的惆怅了,没想到高适的诗中居然还会写妻子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而且这种题材居然已经是从战国后期人人套用的老题材了,真是跟我想象中的有很大的差别呢!“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就是最好的写照。

    第二点感触是对后主李煜的称呼和评价,纪录片的原句是这样的:但《春江花月夜》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春江花月夜》原是南朝著名的昏君陈后主创作的,当时还谱了曲,可以唱。南唐后主李煜生性喜好奢华,经常在宫中夜夜笙歌,终致国家灭亡我是知道的,但是以前我曾经搜集过很多有关他的资料,读过他的很多诗篇,亡国前期多是辞藻华丽,写舞姬宴会的香艳,后期则是亡国的感慨、怅惘。觉得这位李后主虽然不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但是写的诗词中感悟颇深,文学造诣很高,有不少都是读起来饶有韵味又流传久矣的作品,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和《相见欢》里面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但是纪录片中对他的评价貌似很低。刚开始觉得不能理解,倒回来看了好多次,听解说人的语调。后来一想,对一件事一个人,不论历史还是现实总是褒贬不一,不能要求所有人的想法都跟自己一样,自己只要忠实自己的看法就好了,于是就释然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